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儿女情
字体: 16 + -

第一卷、土匪来了_98、要报仇

吃过晚饭,郑国忠想去遛遛马,韩小六说跟他一同去。两人骑着马,走到风流镇南门,南门口的几个守军认识郑国忠与韩小六,他们向两人行了个军礼。两人出了风流镇南门,回头看去,炮楼顶上,一面蓝色的国旗在空中飘扬,几个哨兵在国旗下挺立着,这座文明古镇, 这座商业古镇,这个时候,又带上了政治的色彩。

两个来到曲河北岸码头,太阳已经西沉,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空,曲河水面泛起金色波浪。东南的马路上,断断续续的人往西北走去,这是逃避战乱的人们。他们结伴而行,背着行李,扶老携幼,马路两旁,升起袅袅炊烟,这些疲惫的人们,他们要填填肚子,他们就地掘灶,得吃饱了赶路。而这些人,他们的前途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走到哪里,才能找到一方静土。

郑国忠与韩小六骑着马往江上码头跑去。码头上囤满了货物,昔日神采奕奕的老板们,这时笑不起来了,他们一个个破口大骂:“他妈的,狗日本,你害得老子好苦呀!”

“租不到船,请不到人,整个家财都在这里。”

“把货物都扔到江里去,也不便宜狗日的。”

有几个人真的把包装好的麻袋往江里推。

郑国忠没有心情去与这些快要破落的人们去聊天,他策马沿江飞奔着,让凉风梳理着他沉闷的乱糟糟的思绪。郑国忠此时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非常复杂,他既有豪情壮志,又舍不得离开这些熟悉的人们,他与这块土地已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绪。

郑国忠与韩小六沿着长江奔路了一个多小时,天黑了,

郑国忠与韩小六回到风流镇。他们在王雪梅的家门前下了马。

此时,韩小五与王雪梅一家五口正吃晚饭。王雪梅见郑国忠与韩小六进门,端来了两把椅子让他坐下。

韩小五放下了碗筷,问郑国忠道:“三少爷,吃饭了吗?”

“吃过了。”

郑国忠接过王雪梅端来的一碗茶,一口气把它喝完,问韩小五道:“小五,你的伤势怎么样了?”

“好了。”韩小五答,他问道,“三少爷,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

郑国忠一时没有做声。韩小六说:“哥哥,过几天我就要离开风流镇了。”

“你到哪里去?”

“我要当兵去。”

“你要当兵去?”韩小五疑惑的看着弟弟,又看着郑国忠,郑国忠对他点了点头。

韩小五突然深皱眉头,爱惜的看了一眼王雪梅。这女人,浓浓的眉毛,水灵灵的眼睛,脸颊又白又嫩,长得非常好看。韩小五真的离不开王雪梅了,他体验到了王雪梅的温柔与体贴,尝到了有一个女人在身边的幸福滋味。韩小五的心里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二十五六的人了,还没生个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对王雪梅说过,就是用手去做,也得为他做出一个胖娃娃来。韩小五理解郑国忠的性格,这是一个做大事的人,韩小五是既尊敬他又害怕他,他担心三少爷也要把他带上,他又无法推托,美好的愿望或许要成为泡影。

韩小六见韩小五露出迟疑的神色,便说:“哥哥,你放心,三少爷已经有了打算。风流镇是保不住了,三少爷安排你与王国生几人把商铺家眷护送到内河郑家堡去......”

还没等韩小六说完,一旁站着的王雪梅发话了,她说:“三少爷,你这不是小看人了吗?难道韩小五就贪生怕死不成?是男人就应该有胆气,有血气。一个前怕狼后怕虎的男人,他身边的女人都没安全感。”王雪梅说完,盯了韩小五一眼,目光中充满了鄙视。

韩小五霎时面露愧色。

“小五的伤刚好,你们家里要人照顾,商铺也要人帮忙。”郑国忠说。

“三少爷,你这是瞧不起我!”韩小五突然涨红了脸,他站了起来,拍拍胸脯,“一点小伤能算个什么,再捅两三个窟窿,我仍然可以上战场。三少爷,我一定跟着你!算我一个,我决不做婆婆妈妈的男人!”

“已经这样安排了,你就安心做好留守的打算!”

“不,我一定要跟着三少爷!”韩小五倔强了起来。

“那好吧,明天我们商量再定。”

郑国忠与韩小六刚一进商铺大门,听到前厅里几人大喊大叫。两人走进一看,是王国生叫喊。王国生见郑国忠进来,对他大声道:“三少爷,我要报仇,一定要报仇,我要为李秀英报仇,要让鬼子以十倍百倍的代价偿还性命!”

郑国忠劝道:“李秀英死了,留下老父老母,还有一个女儿,一老一小要人照顾,你还是在家里吧!”

“不行,绝对不行。三少爷这样安排,就是陷我王国生于不义。我的腿好了,我有的是力气,有仇不报非君子,我王国生决不做小人。三少爷,算我求求你了,给我报仇的机会吧!”

韩小六对王国生说:“国生,这个仇是要报的,你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你小子,别以为跟三少爷走得近。”王国生不高兴了,他攥紧拳头,“要比身手,我不比你差!”

“我不与你比英雄。让你去不去不是我的事。”韩小六奚落道。

“我当然知道你的分量,我正是找三少爷说呀。”王国生说,“三少爷,江小杰还小,就让他留在商铺里,我替他。”

“别想得太美了。”江小杰笑着说,“大家都说我一定能当将军。这样的好事,我谁也不让。”

“好了好了。”郑国忠劝道,“如果你执意跟我们一起去,你先把两个老人与一个女孩安顿好。”

“这个,我明天就去办。”王国生说,“我与两位老人商量好了,送他们到一个亲戚家去避避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