我们的洪流
字体: 16 + -

第一百一十七章 军制改革的初步

这时,卢森就开口问道:“那么,除了这些以外,你认为清妖李鸿章的淮勇在军制上还有些什么大的疏漏之处呢?

史密斯略微想了一下,就说:“淮军营制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则在于其军队的组织设置。大家都熟知西方各国的基本战略单位是师,更大的编制如军,集团军,方面军则是在动员之后由各师组成。然而,淮军中有固定编制最大的单位仅仅是营!仅此一点,与西方相差极其悬殊。

淮军没有更大的编制,作战是一般由各个统领指挥数量不等的营参战。各统领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互不统属。而这些营一般都是由统领亲自募集,训练的。与统领本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是统领或者由统领指定的亲信,部队就往往拒绝服从命令,甚至鼓噪哗变。

由此这些部队就又有了“铭军”“树军”,“盛军”“鼎军”等等的名目。这就带来了两大问题。

首先,难以进行大兵团作战.一遇到大规模的战事,出兵动辄数万,达数十以至上百个营。

如此庞大的兵力决不是某一个统领可以出动得了的。必须出动数军联合作战,而此时奉命节制诸军的统领却无法指挥他部,就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除了李鸿章,几乎再找不出哪个能被淮军各部普遍接受的指挥官。即使是号称淮军第一名将的刘铭传”亦只自统所募铭军,并未兼辖别队”,其他的将领就更不用提了。

当淮勇与我们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也许李鸿章常常亲自指挥作战,这个问题就不会彰显出来,显得很严重。但是,当李鸿章位高权重,手下100个营,9万人的时候呢?他必须留居中央统领全局,而不能亲临督战的时候,问题就大了。

另一个问题则是关于高级指挥员的培养。

淮军各统领辖军不等,如以一般情况的8,9个营计,则相当于师的编制。如果是较大的军又或者是总统诸军,则指挥的部队可达20-30个营甚至更多,就相当于军的编制了。

从营到师,军这样大的差距,中间竟然没有一个衔接的层次。就导致各军

的统领只能从营官中选拔。

众所周知,作为分队的营和作为兵团的师军,对于其指挥员的要求是大为不

同的.一个营官只需要在很狭小的战术范围内考虑问题,其职权内的军事活动

常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概只要下一个决心就可以了。而统领却是需

要统筹全局的大将,必须拥有控制整个战局,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能。

作为联系这两者桥梁的部队一级的组织——团,在现代军队中是培养高级指挥

员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以俄国为例,著名的军事统帅几乎都有长时间担任团

长的经历,苏沃洛夫大元帅先后担任阿斯特拉罕团和苏兹达尔团团长达7年,

其间写出了著名的”苏兹达尔团条令”,奠定了他以后军事思想的基础。

然而,淮军中根本就没有团这个概念!其结果是,淮军中不少将领在担任营官时还曾经建立功绩的,一提升为统领立刻就显得不称职了,一遇大敌,往往一败涂地。

听到这里,卢森就说到:“那么,这次我们搞的新军改制,你准备怎么搞呢?”

史密斯就说,“这些还要看天王和诸位怎么定!”卢森就干脆的说,“我看啊,我们就一步到位,直接按照这最先进军制搞,就这样几个名目,你听好了;军、师、旅长、团、营、连、排、班,中间那个‘旅’呢,你可以考虑一下,如果多余的话,就不要它!”

史密斯一听天王这么快就答应了,而且还直接点出了这些职级,他就感到很受鼓舞,可是,内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就问原有的名目是不是都不要了呢?

卢森手一摆,“如果能保证我们打胜仗,得了天下,换一些名目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这是最先进的诸国所使用的东西,难道我们天朝一定要用几千年前的《周礼》中规定的名目才好?古人会替我们来请清妖让位给我们的吗?”

史密斯就赶紧问天王,什么时候可以着手施行这项举措?卢森就告诉他,明天就可以着手办理,具体的人选呢,要从几方面察查:

一要看对天国的功绩;二要看此次训练中的实绩;三要看对天国的忠诚;四要看人的智慧;

考察这些要组成一个专门的要务处,由忠王李秀成选一些人、史密斯和他的英**官团以及训练中选拔出的那些军事骨干组成,情况随时报到秦掌率处。

激动的史密斯又赶紧趁热打铁的问道:“能否请天王陛下再重申一下参加这次改制的队伍范围?”

卢森就说:“就是你最先训练出来的2万新军,以及女军的一军和二军。”

大家正在听着天王所说的军制改革涉及到的人呢,突然,忠王李秀成却向着史密斯发问了:“史密斯先生,我刚才细细的听了你说的清妖李鸿章的淮勇状况,可是,我似乎没有听到你说到他们具体的每个营里洋枪的配置情况啊?再就是,淮勇的炮队现在对于我们就是个大的威胁,这一点,你也没有讲到,你能否再给大家说说这两点呢?”

卢森担心的看着史密斯,一时没有表态,他也担心,这个史密斯虽然平时相当留意这些东西的搜集,可是,毕竟这么久以来,每天大幅度的练兵,已经很辛苦了,他能够回答的上来这些问题吗?

这史密斯倒是爽朗,大大方方的就又开始了他的讲说:

“实际上准确的说,是从前年的四月,李鸿章刚到上海的时候,通过与洋枪队和在沪洋人的接触,很快就认识到中国旧式冷热兵器的不足和洋枪洋炮的威力,产生了改进清军装备的想法。淮军最初的武器装备除刀矛弓矢等冷兵器外就是清军传统的鸟枪、抬枪和劈山炮。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基本扔掉了这些过时的武器。

同年8月,李鸿章首先将其亲兵营,即韩正国所统亲兵二营改为洋枪队,并在8月的七宝街、北新泾之战中获大胜。自此以后,他更坚定了更新装备提高战斗力的决心。

9月,李鸿章着手开始营制的改编,将各营之鸟枪队改为洋枪队,每哨添劈山炮2队,改编后的淮军装备为:每营计有洋枪28队,洋枪每人一杆,每队除伙勇外,11人持有洋枪,加上各哨哨官护勇计20人,合计全营共有洋枪328杆,洋枪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71.6%。此外,每哨编2队劈山炮队,全营共有劈山炮队10队,每队有炮4尊,全营共有劈山炮40尊,炮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26.2%。这一改革使淮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临阵时一营可抵两营之用”。随着淮军装备的更换,它成为了当时中国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

而就在去年年初,淮军开始设立炮队,最早设炮队的是李鸿章的亲兵营,据说这个亲兵营的头目叫张遇春,所以,这个炮营就叫做春字营。

当时的洋炮队,仅有兵员200余人,这是淮军成立正式炮队以专门营伍之始,亦是中国炮兵制度的开始。

而到了去年的三月份,李鸿章向曾国藩报告:“西洋炸炮,重者数万数千斤,轻者数百数十斤,战守工具,天下无敌。鸿章现雇洋人数名,分给各营教习,又募外国匠人由香港购办造炮器具,丁雨生即来监工。又托法、英提督各代购大炮数尊自本国寄来,大约年底渐集事。”到6月间淮军进攻苏州之时,刘铭传部、程学启部也都设立了专门的炸炮队。为了增强部队的战斗力,1877年李鸿章在组建开花炮队的基础上,又添置了最新式的德国克虏伯后膛钢炮114尊,并仿德国炮营之制,成立了新式炮队19营。这时的淮军炮营,已成为可以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炮兵部队,由于淮军武器装备的精良,使之成为清廷最为倚重的一支军队,

正是由于淮军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得清廷也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个淮勇的地盘儿了;今年3月,清廷即派八旗火器营40人赴上海,学习炸炮、炸弹及各种军火机器,开始进行改变经制兵装备落后状况的尝试。”

这边史密斯的话刚刚落地儿,章王林绍璋又提出了问题:“可是我听说这李妖头把洋枪队给解散了,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史密斯一笑,“一种说法是之前我说过的,因为所谓的‘杀降’问题,这大家都知道了,我就再谈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去年的时候,淮军攻打常州。常州将领吸取苏州的教训,拼死守城,不肯投降。李鸿章请来戈登协助,戈登用大炮轰开了城门,协助淮军收复常州。由于戈登事先没有征求英国官方的同意,英国感到难以控制“常胜军”,英国驻军司令伯郎向英国政府提出解散“常胜军”。

“常胜军”本来就是中国人的雇佣军,英国政府没有权利解散。英国政府要求:在“常胜军”中服役的英国现役军官全部离开“常胜军”,并撤销戈登的假期和一些特权。戈登十分不满,他找到李鸿章说,现役军官都退出“常胜军”,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常胜军”解散,但是需要遣散费16万元。李鸿章早就有解散“常胜军”的意思,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李鸿章觉得时机已到,马上表示同意。

驻上海的英国总领事巴夏礼提出解散“常胜军”需要他和英国驻华公使协同办理,赫德也提出“常胜军”不可解散。戈登又犹豫不决。李鸿章派出丁日昌劝告戈登要吸取白齐文被解职的教训,说“常胜军”现在声名不好,你留在这里对你的名誉也有影响,你要为自己考虑。李鸿章迅速筹集遣散费19万两,超出戈登原来的要求3万两,全部交给戈登。只留下炮兵600人和洋枪队300人,外国教官11人,其余全部解散。戈登拿着钱,还得了清政府颁发的提督荣誉军衔,高高兴兴地回英国去了。

事情基本上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