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者无敌
字体: 16 + -

但使龙城飞将在_第二百一十七节 浩劫降临(1)



一九四二年春夏时节,一场巨大的灾难开始慢慢地降临在了早已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上。

这年的年初,已经陷入战略僵持阶段的中日战场上,新的两场战火再度熊熊燃烧而起。第一场便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入缅远征军作战,此次中国军队走上国际战场,是民国建立后空前的壮举,也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出镜参战。极度重视这场战事的国民政府派遣了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十余万中国军队精锐部队,并于二月中下旬开始陆续进入缅甸。但在举国翘首期待中,从四月开始,一连串的败仗噩耗从境外传来。五月底的时候,远征军基本全军覆没,十多万精锐死伤六万余人,残部里的一部分艰难回国,另一部分则辗转进入英属印度;第二场战役便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这是阿南惟几中将代替冈村宁次中将接任第11军司令官后的第二次对长沙的进攻。第一次长沙会战由冈村中将指挥,日军基本失败;第二次是阿南中将指挥的,日军基本胜利;初尝胜利滋味使得阿南中将信心大增,因此这次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投入了七万余重兵,意欲一举攻占长沙并摧毁第九战区的主力。第九战区在司令长官薛上将的指挥下,投入三十余万兵力迎战,血战两个月,最终挫败了日军的战略意图,保住了长沙并取得歼灭日军万余人的大捷。

这场第三次长沙会战也波及到了河南。为了配合第11军在江南的攻势,华北日军出动了两个师团的兵力强渡黄河,进攻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的郑州,虽然没有攻占郑州,但日军成功在郑州附近的黄河南岸地区取得了几个桥头堡,并重创了豫中地区的蒋鼎文部。蒋鼎文部在战前疯狂扩军,拥有正规军二十多万,其他杂七杂八、形形色色的民间武装也有五万余,对外号称“拥有精兵三十万”。但真正面对日军的进攻时,这二三十万耗尽豫中民力、劳民伤财所组建起的乌合之众几乎是一触即溃。此战后,蒋鼎文部损失得七七八八,最后勉强收拢起来的只有十来万惊慌失措的残兵败将。被日本人这么一“搅合”,使得名义上好歹是第一战区总长官的蒋鼎文霎那间一蹶不振,蒋鼎文的势力成了鼎足河南的蒋汤孟三支势力里最弱小的一个(其实蒋鼎文的实力在之前就是三家最弱小的,现在只不过是变得更加弱小了)。

孟翔所在的豫西倒没有被牵连。年初的时候,孟翔仍然像往常那么忙碌,把豫西的社会秩序建设得日益完善。在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几个豫西大城市里,孟翔陆续投资建设了三十多家军用鞋厂、伤残军人学校以及军医院。孟翔这么做,是很有针对性的。对于此时的中国军人来说,一双鞋子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一顶钢盔。中国条件落后,绝大部分的军人平时行军打仗穿的都是自制的草鞋或粗劣的布鞋,这样的鞋子不但没有任何保暖性或防护性,而且很容易磨烂,从而导致脚受伤、冻坏、生病等等。抗战以来,不知道多少中国军人就是因为没有一双好鞋子而失去宝贵的健康或更宝贵的生命。孟翔投资建设的这些军用鞋厂,从国统区内购买制鞋设备,招募当地女工人做工,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能像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鞋子。当然了,由于条件简陋,德国人那种牛皮军靴或日本人那种翻毛军靴是制造不出来的,因此这些军用鞋厂按照孟翔的设计和要求,主要生产类似于后世帆布鞋的军用鞋,这样的鞋子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柔软舒适、透气健康,但不足之处就是御寒能力差和不防水,但有总比没有好。至于孟翔建立的那些伤残军人学校,则是安置伤残官兵的。很多官兵在战场上瞎了眼睛或断了手断了脚,自然无法继续吃军粮了,但单纯地发一笔抚恤金给他们也不是长久之计。孟翔建立这些伤残军人学校,主要是聘请一些有手艺技术的老师傅,来教导这些伤残退役官兵学习手艺,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使得他们以后的生活更加有保障。合格的军人自然不怕死,但怕的是伤残后怎么生活下去的问题。毋庸置疑,孟翔这样做是非常正确和深得人心的。对于伤残退役的士兵,孟翔不但发放很丰厚的抚恤金,还创办这样的学校,这些举措都让他在部队里的得人心程度愈发高涨。再加上孟翔还新建军医院、购买医疗设备、聘请和培训服务于军队的医务人员,这使得在豫西的四个集团军里,官兵们只知道“孟副座”,全然忘了第一战区真正的最高指挥官蒋鼎文和第33集团军的正司令冯中将。

挥汗如雨的忙碌中,孟翔也和河南的老百姓们一样,隐隐感觉到今年的气候有些反常。进入春种时节已经两三个月了,但豫西、豫中、豫东等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却至今都滴雨未下。原本是肥沃农田的乡村间此时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灰蒙蒙的土黄色,生机盎然的春意基本杳无踪影,就连野草都因为干旱而有气无力地打着焉,更加别提庄稼了,不少地区干得遍地沟壑,溪河断流,死鱼死虾跟着淤泥一起凝固成了水泥一样的硬泥板,炙热的骄阳让干裂的土地上浇上一瓢水都能嗞嗞地冒烟。再看看天空,万里无云,只有刺眼的烈日还在继续放射着毒焰。在这春雨贵如油的时候却发生大规模的干旱天气,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河

南省来说会意味着什么,孟翔这个农学门外汉也非常清楚。

尽管此时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专业的气象观测部门,但孟翔也感觉到了1942年的河南气候很反常,大面积的干燥和炎热,极少降雨。洛阳的街头巷尾间,一些经历过光绪三年河南大旱的老人们议论纷纷着,这些拥有经验的老者隐隐约约已经闻到了几分旱灾来袭前的特殊气息。在六十五年前的那场持续三年的大旱中,成为重灾区的河南共有近200万人饿死。

在后世从未经历过饥荒的孟翔此时也忐忑不安起来。其实,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是个并不熟悉的历史事件,孟翔也一样。此时意识到那个对河南三千万老百姓来说将会充满死亡的黑暗年度即将来临,基本上没什么心理准备并且也没有任何经验的孟翔确实有些手足无措。身为豫西二十八县在实权上的最高统治者,缺乏经验的孟翔当然不知道如何带领人民度过如此重大的灾难之年。但他也知道自己绝不能置身事外,必须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怀着未雨绸缪的心态,孟翔找来了张钫和郭仲隗,准备制定应对政策。

“英公、燕公,我看今年的天气苗头不太对劲,很有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旱灾。”在“豫西建设发展委员会”的办公大楼会议室里,孟翔焦虑地道,“如果真的出现了大规模的旱灾,必定会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我们必须趁早做好充分准备呀。”(张钫字伯英,郭仲隗字燕生)

张钫点点头,目露赞赏和欣慰:“孟将军能有如此远见和爱民之心,这真是非常难得的。作为一个老河南人,看到家乡有孟将军这样的仁义将领坐镇,真是庆幸啊!”他和郭仲隗互相交换了个眼色,唏嘘道,“是啊,今年的气候确实很反常,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下雨,搞不好会发生光绪三年的那场大旱和饥荒。我们确实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我估计,按照这个气候,今年河南的收成能有往年的三成就不错了。这么点收成,只勉强让老百姓能糊口。”

孟翔不安地问道:“英公,光绪三年的大旱导致河南饿死了多少人?”

张钫忧虑地道:“光绪三年开始,河南大旱三年,饿死了180万人。那一幕幕,真是惨绝人寰哪!赤地千里、农田绝收、人竞相食。眼下,我现在也有孟将军你的这种预感。今年的河南恐怕又要有一场无妄之灾了。”

孟翔认真地询问道:“英公、燕公,你们觉得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防备这场旱灾呢?”

张钫道:“旱灾必定会导致饥荒,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上着手。首先要抓紧时间从外省购买粮食,手里有了粮食,我们到时候才能开仓赈灾;其次,我们要向中央申请减少或免除河南今年的粮食赋税,尽量削减河南向中央和河南境内驻军缴纳的粮税;第三,我们要提前开展工作,稳定社会、安定人心,做好安顿灾民和灾后恢复生产的准备;第四,我们要向中央申请调拨救助款和救灾粮。”

孟翔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英公所言甚是。”

郭仲隗开口道:“河南在抗战初期有3500万人,连续四年的战乱和各种灾害,目前全省大概有3200万人。其中,我们豫西有1000多万,豫中800多万,豫东1200余万,另外还有二三百万老百姓生活在豫北日占区。我们豫西这一两年来建设和发展得很不错,部队和百姓开垦了大量的新田,又修了不少水利灌溉工程,再加上我们现在就开始从外省购买存粮,因此依我之见,我们豫西应该还是能扛过这场旱灾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坐视豫中、豫东、豫北等河南其它地方的百姓。”说着,郭仲隗的神色变得愤然起来,“孟将军你的部队军纪严明,并且在军事训练之余还积极参加豫西的建设事务,但豫中和豫东就不同了。日本人本来就非我族类,因此豫北的日本占领军不善待豫北百姓倒也无话可说,但豫中和豫东驻扎的可是我们本国的军队,可蒋鼎文和汤恩伯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亏他们是中国军人,非但没有履行保境安民的职责,反而对本国百姓也像异族军队那样凶暴残酷!特别是汤恩伯!这个豫东的暴君在他的辖区内横征暴敛、强取豪夺,对豫东百姓的盘剥压榨简直是敲骨吸髓!把豫东搞得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还有他的军队,军纪简直极度败坏!欺男霸女、**抢劫,简直作恶多端!比日军还可恨!豫东的民力物力基本都被他耗尽了,老百姓家里别说余粮了,就是糊口都成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遭到大规模的旱灾,可以肯定,豫东、豫中、豫北、豫南,都会哀鸿遍野!饿殍无数!孟将军,你注意到了没有?在过去一年多以来,豫中和豫东虽然风调雨顺,并且没有太大的战事,但每个月仍然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从那里逃到豫西,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蒋鼎文和汤恩伯这两人在他们的辖区内对当地老百姓的残害比日本人还要狠!”郭仲隗说到一半时已经是咬牙切齿、声色俱厉,说到最后更加是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很显然,这位河南人对自己的家乡父老遭到汤恩伯、蒋鼎文的荼毒残害而感到极度愤恨(历史上在1942年初的河

南总人口只有3000万多一点,这是因为在这场旱灾和饥荒之前,河南还遭到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便是抗战初期的花园口决堤。那场人为制造的灾难导致河南有三十万多人被淹死,数百万人沦为难民,也是导致抗战期间河南人口不断减少的几个主要原因之一)。

张钫也叹息道:“燕生说的是啊!汤恩伯确实对我们河南的老百姓太狠了!据说在豫东,当地的老百姓对汤恩伯深恶痛绝,把他跟洪涝、旱灾、蝗虫这三灾并列,统称为‘水旱蝗汤,河南四害’,甚至...甚至豫东的百姓间还流传‘宁要日军来烧杀,不要汤军来驻扎’的说法。由此可见,汤恩伯在豫东的倒行逆施,确实是搞得民怨沸腾啊!”

郭仲隗冷冷地道:“一旦豫东真的爆发旱灾和饥荒,我绝不相信汤恩伯会良心大发地开仓济民,届时的豫东必定生灵涂炭,会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灾民逃难到豫西。”

孟翔暗暗叹息一声。张钫和郭仲隗说的都是事实,豫西这一年多以来,接纳的河南其它地区的难民多达几十万,大部分都来自豫东。颇具讽刺的是,豫东并非日占区,但从豫东逃到豫西来的难民却远远多于从豫北日占区逃来的难民。本国的军队居然比异国侵略者还要凶狠,走投无路的老百姓该怎么办?孟翔感到悲凉。他定了定神:“英公、燕公,事不宜迟,我们就早点开始吧!英公,豫西的社会稳定以及接纳外地难民的事务都交给您操办吧!燕公,去重庆那边为民请命的重任就拜托您了!您多跑跑腿,除了豫西,还要去豫中、豫北、豫东,多收集一些资料和证据,向外界揭露河南的灾难。至于我,我来负责从外省购买粮食。英公,我会调集部队配合您的,一方面我们不能看着河南其它地区的百姓陷入水火而不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我们苦心经营的豫西搞得陷入混乱。豫西也会成为灾区,我们一方面要治理豫西的旱灾和饥荒,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其他地区。我们的任务很重,就多多麻烦英公您了。”

张钫和郭仲隗一起点头:“好!我们就这么分工,就这么办。”

和张钫、郭仲隗分工并散会后,孟翔迅速找来舒国生。

“老舒,我在很早前让你建立我们的秘密储备粮仓,这件事办得怎么样了?”

“副座放心,我已经遵照你的命令去办了。目前在洛阳、南阳、平顶山、宜阳、汝阳、南召、内乡等地,共有十五处秘密的粮仓基地,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并且由我们情报处的人专门派遣人手进行看守和管理,随时都能调出粮食。”舒国生报告着,然后又问道,“怎么了?军队的粮食不够了?”

“是老百姓的粮食不够了。”孟翔问道,“这些粮仓里共有多少粮食?”

“总计约十万吨。部分是从豫西征集来的余粮,部分是我们从豫西购买的,过半是我们从河南其它地区以及外省购买来的。”舒国生说着,冷笑道,“说来挺可笑的,我们在河南其它地方买来的粮食,绝大部分都来自汤恩伯和蒋鼎文的部队。这两人部下的很多将领都吃空饷,把多从老百姓那里压榨来的粮食私下出售以谋求暴利,所以他们把他们从豫东和豫中搜刮来的粮食基本都卖给了我们。我们真的还要感谢他们呢。”

十万吨?孟翔在心里默算了一下,河南三千万人口,假如一千万人成为灾民,这十万吨粮食全部发放下去,每个灾民能得到二十斤粮食,省省的话大概能吃一个月。那一个月后怎么办?除了老百姓外,这些粮食更多是给军队准备的,存粮发给老百姓,孟翔的军队就只能跟老百姓一样了,只有一个月的饭吃。一个月后,如果重庆方面还不拨粮救灾,那豫西的四个集团军和全河南的灾民一样,陷入饥饿和死亡。想到这里,孟翔敏锐地嗅到了一个危险的前兆,如果自己的部队陷入饥饿,等待中央发粮才能活命,那中央必定会趁着这个好机会,彻底解决掉自己。因此,如果孟翔的部队陷入等待中央救援的境地里,就等于把生杀大权主动交给了中央,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太少了!”孟翔摇摇头,“老舒,我不是说你办事不力,而是事情特殊。今年进入春夏时节后,河南普遍干旱少雨,很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旱灾和饥荒,所以我们储存粮食的目的也不全是给军队使用,同时也要供应全河南的灾民。十万吨粮食,对于我们的部队来说,确实是绰绰有余了,但对河南的上千万老百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老舒,你马上动用人手,加快速度,从外省大力购进粮食。毗邻河南的陕西、湖北、安徽虽然不是粮食大省,但肯定也有很多粮食能让我们购买,特别是安徽,安徽在桂系的控制下,我马上给李长官发个电报,相信他会动用皖省全力来支持我们的。四川、湖南、浙江这几个省虽然距离河南较远,但都是盛产粮食的地区,也要给我抓紧在当地的购粮行动。救灾如救火,必须要争分夺秒,明白了吗?至于购买的粮食数量,越多越好!不要怕花钱,用市场价的三倍去给我买!粮食是最宝贵的物资!”

已经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的舒国生目光明亮、神色坚定:“明白!我一定完成任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