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江湖传说
字体: 16 + -

正文_四十三、江湖班子的演出

四十三、江湖班子的演出

每年的秋收后和春节时分,村里总要请一些戏班子来演出,辛苦一年,犒劳一下,看看戏文,喝喝自酿的米酒,家人团聚,亲友来往,这是祖辈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如果遇到丰年,手头宽余,会请县上的剧团来演一只古装戏,杨门女将,狸猫换太子,侧美案之类的,下午晚上连着演。一般演出的费用村里集体出,演员的吃和住,则是村民承担,演员分散到各个家庭去,吃住到农户。村民好客,也要面子,会把最好的床铺让给演员们住,最好的菜拿出来招待演员,等晚上演好戏,还要做好点心给演员吃。

如果遇到收成一般的年份,演戏的档次和规模就会相对低一点,请那周围业余的草台班子来演戏,一般都是古装折子戏,演员人不多,一个人要串几个角色,又是路人甲,又是兵匪乙,有的还要兼职后场拉二胡敲锣鼓,这种草台班子一般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演戏,其中花旦演员或者小生演员比较有名,村里请来演几场戏也是图个热闹图个喜庆。演得精彩时,台下观众大声喝彩,群情兴奋,如若演得不出彩,嗓子唱得不润溜,台下也会起哄声一片,杂叫声盖过台上的唱戏。

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江湖班子,是外省来的,是个杂技团,专演杂技。那些演员老的老,少的少,最小的只有五六岁,皮肤黑黑的,一看就知道也是农村里出来的,一共有近十多个人,女的比男的多。村人也很好奇,因为这杂技是难得看到

的,于是就把演出的地点放在祠堂的戏庙里。节目是下午就开演,叮叮当当的锣鼓一敲,我们几个调皮男孩,早早地占领了最好的地方,那就是戏台的边上,既可以看得清楚,又不影响节目演出。

杂技的节目有不少,顶大缸,就是一只大钵头,先是一个人演,把大大小小的缸甩在脑袋上转,又出来一个人,把大缸抛给对方,再转,看得人直拍手,这么大的缸,还能在头上旋转,一不留顺,会把脑袋都砸破呢。狮子踩大球,人装扮成狮子站在一个大球上滚动,摇摇晃晃的差点掉下来,还有吃火吐火,把煤油喝下嘴里,然后嘴一张,一股火就喷出来了,看得人目瞪口呆,超级震撼。有一个杂技节目不知叫什么,一个男的,把一大把纸塞进嘴里,用力嚼几下,张开嘴让大家看,好象是咽下肚子里了。然后他用手在嘴里一拉,一条彩色的带子就拉出来了,越拉越长,好象永远拉不完似的,拉得台上都是纸带子了还在拉,我们都担心,别是把肚子里的肠子都拉出来了吧。有一个节目,看得大家都心酸的,有几位大妈还流了泪。那是一个小姑娘表演,把地上的盘子一只只踢到头顶上去,最后是一只调更。那小姑娘第一次没成功,台下于是起哄喝倒彩,小姑娘身边的一个男人挥起了手中的鞭子,向小姑娘身上抽去,第二次又没成功,那男人又是一皮鞭,第三次又砸了,没成功,那调更就是踢不进头上的碗里,台下的观众不敢响了,那男人也火了,连骂带打,又一鞭子。几个上了年纪的女人

看得心疼心酸,替小孩子叫曲,说这小女孩子真命苦,这碗饭难吃。台下有村民叫喊起来,好了,好了,让这小姑娘下去,不要演这节目了,一阵阵的起哄,表达对鞭子打小孩子的不满。这杂技演出可能有行规,一个节目一定要演到成功为止,否则要不停地重演。所以不顾台下观众的抗议,那男人还是不依不饶,那小姑娘一直到第五次时才成功,这个时候,观众的掌声也没有了,大家看得难受,那女孩子是擦着眼泪走下台去的。后来一个比她大一点的女孩子上场,站在一条长木凳子上,弯下腰,用嘴去衔一朵花,结果也失误了,还好重来一次就成功了。一下午演出,那些小女孩子的失误不断,不是掉下来,就是打碎了碗盘,没有少挨鞭子。

这次的杂技演出,虽说是看到了精采刺激的东西,也很开心,但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还是那几个小女孩子瘦小的身影和挨打的场景,以至后来我对这类小孩子表演的杂技都有阴影了。记得后来老妈也多次提起这事,说这些小女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应该是玩的年龄,但就出来挣钱,吃四方饭养活自己了,最小的那个还象刚学会走路呢,真的是不容易,做不好还要挨鞭子,太可怜了,看着都心疼,相比你们,你们算是命好多了。我也感觉我们命比那几个小女孩子好,她们瘦瘦黑黑的,要离开家乡离开爸爸妈妈,走南闯北,而我们虽然也清苦,但总是在爸妈身边,不用流浪四方,不会担惊受怕。

年幼不懂生活,却懂得了生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