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章 国学大师
民国五年下半年,段祺瑞秘密征募了五千多名青壮,对外号称是出国谋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输送到圣彼得堡等地,从事军队后勤劳役等杂务。沙俄帝国随即同意由华俄道胜银行贷款给段祺瑞一笔巨额款项。得到贷款的段祺瑞,马上安排心腹徐树铮前往陕西、河南等地查勘地形,准备觅地建设一支只听命于段祺瑞的军队。
只是徐树铮年少得志,为人轻狂傲气,口无遮拦,秘密编练新军的事情,很快就被英法日等国情报机构侦知。
英法等国正在发动索姆河战役,人员伤亡巨大,国内青壮日益缺乏,就意外发现了补充劳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英法两国的交涉下,吃不住压力的段祺瑞终于答应,允许第三方用国外劳工的名义,在天津、河北、山东一带招募赴欧劳工。
不同于前一批送俄劳工的草率和低调,这一次是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和招募,并且新募劳工全都集中在海参崴体检后统一上船赴欧。绝大部分是安置在法国后方,但是亦有不少华工被法方违反协议直接塞进一线,导致了很多伤亡。
这一批华工人数高达十四万余人,因为英法两国提供的待遇远高于俄国,沙俄政府无奈放弃了第二批的选择权。
而此时的日本并不需要劳工资源,看中的却是后一项密约。日本军部密使悄悄和段祺瑞接触,几经反复后,达成初步意向。
日本向段祺瑞提供更多贷款,帮助徐树铮正在编练的新军规模从原来的四个旅增加到三个师又四个旅。条件是,这支新军必须由日本提供军火和教官。段祺瑞思考再三后,欣然同意了。
这样子就为日后日本提出霸占山东各项权利的无理要求时,段祺瑞始终软弱乏力不能抗拒埋下了伏笔。
秋天叶落之际,革命元勋黄兴溘然病逝,各方纷纷哀悼。
就在这个时候,上海的克劳泽接待了一位疲惫不堪的客人,李燮和。
远在大本营的陈安,很快接到了克劳泽的急电,李燮和携带家眷避祸去南洋,却遭到各处警察署人员阻挠,被迫跑到上海办事处求助。
曾经的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当年退隐之后,和黄兴等人集资从事实业发展。不知道杨度是怎么说服的,在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李燮和竟然同意列名筹安会六人之一。随后袁世凯身死,帝制复辟一事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昔日辉煌一时的筹安会顿时臭名昭著,六人全部成了过街老鼠。
虽然爆发了府院之争,但是黎元洪和段祺瑞在反对帝制复辟上都是一致的,而且为了表明态度,甚至两人都曾放出口风,要惩办当年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六人。
李燮和当即惶惶不可终日,所幸有商业合作伙伴黄兴竭力维护,才没有受到各方纷至沓来的责难。只是黄兴却意外的英年早逝,失去了庇护的李燮和只好收拾行囊,抛弃家产,准备带着家眷返回南洋避祸。
可是人一倒霉就什么都不顺,李燮和走在街上连黄包车都不给坐,想买船票却被巡警诘难,宅子周围又多有鬼鬼祟祟之人在转悠。万般无奈之下,李燮和马上跑到了租借里的北方集团办事处。
陈安马上复电给克劳泽,请李燮和到甘肃来,没必要去南洋避祸。
看来克劳泽的劝说,并没有打消家眷对国内政治的恐惧,李燮和本人倒是愿意留在中国,不想去南洋。最后,克劳泽亲自出马购买了外籍轮船的船票,派人送家眷去南洋生活。而李燮和则答应了陈安的邀请,前往甘肃避居。
大半个月后,无比消瘦的李燮和来到碧口码头,回头往往南方,一脸的无奈和忧愁,遥想着当年曾经的梦想和热血。
看到李燮和,陈安和林月儿直接就摆了一桌接风宴,尹维俊和过显臣都赶了过来作陪,好是一番热闹。
“燮和大哥有什么具体打算吗?不如到我们北方军体系里做点事情吧?”陈安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招揽这个牛人的打算。
李燮和苦笑一笑,“陈少爷,我真的不想再打内战了。”
陈安轻笑着说道,“没有的事,北方军在北疆以及漠北,都随时有可能和北方那只狗熊打起来,有的是燮和大哥为国家为民族出力的机会。”。
沉吟了片刻,李燮和也不矫情,“好,我参加北方军”
大为欣喜的陈安,拿起一杯酒就敬了过去,“多谢燮和大哥了。只是按照老传统,需要委屈大哥先做六个月的新兵,然后再调配到过显臣的山地步兵旅过渡一段时间。”
旁边的过显臣大喜过望,连忙说,“李大哥过来指导,我绝对双手支持。”
尹维俊不高兴了,“李大哥几任总司令,还要去新兵训练营待上六个月?我记得当年孙岳好像也只待了三个多月呀?”
陈安连忙解释,“燮和大哥,不要听她瞎说。过显臣也是待了六个月的,孙岳毕竟毕业于正规几年制的陆军学堂,底子好得很,才放宽条件的。”
李燮和根本不在意这些小事,倒是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陈少爷,听说兰州陆军总医院医疗水平在国内已经是顶尖了。我有个难友,能否介绍到兰州陆军总医院医治一二。估计他也出不起费用,就由我的薪酬里面代偿如何?”
陈安好奇了,“是谁,值得你这么出面?”
李燮和有些尴尬地说,“刘师培。”
陈安愣了一会,才总算想起了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刘师培,真正的国学大师,但是因为与李燮和一样名列筹安会六人之一,而导致流离失所,遭人诘难。在这个时候,刘师培正避居天津,但是既无工作又身患肺病的他,只能是艰难度日。
谈及刘师培,国内诸人都是一片惋惜不已,能够写出经典巨作《中国中古文学史》的国学大师,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参与杨度帝制复辟计划,而最终成了人人喊打的角色。
后来南方人鲁迅曾经无比讥讽刘师培的为人,但是在文学讲课时仍然极力推荐刘的学问,“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有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详一点。”
实际上,这可能与刘师培早年是国粹学派的干将很有干系。当年章炳炎、刘师培等人联合一群志同道合之士,创办了国粹学报,通过复兴国学、保存国粹,鼓吹革命光复,反对醉心欧化。
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国粹派,与当年更辉煌过的光复会一样,不少成员都有着光复汉室的思想。以至于后来刘师培愿意混迹于筹安会六人之一,都是有着莫大根源的。
又是一个误上贼船的,陈安心里暗笑,连忙表态,“国学大师呀,每一个都是我们国家的财富。我马上派人去邀请来此休养,不仅养病的费用,而且今后的生活费,自然都是军政府全包了。”
李燮和脸色红润起来,感激地说,“关内已无我们立足之地了,所幸还有甘肃呀。”话没有说完,眼泪忽然下来了。
众人顿时一阵手忙脚乱,赶紧劝慰一番。
一个多月后,在天津重病缠身的刘师培,接到李燮和的亲笔信后,接受了北方军政府所谓讲学的邀请,启程来到兰州陆军总医院。
李燮和、刘师培两个难友在兰州见面后,不禁悲喜交集。林玉山亲自出面,在兰州将刘师培一家老少安顿下来,并直接将大师送到兰州陆军总医院复查休养。
北方军政府布政司的柴若愚意外得知刘师培来甘后,与刘尔炘等人结伴拜访经历波折的国学大师,并且由教育署出面,主动聘请刘师培为教授,无需军政府再单立补助名单了。
只是没过多久,教育署又将一封刘师培亲笔信转给陈安,信中的内容着实让陈安一阵意外惊喜。
刘师培是个闲不住的人,养病期间四处在兰州走动,见识了很多西北风土人情。既然教育署聘请了他做教授,总觉得不做点事情对不起那些薪酬。民国初年,教授的薪酬乃是非常高的,远高于一般的军官,而在北方军政府辖区就更高了。
只是西北偏居一隅,柴若愚尽心尽力也只是普及了初小和中学教育体系,整个教育水平最高的兰州也没有大学这种高等学府。总不能让刘师培这种国学大师,去教授中学生吧。就是刘先生愿意去,他讲的国学经典,学生能不能听得懂也是一个问题呀。
在信中,刘师培建议北方军政府建立兰州大学,他愿意担任其中的文学课教授。至于其他的课程教授,比如工程学,完全可以请徐尚武和徐士远,自然亦或是外语,当然是科瓦尔、莱恩甚至是克劳泽等人都是完全可以的。如果有需要,刘师培愿意帮助联系一些教授级人才来甘任教。
简直是天上掉馅饼,陈安马上就同意了。教育署也许知道陈安肯定是愿意的,竟然在信后面径直附了一个建校方案,只是大学名称改成了北方大学,出资人建议是北方集团。这让陈安为之哭笑不得。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刘师培的任教北方大学,不经意间培养了一大批国粹学派的忠实信徒出来,对北方军政府辖区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在柳石、林玉山、胡景翼、邓宝珊等人的推动下成为一个政治性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