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义上的大将军
西晋王朝的第一位大将军——陈骞。大将军这个职位,首先是由汉武帝创立的,在两汉时代,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是军队的最高领袖。第一个任大将军,是西汉名将卫青,之后直到东汉末年的何进,大部分担任大将军的人都是实际上的掌权者,也就是曹操、司马昭这种类型的人,这些人掌权的时间,也占了两汉时代历任大将军任期总和的一大半儿。
由于大将军不是常设职位,因此它的级别也不断的发生变化,有时候比其它官职都高,有时候又低于司马、司徒、司空。当然大部分时间里,大将军都是仅次于皇帝的极尊贵的职务,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曹魏帝国时代,司马师就担任过大将军,但是到了西晋初期,这个大将军已经不是最高军事领袖了,他虽然还参与军事,但更像是一个最尊贵的军事将领,只有到了西晋后期天下大乱的时候,各种权臣才会再次恢复大将军当年的尊贵地位。当然,陈骞这个大将军,这个时候还远远不能达到他的某些前任的嚣张和辉煌。
陈骞,字休渊,临淮东阳人(江苏金湖西)。他的父亲,就是做过曹魏帝国司徒的陈矫。根据《魏氏春秋》记载,陈矫的父亲姓刘,但是因为很早丧父,是由舅舅养大的,舅舅姓陈,所以本来应该叫刘矫的这个孩子就叫了陈矫。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陈骞的家族最早不是什么大族,只是因为他的父亲陈矫在曹操时代逐渐出人头地,他才能有这个机会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陈骞出生于公元211年,这个时候,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没几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在形成,而他的父亲陈矫,正跟着曹操在西北和马超打仗。像他父亲一样,陈骞很早就表现出了他智慧的一面,当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有一次被当时的皇室亲族兼后来的名士首领夏侯玄侮辱过,可是陈骞表现得非常有涵养,一点儿也没有生气的意思,夏侯玄经过这件事儿,为自己的失态感到后悔,从此以后特别尊敬陈骞。
在曹睿时代,陈矫的官职是尚书令(国务院总理),因为在那个时候尚书令实际上负责的是全部国家的行政事务,所以曹睿的宠臣、同样是在曹操时代就逐渐崭露头角的大臣刘晔,就向曹睿说陈矫的坏话,说他专权蛮横。自古做大臣的,最怕人说专权,因为专权的最后目的,就是篡权,陈矫通过消息听到刘晔这么说自己,吓得六神无主,在担惊受怕的时候就跟儿子陈骞说起这件事儿。陈骞一听,倒显得非常镇定,他说:“皇上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父亲您是高级大臣,即使皇上真的相信别人的诬陷,大不了也只是夺了你的官职而已。”后来,因为陈矫从曹操时代就一直兢兢业业,曹睿在短暂的怀疑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对陈矫的信任。
陈矫后来做了司徒,所以按照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陈骞的仕途是非常顺利的。像很多高官子弟一样,他一开始的官职,就是尚书郎(国务院司局长),之后就接连担任中山郡(河北定县)和安平郡(河北冀县)的太守。也像很多西晋初期的高官一样,陈骞在司马懿掌权以后的动向,被刻意的简化了,以至于《晋书》里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他人生的前半段儿概括完了。虽然我们并不知道陈骞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到底干了些什么,但他已经成为司马家族的亲信,是毫无疑问的了。
在当时,像陈骞这样的人,只要投靠了司马家族,接下来的自然就是高官厚禄。不久,他就高升为御史中丞(大监察长)、尚书(部长),得到了三级侯爵的爵位——安国亭侯。公元256年夏季,陈骞又以尚书的身份持节(持有皇帝二级符节),协助邓艾去抵抗姜维,战胜后回到洛阳不到一年,就爆发了诸葛诞的叛乱。司马昭讨伐诸葛诞的时候,就让已经当了尚书的陈骞兼任安东将军,和他一起去打仗,诸葛诞死后,陈骞正式接替了他留下的空缺,以安东将军的身份,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淮河北岸军区司令),爵位也晋升为广陵侯爵。后来,又先后在豫州、江南、荆州都督军事,担任军区司令。
根据《晋书》记载,陈骞还先后担任过司马昭的司马(军事总监)和长史(首席副官),可是,这项记载,却被放在诸葛诞起兵之前。由于司马昭是在公元260年4月才当上相国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晋书》的记载在时间顺序上有些错乱,而且当时官场升迁的惯例,陈骞在已经担任军区司令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倒回去担任连正式官员都不算的属官。但是由于特殊历史情况下的刻意简化,我们很可能永远也弄不清楚陈骞的人生之路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了。
西晋建立,陈骞一开始被封为车骑将军、高平郡公,但是很快就被升为大将军兼侍中(皇帝高级顾问),不久就去都督扬州军事(淮河流域军区司令),其他官职照旧。这个时候,他已经年近六十了。
在司马家族很多亲信当
中,陈骞历来评价很高,《晋书》里说他是智谋超群,就连贾充、裴秀、石苞这些同样足智多谋的人,也都不敢拿自己和陈骞相比,陈骞在那个年代,就被说得神乎其神。
于是,我们的问题就出来了:陈骞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吗?
纵观陈骞的大半生,多数是以出镇一方的都督(军区司令)身份出现的,但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么一位担任军事要职多年的指挥官,居然连一个可圈可点的经典战例都没有创造过,在每一次战斗中,他虽然级别很高,但担当的都是配角儿:在跟邓艾打姜维的时候,冲杀在第一线的是邓艾;在攻打诸葛诞的时候,由于战况激烈、战斗时间很长,其他将领纷纷建立战功,但我们却见不到陈骞在这场战争中有过什么明显的贡献;在干掉诸葛诞镇守扬州的时候,他也是个副手,因为他的正职王基是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淮河流域军区司令),人家才是真正全权负责对东吴战事的一把手。可以这么说,陈骞是个中规中矩的高干子弟,但是他根本不会打仗,司马昭也明白他其实是个草包,所以即使让他带兵,也从来不敢让他独当一面。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陈骞唯一一次单独作战,就是在任大将军以后的扬州任上,他率领军队攻下了东吴帝国在长江北岸的一个据点枳里城,把东吴设在涂水(安徽滁州)一带的部队给打败了。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没有多大伤亡,东吴方面也没有派遣重兵救援。可以看出来,这只是中原政权自曹操以来和东吴数以百计的战斗中,最普通的一次罢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战功,司马炎还特别晋升陈骞哥哥的儿子陈悝做了关中侯。
公元274年9月4日,陈骞转任太尉,两年之后,他又担任了大司马。公元277年,已经66岁的陈骞因为年纪老迈,请求退休,司马炎特别颁布了一个诏书,高度赞扬了他多年忠心耿耿守卫边疆的奉献精神,最后赏给他好多东西,保持他原有的所有待遇,以高平郡公的身份回家养老,因为他年龄大,还特许他坐着轿子上朝。
除了少得可怜的战功和对司马家族的忠诚,陈骞几乎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而且连他父亲难得的耿直,他也丝毫没有继承,但他还要故意装出耿直的样子。他知道司马炎是个好脾气,所以在这位皇帝面前,说话总是特别冲,但是一见到和自己孙子差不多大的太子司马衷,这个国家的未来皇帝,他却表现的特别恭敬,就好像自己是孙子似的。当时的人们听说到这个事情,都讥笑他是个老滑头,装爷装孙子两不误。
陈骞最让人褒贬的一件事,是他偏爱自己的儿子却和自己的弟弟翻脸。陈骞的弟弟叫陈稚,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陈骞的儿子陈舆和这位叔叔非常闹不来,以至于到了当街叫骂的地步。按照当时的礼仪准则来说,叔叔是爸爸的亲弟弟,所以侄子应该像尊敬爸爸一样去尊敬叔叔,事实上西晋当时有很多幼年丧父的大臣,都是把伯伯或者叔叔当做亲生父亲来孝敬的,陈舆这种行为,在当时那么强调伦理的一个社会当中,绝对是大逆不道,甚至会有被免职或者判刑的危险,但是,作为父亲的陈骞不仅没有教导儿子,反而主动给司马炎写信,弹劾他弟弟的子女有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请求他把弟弟陈稚降职,人们见识到陈骞的作为,基本都对他由尊敬改为唾弃。
即使失去了大多数人的爱戴,陈骞依然保持着身为大臣的最高待遇清闲度日,一直到公元292年,也就是在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都当上皇帝以后,这位横跨东汉末年、三国、直至整个司马炎时代的老寿星,才终于寿终正寝,享年81岁。
陈骞死后,当时的皇帝司马衷亲自送了他最后一程,为他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他的儿子陈舆继承了他高平郡公的爵位。陈舆历任散骑侍郎(皇帝骑马侍从)、洛阳令(洛阳城最高行政长官)、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大司农(农林部长)、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因为和叔叔陈稚一直不和,最后陈舆离开洛阳,到河内(河南沁阳)去当太守。陈舆虽然因为不尊敬叔叔一直被当时的人们鄙视,但实事求是的讲,他办实事儿的能力还是超过他老爹的。
纵观陈骞的大半生,多数是以出镇一方的都督(军区司令)身份出现的,但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么一位担任军事要职多年的指挥官,居然连一个可圈可点的经典战例都没有创造过,在每一次战斗中,他虽然级别很高,但担当的都是配角儿:在跟邓艾打姜维的时候,冲杀在第一线的是邓艾;在攻打诸葛诞的时候,由于战况激烈、战斗时间很长,其他将领纷纷建立战功,但我们却见不到陈骞在这场战争中有过什么明显的贡献;在干掉诸葛诞镇守扬州的时候,他也是个副手,因为他的正职王基是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淮河流域军区司令),人家才是真正全权负责对东吴战事的一把手。
可以这么说,陈骞是个中规中矩的高干子弟,但是他根本不会打仗,司马昭也明白他其实是个草包,所以即使让他带兵,也从来不敢让他独当一面。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陈骞唯一一次单独作战,就是在任大将军以后的扬州任上,他率领军队攻下了东吴帝国在长江北岸的一个据点枳里城,把东吴设在涂水(安徽滁州)一带的部队给打败了。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没有多大伤亡,东吴方面也没有派遣重兵救援。可以看出来,这只是中原政权自曹操以来和东吴数以百计的战斗中,最普通的一次罢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战功,司马炎还特别晋升陈骞哥哥的儿子陈悝做了关中侯。
公元274年9月4日,陈骞转任太尉,两年之后,他又担任了大司马。公元277年,已经66岁的陈骞因为年纪老迈,请求退休,司马炎特别颁布了一个诏书,高度赞扬了他多年忠心耿耿守卫边疆的奉献精神,最后赏给他好多东西,保持他原有的所有待遇,以高平郡公的身份回家养老,因为他年龄大,还特许他坐着轿子上朝。
除了少得可怜的战功和对司马家族的忠诚,陈骞几乎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而且连他父亲难得的耿直,他也丝毫没有继承,但他还要故意装出耿直的样子。他知道司马炎是个好脾气,所以在这位皇帝面前,说话总是特别冲,但是一见到和自己孙子差不多大的太子司马衷,这个国家的未来皇帝,他却表现的特别恭敬,就好像自己是孙子似的。当时的人们听说到这个事情,都讥笑他是个老滑头,装爷装孙子两不误。
陈骞最让人褒贬的一件事,是他偏爱自己的儿子却和自己的弟弟翻脸。陈骞的弟弟叫陈稚,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陈骞的儿子陈舆和这位叔叔非常闹不来,以至于到了当街叫骂的地步。按照当时的礼仪准则来说,叔叔是爸爸的亲弟弟,所以侄子应该像尊敬爸爸一样去尊敬叔叔,事实上西晋当时有很多幼年丧父的大臣,都是把伯伯或者叔叔当做亲生父亲来孝敬的,陈舆这种行为,在当时那么强调伦理的一个社会当中,绝对是大逆不道,甚至会有被免职或者判刑的危险,但是,作为父亲的陈骞不仅没有教导儿子,反而主动给司马炎写信,弹劾他弟弟的子女有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请求他把弟弟陈稚降职,人们见识到陈骞的作为,基本都对他由尊敬改为唾弃。
即使失去了大多数人的爱戴,陈骞依然保持着身为大臣的最高待遇清闲度日,一直到公元292年,也就是在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都当上皇帝以后,这位横跨东汉末年、三国、直至整个司马炎时代的老寿星,才终于寿终正寝,享年81岁。
陈骞死后,当时的皇帝司马衷亲自送了他最后一程,为他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他的儿子陈舆继承了他高平郡公的爵位。陈舆历任散骑侍郎(皇帝骑马侍从)、洛阳令(洛阳城最高行政长官)、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大司农(农林部长)、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因为和叔叔陈稚一直不和,最后陈舆离开洛阳,到河内(河南沁阳)去当太守。陈舆虽然因为不尊敬叔叔一直被当时的人们鄙视,但实事求是的讲,他办实事儿的能力还是超过他老爹的。
在离开洛阳不久,陈舆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陈植、孙子陈粹先后继承了他的爵位。陈粹后来在西晋末年的全国动乱之中被乱军杀害,东晋建立以后,当时的皇帝司马曜又找到了陈骞的玄孙(孙子的孙子)继承了爵位,这个玄孙死了以后,他弟弟的儿子陈浩之延续高平公爵,直到东晋灭亡,陈骞的后人才像很多晋朝高官的后代一样,被剥夺了爵位和封地,彻底成为了平头百姓,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写完陈骞传记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极度的枯燥和悲哀。在西晋这么多的开国功臣当中,除了司马孚、司马望父子以外,这些号称开国有功的一品大臣,几乎没有真的可以拿出手的本事,都是一伙纯粹的官场混混、政治流氓。当然,我鄙视他们的原因,不是特别因为在司马懿政变以后他们改头换面有多么快,因为个人的力量在历史潮流面前毕竟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强求他们必须要以生命为代价,去死守对曹魏帝国的忠诚。但是,纵观他们的一生,几乎没有对国家、对社会有过任何重大贡献,他们只是以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如果以一个普通百姓的标准来说,这也无可厚非,但他们都是国家的一品大臣,拿着国家那么丰厚的俸禄,这就不仅仅是不称职,而是有罪了。西晋王朝的栋梁就是这么些东西,这个王朝将会带给我们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西晋是个新兴的王朝,为什么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整个官场就显得这么糜烂和消沉呢?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如果不是,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