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旧功臣
司马炎即位以后,魏国旧臣基本都留了下来,继续为新朝效力,司马昭的一些部下都成了开国功臣。由于士族的支柱作用,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铁律,在司马炎这里却一点儿都不适用。当然,司马炎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多么喜欢这些老臣,而是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司马炎名义上是开国之君,可实际上他做皇帝所有的基础,都是他爸爸司马昭给打下的,最关键的是,司马炎晋王继承人的身份是在司马昭快要死的时候才确立的,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司马昭并没有刻意培养他,司马炎既没有出镇过地方,也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他也只能靠着何曾、贾充这些老臣的力保,才能继承司马昭的位置,等到司马昭死了,他才能登上皇帝宝座。然而,这样的皇帝,在士族大老们的心目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威望的,当然也没有什么自己的亲信,所以,司马炎做了皇帝之后,当然更要团结和依靠这些士家大族,更要用厚重的封赏来回报他们。我给大家念一下西晋开国之初的中央级高官的名单和beijing,通过这份名单,相信大伙儿对西晋政治的本质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西晋王朝第一届中央领导人名单:
皇帝:司马炎
太宰(皇帝师傅):司马孚(皇族成员
太傅(和太傅功能基本一样):郑冲(出身低微)
太保(和太傅功能基本一样):王祥(祖先王吉当过西汉的建议官,有近三百年历史)
司徒(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宰相):司马望(皇族成员)
太尉:何曾(祖先何熙在东汉时曾当过车骑将军,有近二百年历史)
司空(名义上的最高监察长官):荀顗(曾爷爷荀淑做过东汉时期的市长,有百年历史)
大司马:石苞(出身低微)
大将军:陈骞(爸爸陈矫做过曹魏帝国的司徒)
车骑将军:贾充(爸爸贾逵做过曹魏帝国的豫州刺史)
骠骑将军:王沈(爷爷王柔做过东汉王朝末年的匈奴中郎将,有百年历史)
中军将军(中央禁卫军司令):羊祜(祖上九代都做过部长级的高官,至少拥有二百多年历史,姑姑是辛宪英)
尚书令(国务院总理):裴秀(爷爷裴茂做过东汉王朝的尚书令,有百年历史)
中书监(皇帝办公室主任):荀勖(是荀顗的同族侄子)
最终结论,西晋第一届中央领导人共14名,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名门士族成员10名(包括皇族),曹魏帝国时期中央级官员后代2名,非士族色彩者仅2名。
通过实际的名单我们就能看出来了,司马炎刚刚登基时候的一品大臣们,全是在曹魏帝国时代就已经忠诚的加入司马家族的骨干成员,他们的爸爸甚至爷爷,几乎都是曹魏帝国的大臣。对于曹魏帝国来说,司马炎的这第一批顶级大臣,都是罪行累累的逆臣贼子,他们背叛了他们的先人曾经效忠的政权,为了他们的荣华富贵,成为了曹魏帝国的掘墓人。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被司马炎封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置官属。每次元会时,皇帝下令让司马孚乘车上殿,皇帝则降阶相迎。等到就座后,皇帝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皇帝每次下拜,司马孚都下跪来制止,皇帝又赐予他云母辇、青盖车。司马孚虽被如此尊宠,却不以为荣,常有忧色。
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西晋王朝官员尤其是开国元勋的履历,就会发现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的西晋大臣,都是曹魏帝国官员的后代。郑冲、王沈、裴秀、贾充、荀勖以及现在还不是中央级官员的王浑这六个人,后来都成了西晋的一品高官,可是在曹爽时代,他们都当过曹爽的属官。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些人和曹爽的关系曾经都很密切,为什么司马家族却仍然能够信任他们,并且还把他们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呢?
曹魏帝国的核心阶层,就是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家族。这些士族的家境十分优越,别管职位大小,只要他们愿意,就一直都有官做,又由于世代为官,所以在朝廷中的势力也特别的大,所以不论是曹魏帝国的哪一任皇帝,都要把他们的利益当做核心利益。曹爽上台以后,也要拉拢这些士族,把他们的子弟拉到自己手下,才能维持自己的势力,而且就是因为他不能真正尊重、团结这些士族,最后才被司马懿钻了空子,搞得全家被杀。
司马懿政变之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几乎所有高官都是由士族担任,而且很多知名士族的子弟都跟过曹爽,不用这些士族子弟,就会得罪这些士族,在当时三国仍然鼎立的情况下,仅仅是因为他们跟过曹爽,把这些士族完全清洗掉,简直就是自取灭亡。所以,在把跟随过曹爽的士族子弟全部免掉以后,司马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他们复出,他就是要让这些士族们知道:和曹爽合作过不要紧,我司马懿是很大度的,和我继续合作,你们的利益我依然尊重、依然保持。所以,在司马懿杀死了那么多人以后,曹魏帝国才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大家仍然支持司马懿。
司马懿既然创造了一条和士族成功合作的道路,以后司马师、司马昭也只能继续这条道路,尽可能的拉拢曹魏帝国的士族,让他们出出力、帮帮忙,最起码不要捣乱。所以,他们最信任和倚重的班底,几乎全是、也只能是曹魏帝国士族出身的人,这样做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曹魏帝国的官场越来越僵化,而且这些士族集团为了维持自己的特权,极力排斥这个集团以外的人,结果,新鲜血液越来越难以输入,曹魏士族在事实上垄断了曹魏帝国的官场,曹魏帝国也很快就像东汉王朝中后期一样,越来越陈旧、腐朽、僵化,而西晋王朝几乎全盘继承了曹魏帝国的传统,所以这个王朝的政治环境,就可想而知了。
绝大多数西晋王朝的开国功臣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1、父亲、爷爷、甚至更早的祖先是高官;2、有文化、懂礼仪、大孝子;3、忠于司马家族。基本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汉武帝以来几百年的政治环境,和东汉末年混战以来残酷的现实环境。没文化、不懂礼仪、不孝顺,就会被人认为没有资格做官;父亲、爷爷不是高官,就很难进入高层;不忠于司马家族,就无法在司马炎称帝以后保持高官厚禄甚至一家老小的性命。
中国历史上曾经统一过当时中国的王朝,只有西晋的创始人们,不是什么英雄好汉、军事天才,他们几乎都是中规中矩的高干子弟和官场高手,没有什么过于辉煌的战绩,也没有什么指点江山的气魄,更别说有对曾经服务的曹魏帝国,和现在正在服务的西晋王朝有什么忠诚了。
虽然在情感上,我们总是会觉得这些顶级大臣们过于不地道,然而就像高堂隆临死前给曹睿写的信里说的那样:“上天并不特别钟爱某一个人”,虽然曹魏帝国的祖师爷曹操曾经左右中国局势长达三十多年,但他也只是给士族的正式登场打下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基础而已,现在存在的,只有西晋王朝的忠臣良将,曹魏帝国和它的大臣们,已经永远成为历史了。
除了司马孚被封为安平王外,司马炎封王一共有二十七个,而司马孚的儿子就有七个,孙子就有两个,加上司马孚本人,他们这一大家子就有十个人被封王。要知道,按照司马家族宗室的比例来说,司马防一共有八个儿子,可是到了封王的时候,司马懿一支也只有九人被封王,硬是比不过司马孚这支,可见司马孚一大家子在西晋王朝里有多大势力,也可以看出他们在西晋王朝里有多重要。
等到元旦开庆祝大会的时候,司马炎还特别发了一道诏书,让司马孚坐小车一直到金銮殿上,然后司马炎就在大殿的门口迎接,等司马孚下车以后,还要亲自给他祝酒。这种礼节,显然不是把司马孚看成是大臣,而是把他当做家里的长辈。司马炎每次给司马孚行礼,司马孚都要立刻跪下来阻止,直到这个时候,他都不敢因为官位高、资格老耍大牌。
司马孚虽然这么受到超出规格的礼遇,但是他常常闷闷不乐。在他认为,司马家族用这种方式得来的天下非常不稳固,他害怕有朝一日这个天下又会被人以相同的方式取代,司马家族的下场可能比曹家还要惨,然而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谁也不会在意这个老人的想法。公元271年,对曹魏帝国仍然深深怀念的司马孚寿终正寝,享年93岁。临死前,他对家人们说:“曹魏帝国坚贞不移的河内温县人司马孚,字叔达,不如古代的辅政大臣伊尹、周公;不如坚贞不二的大臣伯夷、柳下惠,但是做人做事,始终如一,应该用不上漆的单板棺材,用平时穿的衣服给我下葬。”
司马孚虽然这么说,但由于他是这么的尊贵,谁都不敢把他这么简单的就埋了。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位叔爷爷的怀念和尊敬,司马炎特地在皇宫里的正厅太极殿为他举行了三天的葬礼,两次去灵堂吊孝。除了极度的礼遇之外,司马炎还特别赏赐了装尸体用的特级陶瓷——温明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套、绢和布各五百匹(约四千五百米)、铜钱一百万、粮食一千斛(约一吨半)。但是,司马孚的家人们按照父亲的遗言,凡是赏赐的
东西一件儿也没用。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司马孚去世,等到司马孚下葬,司马炎亲自去为他送行。再司马孚的棺材周围,有一百人的禁卫军士兵护卫,各种大仙儿、巫婆、神棍、吹拉弹唱的,加起来足足有两千多人。就这样,司马孚以最高规格,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从此以后,司马防的儿子们,七十多年前被人称道的“司马八达”,彻底成为历史了。
以今天的视角看起来,司马孚对曹魏帝国表现出来的忠诚,好像很有些虚伪的味道。但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里,在儒家忠君思想曾经那么被人提倡的情况下,司马孚的这种表现,绝对不是一个装字就能概括了的。
司马孚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一个最经典的人物,他活了九十多岁,亲眼目睹了曹魏帝国从创业、建立、衰落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也亲自经历了社会思潮从儒家思想崩溃、法家霸权思想崩溃到玄学思想鼎盛的全过程,而且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事,都有他的参与,他就像一部活的汉末三国史,承载了好几个时代的印记。
司马孚受到过极为完整、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忠君爱国、忠孝仁义,然而,伴随着东汉王朝和儒家道德的双重崩溃,司马孚稚嫩的信念也全盘崩溃了。满怀着儒家思想的他,却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军阀混战时代的阴谋诡计、刀锋战火,是怎么战胜了礼仪廉耻,然后再看着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根本不是儒学名士的军阀分别建国。等到曹魏帝国建立,好不容易有了个大致和平的时代,到了年过半百的时候,却又不得不运用诡诈机谋,亲自参加政变,然后违背儒学最基本的忠君思想,成为了依靠篡权夺位才建立起来的西晋王朝的第一元老。如果说很多人只是经历了一个时代的阵痛,那么司马孚一个人,却经历了汉末三国、魏晋交接的两次剧变,等到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让他快要不认识了。
实际上,在司马家族中,不止是司马孚一个人不认同司马懿父子的做法。像司马孚的次子司马望,也在司马师、司马昭时代感到非常不安,为了避免洛阳再次发生政变,他主动要求去镇守西北;而司马懿弟弟司马通的次子司马顺,更是在司马炎称帝以后公开说:“没有尧舜的德行,却要借禅让的名义!”接着为曹魏帝国而哭泣。司马炎听说以后,立刻把司马顺流放到大西北去受罪,然而一直到死,司马顺都不肯改变自己的看法,他最后仍然认为自己是曹魏帝国的大臣。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司马孚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持司马家族的名声和利益。在那个年代,社会评价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家族的名声和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这个家族名声不好,那么其他家族也不愿意和他们打交道,这样这个家族就会被孤立,就不能扩大自己的势力网络,就不能融入官场主流。所以,在司马家族绝大多数成员谋权篡位的时候,司马孚仍然公开宣称忠于曹魏皇室,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司马家族部分人的正面形象,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和当时数量还很可观的曹家的支持者、同情者彻底决裂,还有一个最隐晦的目的,就是万一司马师、司马昭他们失败,一直公开忠于曹家的司马孚还能为司马家族留下一条血脉,不至于全家死光光。
然而,形势比人强,作为纯正士族的司马家族走上历史前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任何人都无法阻止这种趋势。西晋时代已经到来,像司马孚这样里外不是人的西晋元老,也只能空留一个美好的名声,和善良的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
西晋头号儿孝子,他的名字,叫王祥。出自著名的琅邪王氏家族,早在西汉时代,他的祖先王吉就做过建议大夫(建议官)。而且最重要的是,王吉不仅仅是个官员,他还是个儒学大师,也就是从王吉开始,琅邪王氏正式成为世世代代同时兼职儒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大家族,成为了中国最早期的名门望族之一。
王祥的爷爷王仁,做过东汉王朝的青州刺史(山东省长);他的爸爸王融,按照当时名门名士的通常做法,尽管官府来请他做官,但是宁死也要在家里当老百姓。
王祥出生于公元183年,第二年黄巾起义就爆发了。王祥的亲生母亲死得很早,后来爸爸王融就又娶了一个老婆,姓朱。在王祥已经21岁的时候,这个朱夫人给王融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做王览,字玄通。
根据《晋书》记载,这个朱夫人,据说是个超级没有人性的女人。因为她有亲生儿子,怕王祥跟亲儿子分家产,就想尽办法在王融面前说他的坏话,渐渐弄得王融都对王祥看不上眼了。亲娘早死、父亲不爱,王祥在家里彻底成了多余的人,整天干家务活儿、打扫牛圈,还要遭受朱夫人的毒打。
很多人知道了王祥的遭遇,都非常同情他,同时对朱夫人的行为极度唾弃,甚至王祥的弟弟王览,也看不过去亲娘的所作所为。在长到几岁的时候,王览看到朱夫人用枝条毒打王祥,就哭着用身体护住他,等到再大一点儿懂事了,反过来还要教育朱夫人不要虐待王祥,朱夫人虽然连把王祥弄死的心都有,可是一看亲生儿子都不同意,也就稍稍收敛了一点儿。
后来,王祥和王览先后都娶了老婆,朱夫人眼见着王祥的翅膀越来越硬,心里就更恨他了,不光处处为难他本人,甚至还要虐待他的妻子,什么脏活累活都要指派给她干。王览只要看到嫂子受苦,就叫自己的妻子一起跟着去,这么弄了几回,朱夫人心疼亲儿媳,也就不再折腾王祥的老婆了。
王祥和王览的老爸死了以后,为了让王览能够独霸家产,朱夫人想到了弄死王祥。这一天,她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毒酒给王祥喝,王祥一看继母没事儿献殷勤,就猜到了**分,但还是拿起了酒杯,这时旁边的王览同样猜到了母亲的用意,立刻去争抢酒杯,朱夫人怕王览真的把酒喝下去,只好抢过酒壶,把酒倒掉。从这以后,每一次朱夫人给王祥吃的喝的,王览总要先尝一尝,朱夫人怕王祥也被毒死,只好彻底放弃加害王祥的念头了。
朱夫人这么残害王祥,可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王祥却连一点儿怨恨的意思都没有。朱夫人越祸害他,他就越孝顺朱夫人。根据《晋书》记载,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可是朱夫人非常想吃条活鱼,王祥就跑到已经结冰的河面上,脱掉衣服,想要用体温化冰,冰突然就自己裂开,两条鲤鱼就从河里跳了出来,王祥高高兴兴的拿着鱼就回家了。还有一次,朱夫人想吃烤麻雀,王祥到树林子里面捉,刚布好陷阱,就有几十只麻雀主动飞了进去,王祥又高高兴兴的拿着麻雀回家了。
王祥的孝行,在让我们感动之余,会突然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尤其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面对一个一直虐待他、甚至想要杀掉他的继母,任谁都不可能生出爱来。退一万步讲,即使朱夫人是王祥的亲生母亲,对王祥做出这种行为,这个儿子也不可能孝顺。亲人之间的爱是用爱来铸成和巩固的,鞭子、毒酒,根本不可能制造出爱来。
唯一合理的解释有两个:一是王祥是个精神不正常的受虐狂;二是王祥对继母朱夫人的爱,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
首先,王祥是个正常人,否则司马炎不可能封他做一品大臣太保,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王祥是在装孝子。
我们说,孝顺是人类必须的一种美德,但是无论是父母生病还是去世,他们都一定希望自己的子女更快乐的活下去,如果说父母一死自己就好像丢了魂一样要死要活,那就不仅辜负了父母在天之灵的期望,同时也让活着的家人跟着一起遭罪。亲情本来就是自然流露的,如果把它作为做官、升官的标准,这种感情就会变质了。
自西汉汉武帝以后,中国官场就以儒家学说为官方正统思想,而对父母的孝顺,是儒家认为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最基本道德,所以孝顺也就成了官员是否合格的最重要标准之一。从这以后,每一个想要进入官场的人,先要被评为孝廉,也就是孝顺廉洁的人士,然后才能正式做官。为了达到做官的目的,人们就互相争着比着看谁更孝顺,有的人甚至专门以孝行扬名,然后作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于是,各种非常不可思议的孝行,也就层出不穷,逐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王祥也是这种孝子制度下的标准成品。他早年甚至可以说一生能够称得上是事迹的事儿,也就是卧冰求鱼这件事儿了。后来到了元朝,有人还专门写了一部叫做《二十四孝》的书,罗列了中国历朝历代大孝子的事迹,其中王祥卧冰这件事儿,就榜上有名。但是,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都是不合常理的。因为大冷天的要是想要凿开冰,光靠体温是根本融化不了的,王祥要是真想弄条鱼给继母吃,大可以用凿子凿、用大火烧,何必用这么变态的方法。至于说鱼和麻雀主动往他怀里钻,更是胡说八道。这件事情,可以这么说,不是王祥自己编出来的,就是他的亲朋好友、以及后来的门生故吏替他编出来的。
就在王祥的孝行传播的越来越远的同时,中国北方的
战乱也越来越大,最终到了官渡之战前后。为了躲避战乱,像当时很多人一样,王祥带着朱夫人和王览到了战乱相对少一些的庐江(安徽庐江南),在那里一呆就是二十多年。在这期间,因为王祥是个著名的孝子,先后有各种割据势力邀请他出山,但像很多名士一样,王祥始终不肯出来做官。在不断受到邀请的日子里,曾经虐待他几十年的朱夫人去世了,当这个曾经想杀掉他的继母去世以后,王祥表现得极为悲伤,甚至因为过度悲伤而生了病,要靠拄着拐杖才能站得住,因为朱夫人的死,王祥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了他无怨无悔的亲情。
直到年近六十,王祥才正式进入官场,而这个时候,已经是曹睿时代的晚期了。当时的徐州刺史吕虔听说了王祥的事迹,就主动的请他来做别驾(行政总监),这可是给一个省长打工,前途不可限量。但是,王祥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是不想去,最后王览劝他,给他准备了牛车,王祥这才十分勉强的到任了,不久,王览也跟着哥哥被徐州官府请走,一对孝子,就这样完成了他们转变成为官员的全过程。
当时的徐州,面临着对东吴帝国的最前线,常年的战争搞得民不聊生,也逼得很多人当起了土匪强盗,王祥到任以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带着官军去讨伐强盗,在经过无数次战斗以后,徐州境内基本清净,老百姓也终于能够安居乐业了。当时的老百姓还编了一首歌来歌颂王祥:“徐州的安乐,全靠王祥;百姓不穷,是王别驾的功劳。”
一个有些能力的著名孝子,在当时是备受欢迎的,不久,徐州推荐王祥做了秀才(杰出官员),王祥被提拔到司马家族的发源地温县(河南温县)做了县令,经过多次升迁,升任大司农(农林部长)。值得注意的是看,我们并不知道王祥在曹爽时代的详细事迹,事实上,在《晋书》里,只要是像郑冲、王祥、陈骞这类横跨曹魏、西晋的大臣,都被刻意的抹去了在司马懿政变前后的那段历史,因为在西晋的史书上是绝对不会记载这些所谓的高官、楷模是如何抛弃曹魏皇室,又迅速的转投到司马家族旗下的,以至于后人再也不知道这些人在司马懿政变之中是怎么改头换面的。
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当曹芳被司马师废掉以后,王祥积极的给司马师出谋划策,最后帮助司马师确立了曹髦继承皇位,司马师为了感谢王祥的孝心,封他为关内侯爵,让他做了光禄勋(名义上的皇宫禁卫军司令),不久又让他担任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负责整个首都内外的安全。
司马师讨伐毌丘俭的时候,王祥也跟着出兵。毌丘俭死后,王祥被任命为太常(祭祀部长),晋封为三级侯爵万岁亭侯,增加四百户人家的税收。后来,刚刚即位的曹髦去太学(中央大学)视察,任命王祥为三老(国家级杰出老者),王祥按照皇帝老师的待遇,拿着拐杖靠着桌子站在北边,而曹髦则以学生的姿态站在南边请求指教,王祥按照例行的礼仪,向曹髦讲述了古代明君如何执政的要点,从此以后,王祥虽然不是皇帝的老师,但在人们心中,他已经是极少数能够教皇帝知识的长者了。
曹髦被杀的时候,大臣们都被司马昭招去商量该怎么办,当时人们都害怕司马昭报复,所以只有司马孚、陈泰这些人司马家族的老牌儿成员敢哭一哭,而王祥作为本朝第一道德楷模,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痛哭了一把,口口声声还喊着“老臣没脸见人”。但是,由于王祥是道德楷模,他又在实际上跟着司马家族,因此司马昭虽然心里觉得不是滋味儿,但是也不方便对王祥有什么处罚。
公元260年12月6日,也就是新一任傀儡皇帝曹奂即位不久,王祥升任司空,终于进入了一品大臣的行列。公元264年3月17日,王祥又转任太尉,兼任侍中(皇帝高级顾问)。两天之后,在把亲信们都升官以后,司马昭晋升为晋王。
新老大新气象,作为亲信,自然要去拜见一下。当时,和王祥同一天被任命为一品大臣的司徒何曾、司空荀顗,按照礼仪,要一起去拜见司马昭。何曾作为司徒,是名义上的大臣首领,所以先进去拜见,由于何曾是司马家族的老牌儿铁杆儿,一见司马昭就像见皇帝一样跪下磕头作揖。荀顗见这种情况,就对王祥说:“司马大人又是相国、又是晋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曾和所有大臣们都是大礼参拜,咱们哥俩也应该随大流。”王祥却说:“相国虽然尊贵,但他仍然是国家的首辅大臣。我们是国家的三公,最尊贵的三个一品大臣,跟他只差一个等级,而且官品还都是一品,哪有三公随便给人家磕头的?传出去既损害曹魏帝国的威望,又伤害晋王的名声,正人君子要按照礼仪待人,我是不会下拜的。”
荀顗被王祥貌似正义的话呛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只好随他自己来。等见了司马昭以后,荀顗像绝大多数人一样乖乖下跪,而王祥只是深深的鞠了一躬、拱了拱手。司马昭知道王祥这么做,是为了告诫自己篡位的野心不要那么表现的那么露骨,就感激的对他说:“今天才知道你被赏识的原因了!”
荀顗被王祥貌似正义的话呛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只好随他自己来。等见了司马昭以后,荀顗像绝大多数人一样乖乖下跪,而王祥只是深深的鞠了一躬、拱了拱手。司马昭知道王祥这么做,是为了告诫自己篡位的野心不要那么表现的那么露骨,就感激的对他说:“今天才知道你被赏识的原因了!”
司马炎称帝以后,王祥被任命为太保,和太宰司马孚、太傅郑冲一起,成为皇帝的三个老师,爵位也晋升为睢陵公爵。这个时候,王祥已经整整八十岁了,像何曾、郑冲、荀顗这些顶级高官一样,都进入高龄,所以当时的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李熹、御史中丞(大监察长)侯史光,也建议让王祥退休养老,但司马炎没有同意。像郑冲一样,王祥也能够急流勇退,在人家要赶他的时候,主动请求辞职。最后,司马炎答应了王祥的请求,但保留了他的所有待遇,并且赏给他很多好东西来养老,还让他的儿子王肇当了给事中(皇帝中级顾问)来安慰他。
之后的王祥,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公元268年4月2日,这位自东汉末年以来就闻名天下的孝子和道德楷模,以85岁的高龄寿终正寝。临死前,王祥劝家人不要悲伤,不要厚葬。当时,司马炎的老娘也刚死一个月,司马炎光顾给自己的老娘办丧事,没能顾得上参加他的葬礼,等到忙完了,司马炎特别颁布诏书,对王祥的死表示哀悼。和郑冲一样,王祥也没有特别置办什么家产,所以这个一品大臣死后,除了司马炎赏赐的那点儿东西外,没能给儿子们留下太多家产。
王祥有五个儿子:王肇、王夏、王馥、王烈、王芬。王肇虽然是长子,但他是小老婆生的儿子,大老婆生的大儿子王夏又死得早,所以就由王馥继承了爵位。由于各种原因,王祥的后代中并没有特别出名的人,真正把王氏家族发扬光大的,反而是王祥的弟弟王览的后代。
王览在跟着王祥到徐州任职以后,也逐渐升官发财,最后担任了太中大夫(国家中级参议官),在公元278年去世,享年73岁。根据《晋书》记载,在王祥、王览兄弟还在徐州刺史吕虔手下做事的时候,吕虔有一把佩刀,有一个铁匠看了以后,对这把刀大为赞赏,说只有一品大臣才配得上这把刀。吕虔当时只是省长级的高官,就把刀送给王祥说:“我不是一品大臣,恐怕无福消受这把刀,你有公爵丞相的气量,这把刀就送给你吧!”当时,王祥坚决不要,一是不好意思要吕虔的心爱之物,二是他也认为自己都快六十了,恐怕没有做一品大臣的福分了,最后,吕虔坚持要把刀送给王祥,王祥只好接受了。等到临死的时候,王祥又把刀交给王览,对他说:“你的后人必定会兴旺发达,一定够资格拿这把刀。”
王览有六个儿子,分别叫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除了王彦的后代没什么出息,其他五个儿子的后代,都在西晋末年开始崭露头角,最终影响东晋政坛几十年,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还出了好些个文学家、艺术家,一直到唐朝初年,都是响当当的大家族。
琅邪王氏之所以在后来能成为绵延六百多年的名门,当然首先是因为祖先王吉开创了做儒学官员的家风,但是让琅邪王氏在整个士族时代初期,尤其是魏晋交接时期能够爬上高位的,当然是王祥。两汉时代曾经很多的名门望族,在东汉末年和魏晋交接两个时期大半儿落马,只有渡过这两个劫难的,才能在之后的士族时代中存活并且发展,成为百年以上的正宗士族,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王祥,也就没有后来琅邪王氏最辉煌的时代。
然而作为一个国家顶级大臣来说,和郑冲一样,他实在不配做皇帝的老师。除了胡编乱造、虚伪至极的孝行,和对曹魏帝国做做样子的忠诚,他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孝行在他手中,只不过是博取功名、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他唯一能够成为西晋初年第一道德楷模的真正原因,和郑冲完全一样,司马家族需要几个名声好的老骨头来装点门面,而王祥只不过碰巧正是其中最符合要求的、还活着的人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