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
字体: 16 + -

四十 更远的地方(上)

李烈终于再次回到泗州,时光荏苒,一晃又到了年底,听说李烈回到宿州,百姓奔走相告,各级官员和当地士绅出城二十里相迎,在一片喜庆气氛中,李烈回到了经略安抚使府邸。

如今的宿州已经大变样,道路四通八达,几条主干道更是用附近铁厂的铁矿渣铺就,平坦而宽阔。宿州的城墙也已加宽加厚,气势恢宏,成为两淮首屈一指的中枢性城市,四门进出的人流川流不息,分外繁华。

由于整个泗州都实行了利农惠商政策,不但流民安定下来,打量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大增,商人关税的减少和税收手续的精简,减少了中间官吏的贪污克扣,大受客商欢迎,致使大量商户涌进泗州,商业为之繁盛起来。

李烈在新的经略府接待了两淮文武官员、本地士绅,工商业代表也破例允许参加,宴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李烈的成功也使一大批文武官员被提升起来,他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顶点,民间得到的实惠更多,百姓对李烈更是万分的拥护。

一连几天应付各种接见和拜访,使李烈不胜其烦,觉得十分疲惫,忙碌一番之后,李烈终于可以安心的坐在书房里安静的思索起来。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李烈静静的站在幽暗的窗前沉思,亲卫们都有意站得更远一些,以免打扰经略大人的思路。凉风吹入半开的窗棂,将书案上墨迹未干的宣纸翻动。李烈心血**写下了李鸿章的这首诗,心中却有些失落。觅封侯其实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只要乘胜追击,未尝不可再建奇功。金国经此一败已经元气大伤,南宋朝廷上下信心大涨,进攻金国,全面收复失地的呼声高涨,地位更加稳固的韩侘胄更是自信心爆棚。所有人都相信,只要集全国之力再次主动攻击金国,胜利将指日可待。

然而李烈却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历史上的北伐是以南宋失败而告终的。《嘉定和议》签订之后,两国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现在李烈这只异蝶扇动翅膀,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奇袭燕京、济南之战、枣庄战役奇迹般的扭转了战局,却并不表示宋军有多么强悍,南宋军队的积弊深重,李烈知之甚深,朝廷可用之兵并不多,泗州军队又刚历大战,亟待休整,面对金国的几十万大军,当真有必胜的把握吗?

情报人员已经有消息传来,李烈高度重视的蒙古人一如历史记载的那样完成了蒙古大草原的统一,铁木真先后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偷袭大败汪罕。之后建怯薛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今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就在几个月前,铁木真在斡难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蒙古的统一宣告着一个强大的民族的崛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于的时代,中国北方正处在女真族的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还各自独立,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残酷地钉死在木驴之上。蒙古部落联盟曾经组织了多次反抗斗争,他们的几代先人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的胜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他们一定会向金国发起攻击。北伐的成功让金国元气大伤,成吉思汗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时机,如果南宋正当此时向金国发难,金国能够抵挡来自两方面的攻击吗?宋军嬴弱,战斗力不强,即使付出惨重代价打败金军,甚至灭掉金国,那么他们直接面对的将是更为可怕的蒙古铁骑,南宋做好了这个准备了吗?

李烈心潮澎湃,不行,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休养生息,努力备战,而不是进攻。一旦失去了金国这个屏障,以目前南宋军队的战力,根本就不是凶悍的蒙古骑兵的对手,还是让他们斗个你死我活吧!只要在给我几年时间,我就会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先进的武器可以弥补骑术和体质的不足,到时候驰骋天下,谁可匹敌?

李烈深深地吸了口清凉的空气,缓缓走回书案前,将宣纸揉成一团。纸团划出一条弧线,轻巧地落在纸篓中。

这一年来泗州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宿州地区,大量的土地被开发,道路通畅,遍布城乡,无数规模不等的煤矿、铁矿、手工业作坊被建立起来,几十万两淮和徐州、山东的难民的涌入,为整个泗州提供了相当充足的劳动力,也使他们成为建设泗州的主力军。李烈接管四周以来,由于农业和商业利好政策的刺激,无数流民进入两淮地区,江南的工商势力也将目光瞄准了这里,工坊矿山提供了无数的劳动岗位,滚滚而来的江南商人带来了大量货物和发展资金,开发狂潮已经在两淮大地上涌动。李烈有理由相信,在不受战争干扰的情况下,三五年后,两淮地区将会成为南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