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峰大宋
字体: 16 + -

第二十七章 风雨欲来

晚宴过后,把贡安卓安顿下,赵子峒招集了手下开会,把军报划分了版面,黄安卓的文章自然是在头版的,装点一下门面,其他让童涵冬带人去赶稿子。第二天,李彪带了那个在镇上说三分的来,名叫陈安祥,五十多岁,下把一络长髯,气质颇为出众,赵子峒让他与谭大郎住在一起,把谭大郎的身世编成故事,并不许他到处乱讲,只是连载在军报上。到了下午,所有稿子赶好了,赵子峒看了基本满意,陈安详还在谭大郎的故事前加了个引子,大意是蛮虏入侵,山河破碎,好男儿当以身报国,才不负一生,大有后世报纸上重要文章前的编者按的架势,让赵子峒有一种要自己化一个笔名加上几句全体人民要团结在以赵构为核心的中央朝廷周围与金人血战到底的冲动,终究是按捺住了。一切就绪,赵子峒写了一篇开篇词,就让立即制版。

因为是第一份军报,赵子峒特别仔细,亲自细细审了稿,又让童涵冬带人校了几遍,直到半夜才把军报赶了出来。

童涵冬拿着军报看了又看,颇有几分成就感,问赵子峒:“先生,这军报是要帖出去还是怎的。”

赵子峒一怔,他还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现在的军队对宣传是一点概念都没有的,也没有后世那些干事文书之类的编制,倒是有一点麻烦。沉吟了一会,赵子峒道:“帖出去是没用的,军中又有多少人识字?你点一下军中入过学的人数,要每一队有一个专责此事的,来领军报,回去要负责读给所有的人听,大家读过后可以讨论,他再把讨论的内容整理出来,选择优秀的登在下一期上,军中专门拨钱给予奖赏。嗯,后续也可让军中的人自由写稿来投,不认字可以口述由别人代笔,只要采用了就按字给钱。”

“这专责的人总得有个名号,叫什么好呢?”童涵冬问道。

“就叫文书吧。”赵子峒答得漫不经心,这个职位名字是现成的。

童涵冬应了,自去安排。其实宋朝的报业很发达,官办的有历史久远的邸报,民办的有名目烦多的小报,尤其是各种小报,登的内容五花八门,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民间各种绯闻八卦无所不包,甚至离谱到有因为小报抢消息泄露国家机密的情况,头脑灵活的还有在报上做广告的。而且宋朝不像后来的明清,对小报禁得不严,在某些时期还出现畸形的繁荣。所以赵子峒在军中搞军报,虽然是后世的思路,但也不算什么惊世骇俗,大家接受得很快。

童涵冬忙活军报的事情,赵子峒让李彪和林涛也下到兵士当中带头学习,积极引导讨论,死气沉沉的军营很快热闹起来。非常时期,军报两天一期,没几天谭大郎就成了军中的名人,他的故事在军报上连载,所有人都在好奇地问一句:“谭大郎是何方神圣?”赵子峒见火候到了,便让谭大郎开始在军中巡回演讲,以队为单位,听完了大家一起讨论,把心得再登在军报上

。军报的内容比较自由,也鼓励活泼,但思想倾向是严格控制的,一切围绕着抗击金人保家卫国进行。本来人心浮动的军队,渐渐都被军报把思想统一了起来。

赵子峒不是个喜欢事事插手的人,把事情都安排好了,他自己倒闲了下来,便找了人做了几个模型,弄了个简易的沙盘,一个人猫在大帐里想,如果是我指挥,这仗该怎么打?金军善于野战,宋军善于防守,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时半会改变不了。如果自己守汝州,该怎么做呢?汝州现在几乎成了一座孤城,地形也不险要,背靠汝河,前面一马平川,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据城死守。现在攻防威力最大的,无非是强弓硬弩石砲,自己来自后世的知识,能起什么作用呢?强弓硬弩难弄,赵子峒研究过,材料稀缺不说,而且耗时极长,赵子峒倒是有心弄弹性好的钢片代替筋角,可现在也没有条件。合适开发的只有石砲了,刚好赵子峒是学机械的,对这种简单的机构最拿手了。弄了一个现在用的石砲的模型,赵子峒仔细研究,这石砲极其简陋,就是利用一根杠杆,这边人一拉那边把石弹发射出去,拉的人越多威力越大,赵子峒听说大威力的石砲有用几百人的。这种粗糙的东西赵子峒作为一个合格的机械工程师自然看不上眼。要对石砲进行改造,必然要先整理清楚它的原理。一台机器,一般而言都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和工作部分构成,石砲的动力自然是人力,,传动部分是杠杆,控制部分靠人数和这些人的人品,工作部分是抛射装置。首先要改的是动力部分,人多宝贵啊,能干的事多了,用来做这么简单的工作,而且效率又低,实在太浪费了,最好改成畜力驱动,再加上储能装置。现在能用的储能装置没几种,弹簧都太高级,扭力也很麻烦,最好用的就是势能了,先用畜力把重物抬升到高处,再加上机括可以随时击发就方便多了。控制部分除了机括和重物的调整外还可以把重物和石弹做成定量,再加上瞄具,就真有了几分砲的意思了。传动部分杠杆挺好用的,简单耐操,可以继续沿用。至于工作部分,抛射装置用的是离心力的原理,这个赵子峒没见实物之前还真想岔了,以为就用杠杆的弹射呢,其实是抛射装置以杠杆的固定点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到了最高点后石弹借助离心力飞出去,所以那个抛射兜非常重要,必须保证在最高点脱离,不然飞到自己一方就傻了。所有原理搞清楚了,赵子峒列出了石砲的运动方程,根据配重算出了标准重量的石弹飞行的距离,再实际校正一下,虽然由于各部分误差很难控制,最后的弹着点依然分布范围很大,但比原来全靠人品强太多了。

赵子峒做了一具石砲的模型,在大帐前玩得不变乐乎,完善着自己的设计,这才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啊。现在弹着点已经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了,虽然瞄人不可靠,但瞄一小撮还是有把握的,赵子峒甚至做了一份操作规

范每步都详细规定好,还画了图示,砲兵是技术型兵种啊,还得进行扫盲运,有文化的军队才有战斗力。

这一天赵子峒正在完善石砲的操作规范,童涵冬急匆匆地跑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先生,大事不好了。”

赵子峒放下笔道:“有什么事慢点说,什么大事不好了。”

童涵冬喘了几口气说:“先生,金兵来攻汝州了。”

赵子峒吃了一惊,该来的总要来的,问童涵冬:“来了多少人?”

“据说金酋尼楚赫领兵数万从洛阳杀过来了,”童涵冬的气终于喘匀了,“不过这数万只怕是虚数,金兵分不出这么多人来,最多有一万就顶天了,汝州又没有朝廷大军。”

赵子峒沉默了一会,吩咐童涵冬:“务必查清金兵到底来了多人,走哪条路,汝州城里是怎么布防怎么安排也打听一下。还有,这件事先不要告诉黄相公,谁敢泄露出去,军法严惩。”说起来黄安卓除了来的那天催了一次赵子峒进城,接下来的日子就闭门读书,竟然不提了。赵子峒猜他也是对守汝州没什么信心,还不如呆在自己这里,到时跑路也方便,不过这是大家默契的事,说开了就不好看了。

洛阳离汝州不远,估计只要两三天的时间金兵就杀到城下了,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了,金兵连年都不让人过。赵子峒在帐中走来走去拿不定主意,汝州的防御力量他清楚,兵力不到两千人,即使把临时抓的壮丁算上,最多能凑出万把人,在金兵面前根本就不够看。经过这些日子的研究,赵子峒觉得让自己守汝州还是有希望的,可偏偏有个京西北路提刑在那里吃死了他。谢京这个人赵子峒打听过,庸碌无能还特别贪权,如果进城只能是死路一条。赵子峒并不怕死,可把自己的命毫无意义地送掉赵子峒也是绝对不干的,而且也于事无补。算了,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守城守城,有攻有守才是守,如果谢京在汝州真能在金兵面前撑上一段时间,赵子峒也会帮忙,在城外给金兵制造一些麻烦。可如果谢京不堪一击,赵子峒就要另做打算了,汝州后面还有宝丰和鲁山两县,物产丰富地形显要,真到了那一步,说不得只好用武力把这两县夺了做自己的基地。尤其是鲁山,境内有鲁山关,是沟通南北的要地,地形显要,自古为南北的咽喉,南下可以趋南阳去两湖,也可去信阳奔两淮,腾挪的空间还是有的。

这两天赵子峒也不闲着,找了几个巧手工匠,制作了他设计的石砲的关键部件,像转动的轴和机括,在轴的部分,赵子峒本来还想试制轴承出来的,转动轴承做不出来,可以先弄青铜滑动轴承,用蓖麻油做润滑,效果也应该不差的。现在来不及试验了,只好自己动手试制出来,以后再慢慢改进吧。完整的石砲太过巨大,制成了不好携带,但有了这些关键部件,很快就能装出一部完整的石砲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