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狂花
字体: 16 + -

正文_第196章 风云再起(一)



第196章 风云再起(一)

凌芸也没想到,她自己计划的很好,袁桐回来,她就宣布退位,任命袁桐为汉华总统,在宪法确定之后,实行共和制,把国家推向现代社会制度,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样决定是凌芸看出来,汉华的对外战争已经走到了一个阶段性时刻,和美国的谈判胜利,让日本已陷入绝境。他们从中国撤军,意味着战争胜利。但汉华并没有逼迫日本无条件投降,也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这一点凌芸心里有数。关于怎么彻底结束战争,她心里有准备,所以并不担心。

历史,凌芸虽然尽力把它导回正轨,但想完全和原来一样已经不可能。不过中国方面不会有什么太大变化,国共之争胜负凌芸心里有数。

汉华只要看住美国,不直接出兵插手就行。原来历史中,美国也是出钱出武器,老蒋一样失败。那时候,中共并没有多强大,但如今,拥有东三省的基础,完备的工业基础,强大的军工能力,初步建立的空军和装甲部队,相信一旦全面开战,老蒋败得更快。

凌芸没有现在解决日本,那就是台湾还在日本手里,把老蒋最后的路也阻死,就不会出现历史中第一岛链的情况。

汉华最后解决日本的时候,相信琉球群岛绝对不会是日本的。所以凌芸并不打算现在结束对日本的作战,汉华需要休整一段时间。

看着汉华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大量的钱物都投入军事作战中,基础建设也没有搞好,人民生活也并不算高。大量的移民,也导致汉华大量问题出现。工业、农业和科技不合理的地方太多,这些都需要时间解决。所以,汉华只能暂时停止军事战争,稳定一下内部,起码要让经济恢复正常。

在高科技领域也要走在前面,美国在奋起直追。根据情报和了解到的情况,美国新一代喷气式飞机正在研制试飞阶段,而导弹技术也趋于成熟,汉华的优势正在消失。一旦汉华想彻底解决日本的时候,没有绝对压制美国的力量,恐怕还会出现问题。

再说朝鲜问题留下隐患,李承晚在美国回来后,政治影响不断增加,因为他带回来很大的经济援助。

虽然李东宇、金九他们非常排斥他,但李垠却一直想摆脱汉华控制,有意支持李承晚。这一切都是美国在后面插手,这一点凌芸清楚。

说到底,还是一句话,实力决定一切。汉华有先进的科技,却没有坚强的经济。海军舰队还是原来得自苏联军舰改造的,自己的制造水平还停留在制造小型舰艇的能力之内。汉华被朝鲜和日本挡在里面,没有强大的海军,不可能进入太平洋。一旦失去对朝鲜的控制,汉华处境会相当困难。

无论什么原因,都让凌芸必须停下来进行内部调整,积蓄力量,以便控制亚洲局势。在科技上和美国持平,经济上输给美国,汉华也好不到哪去。

袁桐回来,凌芸打算立宪,恢复共和制,把总统之位让给袁桐,她好专心的解决汉华科技和经济问题。凌芸想的不错,但她在军政会议上一提出,立即遭到所有人的反对。

首先,袁桐就不干,张景惠、白建起、李永奇他们说的更是理由充足。汉华没有必要是共和制,可以实行君主立宪制。如果凌芸退位,汉华必然陷入动荡。从雪原军开始,凌芸就是领导灵魂,袁桐没有这个威望。

楚玉提出,如果凌芸认为她不具备首相的能力,她可以提出辞职,首相由袁桐担任,不必要让袁桐来当总统。她们并不是为了个人野心才做这一切的。

关明远提出,他可以给袁桐担任副手,由袁桐出任总参谋长。李豹更是提出辞职,

请袁桐继续担任国防部长。

袁桐的脸色已非常难看,如果不是经过美国这一年多的锻炼,她几乎想跳起来和凌芸吵架。这是干什么?自己回来抢班夺权吗?袁桐提出,既然这样,她走,回美国,国内究竟怎么办与她无关。

会议陷入僵局,弄得大家十分尴尬。凌芸叹口气,自己太想当然了,只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根本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是不是皇帝当时间长了,一言九鼎成为习惯?

她没有再坚持,看到袁桐气鼓鼓的样子,其他人也是一脸的不满,凌芸笑了:“各位,这是我的想法,这不是提出来和你们商量吗?”

白建起年纪最大,汉华从临江开始就是最高职务,如今已是汉华政务院第二人。微微躬身说道:“皇上,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请恕我直言,汉华是一个国家,并非是你想给谁就给谁。你这样做是陷袁小姐不仁不义,也会让天下离心离德。汉华其实还处在危险中,应该以稳定为先。你身体不好,想休息,我们可以理解,但不能这样草率。既然你说商量,那我提议,还是走君主立宪制,那样也能推进这一切的发展。”

凌芸无奈的点点头,说道:“那好吧,我们研究具体工作,这件事就先这样。由白相组成立宪小组,进行汉华宪法修定。要尽快完成,我们时间并不多。对于袁桐的职务,政务院提出来,我批准。”

楚玉刚站起来,袁桐冷着脸说道:“闭嘴,你敢瞎说,别怪我翻脸。”

袁桐知道楚玉想说什么,这一声把楚玉吓得一吐舌头,没敢说,乖乖的坐下。袁桐冷冷的看一眼李豹,吓得他连忙说道:“别看我,我还什么也没说呢。”

看到他的样,关明远说道:“李部长,你是不是有点出息?人家可是结婚的人,小心你回家跪搓衣板。”

关明远一句话让所有人都笑了出来。谁都明白,李豹追求袁桐,弄得他十分害怕人家,但袁桐已嫁给肖明轩,李豹也结婚了,但他还是怕袁桐。

听到关明远的话,李豹无奈的说道:“没有办法,习惯了。不过我家明慧才不那么小气呢,反正回家她也欺负我,习惯了,习惯了。”

这一开玩笑,有些紧张的气氛松下来。凌芸也没有再坚持,而是开始研究其他问题,对汉华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对于宪法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确定,最后还是听从袁桐的意见,她成为凌芸的特别助理,也是战略顾问。

这样,谁都明白,看着袁桐是什么职务也没有,但她等于代表凌芸一样,所以也都皆大欢喜。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同时也是飞快的度过。汉华方面偃旗息鼓,再没有了动静。

国内建设却一日千里向前推进,特别是军队建设,有些引人注目。汉华陆军数量还在减少,最后只是保留了六个师的常备国防军,其他用于边境的边防军和海岸警备队却增加不少,同时海军数量猛增,空军数量也在增加。

汉华终于出现了第二炮兵部队,明白的人也清楚,那是导弹部队。这样又是一年时间,当欧洲战场全面反攻的时候,汉华的军队调整终于最后完成。汉华海陆空和特殊兵种,总数量是三十多万。陆军常备军只有十万人,但海军达到七万多人,空军三万多人,地方警备队十多万,完成了汉华正规军的建设。

一九四四年七月份,日本完成了从中国的撤军,所有部队完全撤出中国,所占领的地方只有台湾和琉球群岛,关于台湾的撤军问题,日本一直在拖,但奇怪的是,汉华和中国都没有提出什么。

每天都有情报送到皇宫,凌芸冷静的面对着日本的变化。汉华海军对日本的封锁一直

也没有停止,美国方面提出向日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让汉华放开海上通行。但汉华的答复是最坚决的,日本只有无条件投降,天皇退位,建立和平的民主政府,才可能放开对日本的制裁。否则,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不会停止。

美国也没办法,因为欧洲战争已到了最后关头,美英联合军队正在向德国本土推进,苏联红军已进入德国境内,向柏林进攻,双方都在加快速度。情况很明显,苏联军队过去,身后是一片红色政权,而盟军夺回的地方也是建立了大量的民主政权,东西两大阵营都在争分夺秒,控制欧洲地区。

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汉华仿佛置身事外,与他们无关一样,低头进行自己的战略。

“报告。”田甜在外面进来:“小姐,刚刚接到通报,中国方面国共双方终于爆发战斗,抗联改编成的解放军发动进攻战,向北平推进,已占领唐山和通县,山西上党地区爆发大规模军事作战。”

凌芸没什么特殊反应,点点头说道:“知道了,通知曲大壮密切注意苏联方面的情况。”

田甜答应一声,她很奇怪,小姐怎么好像知道一样,一点都不奇怪。她哪知道凌芸确实早就知道,如今即使她不是穿越来的,形势也太明显了。何况还有强大的汉华情报机构,又怎么会不知道。随着日军从中国全面撤军,国共双方进行的谈判,根本就没有谈成。双方组成联合政府的构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让谁放下武器,解散军队都不可能,那就只有战场上分胜负了。

美国一直盯着汉华,而汉华也一直看着美国,双方谁也不能插手中国的事情。八月份匆匆过去,金秋九月到来,汉华不再关心中国战场的情况。一切都没有超出凌芸的算计,国军虽然从美国得到大批援助,但还是一路败退,根本不是对手。

一直进入十月份,芸桐城已然飘下大雪,汉华自己的事情终于完成,引起世界关注的是三件大事。汉华用近二年的时间,终于正式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也是汉华永久法典,正式确定君主立宪制,定名汉华民主王国。国家最高领导者为汉华女皇,纪元采用公历,不再使用特殊年号。

最高行政机构为汉华政务院,实行首相内阁制,皇帝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军队除了保留皇室三千御林军以外,全部归国家所有,一切都在宪法的框架内执行。成立了汉华议会,掌握基本法律的立法权,监督内阁的政务和对地方官员的选举。

首相组阁由女皇批准任命,皇帝不直接参与政务处理,虽然和其他国家有一点区别,但大体一样。这是必然趋势,并没引起什么注意。

第二件事就是汉华首都从芸桐城迁到双城,双城成为汉华政治中心,芸桐城成为工业和科技中心,海参崴成为经济中心。

第三件事就是汉华贯穿全国的芸海铁路正式通车,完成了最大的汉华工程,举国庆祝。

凌芸的办公室里,袁桐仰坐在沙发上,很没形象的说道:“芸芸,该干什么都干完了,这回可以消停一段时间了。我说你和老胡的事怎么样了?他可是全答应了,我这个媒人也快完成任务。你这回可不用再想了,你不能让汉华皇室连王子都没有吧?”

凌芸笑了:“别担心,你不是有吗?咱俩谁的还不一样。这事我得考虑一下,终身大事啊,哪能不谨慎?”

袁桐笑着摸摸肚子:“还早呢,不知男女,最好是男孩。”

凌芸不屑的说:“封建思想。”

袁桐不满的站起来,刚要说话,田甜进来递给凌芸一份报告,凌芸看了一下,脸色一下变了,连忙站起来走到地图前,随手把报告递给了袁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