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东兴之战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长子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以抚军大将军之位辅政,进一步控制魏国,司马昭,司马孚等人成为了司马师的得力助手。许允对夏侯玄说:“没有可以忧虑的了!”夏侯玄却叹息道:“士宗(许允字),你怎么看不清时事呢?此人(指司马懿)尚且能够以世代的交情善待我,而子元(司马师字)、子上(司马昭字)大人是不会容忍我的。”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全公主孙鲁班成功阻止父亲召回孙和后便通过孙权的手,颁下了这样的旨意:废太子孙和为南阳王,贬居长沙;另一位南阳王夫人所生的儿子孙休为琅琊王,出居丹阳;还有仲姬所生的儿子孙奋为齐王,出居武昌。
252年1月2日,司马师升任大将军,走到了大臣官位的最高点。有人想拍司马师的马屁,请司马师改变国家制度,来个新老大新气象,而司马师却说:“先帝们订的制度已经足够完备了,除了军事,不能频繁变更。”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贾充一句话便中了司马师的心思:“大将军这样做,不是不想新政改革,而是怕触动大魏皇室和士大夫的利益。”司马师说:“公闾说的不错,这也是算吸取曹爽众叛亲离的教训。”贾充继续说道:“大将军的亲戚之内也有可用之才。”司马师说:“你是指山涛?”贾充说:“正是,子上大人的母亲张太夫人是山涛的姑姑,山涛还要叫司马太傅一声姑父,他四十岁才当官,当初司马太傅大人养老,骗过了许多人,却骗不了山涛,一天晚上,山涛和石鉴正在宿舍睡觉,半夜里,他突然推醒石鉴说:“老兄啊,你还能睡的着啊!知道司马懿大人为什么告老回家吗?石鉴正睡的迷迷糊糊,心想山涛你大半夜的不睡觉,瞎折腾什么,就劝山涛:“人家司马大人多大个官儿,退休不退休的,关咱们啥事,你芝麻大的官儿,瞎操心什么?山涛连连叹气说小伙子,亏你还真想的开,说话这大难就要来了!可见他的才智,他在推翻曹爽党人时,已退隐山林,现在正渴望出仕。”
司马师便召见了山涛笑道:“巨源,别来无恙,你就跟周朝的姜子牙似的,闲了这么多年,终于肯出山啦?”山涛笑而不语,司马师让山涛当了从事中郎(参谋长)。
吴太元二年(252)二月,吴改是年为神凤年,大赦。
孙权统治东吴期间,为换取世家大族支持,逐渐形成了世袭领兵制。他允许将领握有私兵,并且还不断将士兵赐给将领。诸将皆世袭,父死子代,兄终弟及。这种士兵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士兵奉将领为主人,将领视士兵为私属。这些士兵最初用来作战,后逐渐演变为战时作战,平时为将领从事生产的人半生产奴隶。故在吴国,领兵多少成为地位象征,授兵成为一种赏赐。搜剿山越所得兵员,常在诸将间进行分配。这种逐渐形成的制度,至吴亡后结束,史称“世袭领兵制”或“世兵世将制”。
为换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时常把一定数量的编户农民和屯田农民赐给有功将领,所赐人户不给国家缴租服役,依附于被赐将领。逐渐成为吴国的一种常例,称为“复客制”。吴亡后,被西晋“荫客制”所取代。
吴国全国皆知孙权将不久去世,孙和,孙休都被逐出宫,孙亮安慰能当上吴国皇帝。但是后宫中的侍丛们眼看孙亮登基已成定局,他们恨之入骨的潘皇后就要临朝称制做皇太后了,不禁对未来深感恐慌。
怨怒积得久了,总是要爆发的。一天,侍丛们趁着潘皇后熟睡之机,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将她勒死了。
孙权病卧在床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震惊。
老皇帝这时未见得还对潘氏有什么情意,但是奴仆居然敢在自己眼皮底下谋杀自己的妻子,老头儿不能不感到愤怒悲伤,兴起英雄末路之叹。
潘皇后的横死,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孙权意欲更换孙亮的想法——看在暴亡的少妻面上,老头彻底打消了再次易储的念头。
不久,古稀之年的孙权真正到了他人生的末路。神凤元年四月,曾叱咤一时的东吴开国皇帝孙权去世了。
诸葛恪正式掌管朝政,诸葛恪就是孙和之妃张氏的舅舅。张妃派黄门陈迁前往建业上疏中宫,并向诸葛恪致以问候。陈迁离开建业时,诸葛恪对他说:“替我转告张妃,到时我一定让她超过别人。”这番话语颇有泄露。又诸葛恪有迁都的想法,派人修整武昌的宫殿,民间有
人传言他想迎立孙和。
孙弘与诸葛恪素来不和,担心以后受制于他,于是下令:“封锁陛下驾崩的消息。”并想矫诏除掉他。
孙峻告诉诸葛恪,诸葛恪请孙弘议事,于座中杀之,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孙亮正式即位,成为吴帝,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任职初便想收拢人心,颁布政令:“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陆抗为奋威将军,负责吴国军务,滕胤为卫将军兼职尚书事,上大将军吕岱为大司马。各在位的文武官员都晋爵加赏,闲散官员加升一级。吴建兴元年(252)闰四月,太傅诸葛恪因吴诸王有居沿江军事重镇者,乃自武昌徙齐王孙奋至豫章(今江西南昌),自虎林(今安徽贵池西)徙琅邪王孙休至丹阳(今江苏南京)。孙奋不肯徙,诸葛恪警告他:“你也想要前鲁王一样的下场吗?”孙奋惧便说:“我这就搬。”乃移南昌。
从此,魏国和吴国进入了外姓人说的算的时代。
司马师为了巩固司马家的权力,宣告百官:“只要大家允许我掌权,我一定给予厚报,一定不会侵犯众人的既得利益。于是,就在这种前提下,司马师下大力整顿朝政,制定了许多惠民政策,提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得本来已经日渐腐朽的曹魏帝国,开始重新焕发出活力和生机。
孙权去世。当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都上表请伐吴,献上的策略各不相同。
朝廷下诏询问傅嘏的意见,傅嘏回复道:”想当年夫差凌齐胜晋,威加四方,最终还是引祸姑苏;齐闵王兼土招境,辟地千里,同样还是自遭颠覆。善始不一定能善终,这是古代的明证啊!孙权自从破关羽夺荆州之后,洋洋得意,穷凶极欲,因此宣文侯(司马懿)极力筹划大举。如今孙权已死,把儿子托付给诸葛恪,假如他能矫正孙权的苛暴,减除吴国的虐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得到新政策的实惠,又能内外一齐考虑,避免覆舟之险,虽然不能保证吴国能永远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长江以南延长寿命了。现在朝里议论纷纷,有的说要泛舟径渡,横行于长江以南,有的说要四路并进,攻击吴国的城垒,有的说要大猎于疆场,伺机以动。诚然,这些都是破敌的常用办法。但自治兵以来,几次证明我军的力量尚且不足,吴国作为我们的仇敌,已经近六十年了,他们伪立君臣,但还能够患难与共,元帅新丧以后,他们上下忧危,把战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凭借险要坚守城池。因此像泛舟渡江,横行于长江以南那样的计划是并不实际的。只有在边境上一边大规模打猎一边进军的办法,还有可能行得通。出兵时要发安民告示,进攻时抓到俘虏不许抢劫财物,坐吃历年积存的粮食,不用派很多兵去运送,不误战机,不劳远征,这倒是军事上的当务之急。从前樊哙愿意带十万大军横行匈奴,季布当面指出他的短处。如今有人想越长江、入险境,攻下敌人的巢穴,这便有如樊哙。不如严明法令,训练士卒,制定万无一失的计划以抵御敌兵,必会立于不败之地。“可惜朝廷不从傅嘏之言。同年十一月,下诏命王昶等征吴。
同年,十月诸葛恪在东兴征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东、西两城,各带兵千人,自己则率兵返回建业。魏国认为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
虽然司马师顺利的接替了司马懿的权力,但这个时候的司马家族,可并不就是一统江山、天下第一了,司马师现在的处境,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占领四川的蜀国、占领长江以南的吴国就不用说了,他们都知道司马师当家是名不正言不顺,都对政局不稳的曹魏帝国虎视眈眈,并且已经开始计划对魏国发动进攻,而最危险、最微妙的就是曹魏帝国的内部。
司马师与司马昭行走在自家花园,司马师问:“弟弟,在朝堂上这些大臣怎么看?”司马昭还是一脸不在乎,悠闲地说:“我相信兄长会处理好这些的。”刚说完,夫人王元姬来了,便责怪司马昭:“夫君还是老样子,悠闲的样子应该要改一改了,现在可不像父亲在的样子了。”司马师笑道:“弟媳说得对,你也应改一改了。”司马昭连说好,便出去了。
十二月,诸葛诞这时候为
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看到同为诸葛家族的诸葛恪的加固大堤向司马师汇报:“现在,孙权已死,吴国诸葛恪掌权这样做算是入侵魏国的行为,我建议三路伐吴。”
司马师说:“诸葛大人你讲讲看。”诸葛诞说:“由王昶进逼江陵、毌丘俭进攻武昌,以牵制上游吴军;再以精兵直攻东兴二城。”毌丘俭建言:“末将认为诸葛将军此计如果会中敌人诡计怎么办?”
司马师决定说:“众人休议了,听我的命令,由征南将军王昶进攻南郡;镇南将军毌丘俭进攻武昌;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军七万进攻东兴,作浮桥渡水,攻打两城。听安东将军司马昭调遣。”众人得令。
此战对司马师极为重要,正是树立自己的威望的好机会,司马师深知吴国的诸葛恪与自己一样,名望是在父亲诸葛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他这个首府大臣是孙权临死前以自己意愿指定的,但是他的地位并不稳当,人们也不认为他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资格,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诸葛恪也必须干几件大事,比如来挑战刚刚稳定的魏国。他也是看出魏国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司马懿在世,他是万万不可轻易妄动的。
王昶、毋丘俭为诱敌各攻打南郡、武昌;诸葛诞与胡遵为主主力,率兵7万架浮桥攻东兴。东兴城告急。诸葛恪亲率援军4万,昼夜兼程,急驰东兴。但是东兴在高处,一时无法攻下。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等作前锋,攀山西进,因山路狭窄而缓慢前进。丁奉亲率三千人赶往,下山后改坐舟楫顺水而下,两日到达东兴并占据徐塘。
这时候天降大雪,胡遵渡过浮桥,屯军于堤上,差桓嘉、韩综攻打二城。胡遵与众将设席高会。忽报水上有三十只战船来到。胡遵出寨视之,见船将次傍岸,每船上约有百人。遂还帐中,谓诸将说:“不过三千人耳,何足惧哉!”只令部将哨探,仍前饮酒。
此正是丁奉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只船,率部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丁奉将船一字儿抛在水上,乃谓部将说:“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遂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
丁奉扯刀当先,一跃上岸。众军皆拔短刀,随奉上岸,砍入魏寨,吕据等部也相继到达。魏兵措手不及溃败,三千吴兵在魏寨中左冲右突。胡遵急上马夺路而走。魏兵齐奔上浮桥。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因超载桥断,落水及自相践踏而死者达数万人,魏军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迎战丁奉,占不到便宜便随军溃败,先后落水溺死。
军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
西路军的毌丘俭、王昶等人认为东兴兵败告司马昭:“胡遵部队被击败,大势已去。”司马昭感到吃惊:“什么?怎么会败得如此狼狈。”但还是带军撤退,毌丘俭、王昶等人烧了营房退走。诸葛恪赏了众人说:“此战是众人的功劳,我会向圣上为大家请功的。”士气大振。
司马师听闻打败,心里感到很大的压力,说不出话来,贾充对司马师说:“此战大败已经无可挽回,反抗我们的势力会伺机公然反对我们的,我们应该谨慎才行。”司马师思考了会说:“当初愚蠢的曹爽嚣张来掩盖失败,那么父亲生前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
司马师在司马昭率军归来后,接见了诸葛诞笑道:“你这个诸葛家族的智囊居然被那个诸葛打败了。”诸葛诞也是感到不甘心:“请大将军惩罚,末将认罪。”但是司马师说出来话让众人大惊:“此战大败,公休何罪之有,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接着他又说:“我弟弟安东将军司马昭担任监军,却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所以我要处罚他,撤销新城乡侯的爵位,诸葛诞、毌丘俭进行防区对调吧,镇南将军与镇东将军对调。”
就这这时,诸葛恪通过此战,威望大涨,吴主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诸葛恪对丁奉等人说:“原来魏国居然这样不堪一击。”坚定了自己对魏国掌权者司马师无能的看法。
张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对司马师说:“诸葛恪虽然获得了胜利,但离被诛杀却不远了。”司马师问道:“这是什么缘故?”张缉说:“他的声威震慑其君主,功劳盖过全国,想要求得不死,还可能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