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大唐
字体: 16 + -

第289章 西北败报连连

第二百八十九节 西北败报连连

?安禄山轻易夺取了荥阳,获得了重要的据点,命令部将武令砌带兵防守。

.v??d??.??m(閱讀最新章節首发)然后,命令手下大将田承嗣、安忠志、张效忠为前锋,率领骑兵主力攻取洛阳。

将叛乱阴谋进行到底,是安禄山既定的、没有返程的单行线。金光熠熠的皇冠,花枝招展的宫女,是安禄山不竭的动力。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他是有备而战的,而且是速战速决。

但是,尽管叛军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顺利,安禄山的内心还是有一份谨慎的,毕竟,洛阳是唐军的最著名的的军事要塞,而且,在荥阳和洛阳之间,还有一道著名的关口虎牢关。

虎牢关是著名的险关,而且,驻守虎牢关的是当代名将封常清,安禄山尽管眼高于顶,但他对于封常清还是颇多忌惮的。

叛军进入婴子谷,秘密潜行到虎牢关,打算趁机突袭,夺取雄关天险。

叛军行进的很隐秘,然而,他们的行踪还是暴露了。

封常清在荥阳失守后,亲自带领军队进入了虎牢关据守。作为一个具有实战经验的将领,他很重视情报工作,亲自布置了在各处的暗哨,虎牢关各处的情况尽在掌握。

叛军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监视,情报迅速传到军,封常清立刻采取了对抗性的行动,率精锐出战,在虎牢关下布开阵势。

封常清手下军队众多,但拿得出手的精锐没有多少,实力非常弱小。他很清楚现在开战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失败,但因为叛军过关斩将,如入无人之境,朝廷军队人心尽丧,为了鼓舞士气,迫不得已率军出战。

叛军习惯了胜利,看到封常清的军队人数极少,因此,以为胜利在眼前,率先发动了进攻。

田承嗣等人率领的骑兵,是安禄山军精锐,向来瞧不起积弱的唐军。但是,他们忘了,封常清不是一般的对手,而是当代名将。要知道,没有任何名声是浪得虚名的。

很快,叛军知道什么是名声在外了。

封常清以忠义鼓舞士气,率先突击,手下将士人人拼命,一鼓作气,迅速突破了叛军的防线,直捣叛军大营。

在唐军将士凌厉的打击下,叛军士气尽丧,扔下了数百具尸体狼狈逃窜。

虎牢关下,山风呼啸,河南唐军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场胜利,顿时士气大振。

虽然取得了第一场胜利,但是,封常清很清楚这一场胜利有侥幸的味道,立刻利用短暂的时间,加紧行兵布阵,完善年久失修的防御设施。

正在封常清进行调动兵力的同时,平原太守颜真卿派人报告,平原和博平(治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东北)二郡起兵7000,扼守黄河要冲,听候节度使命令。

颜真卿明里服从安禄山的命令,在叛军进入黄河以南以后,立刻宣布和安禄山划清界限,起兵保卫平原郡。

有了颜真卿等人的侧翼保护,北路黄河是安全的,封常清加紧进行虎牢关的防御,决心利用虎牢的险峻地形,和叛军决一死战。

在这里说一说虎牢关吧,谁让虎牢关和国古代的命运息息相关呢!

虎牢关又名汜(音四)水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设立虎笼子禁锢老虎而得名。后来,在唐代,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

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

历史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刘邦、项羽在此争城夺关、吕布在此大战刘、关、张,更使虎牢关威名大震;是唐代的秦王李世民,也曾经在此大战窦建德。

此役,秦王李世民仅仅使用了3500名精锐的“玄甲军”,击败了窦建德10万大军,取得了让人瞠目结舌的胜利。

封常清很清楚自己的军队是什么货色,原本打算在洛阳将这一支杂牌军训练成一支劲旅,作为春季以后反攻的本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陈留、荥阳等军事重镇莫名其妙的丢失,让他的宏伟计划彻底泡了汤。

叛军骑兵潮水般退却,虎牢关下安静下来。但这个寂静很短暂,随即,叛军的大队步兵涌了虎牢关的前沿。

安禄山领教了封常清的本事,因此,不敢掉以轻心,亲自率步兵主力进攻,而将骑兵配属在后方,随时担任策应任务。

对于即将到来的虎牢之战,安禄山是志在必得的,因为他现在已经输不起了。

安禄山连战皆胜,叛军斩将搴旗,一路势如破竹,一次小的挫折,怎么能说输不起了?

根据最浅显的兵法作战原则,攻击的一方在具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采取钳形攻势。安禄山不会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因为在西北,他还控制着一片飞地,能够威胁大唐朝廷朔方军镇。

朔方(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与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相邻,朔方军在当时全国十镇节度使,势力是很强的。朔方军东出,不仅能及时声援河东唐军抗击安军,免使河东落入叛军之手;还可东出井陉口(今河北获鹿西南),进攻河北,切断叛军归路,威胁其后方。

安禄山在发动叛乱之初,顾虑到朔方军对其后方的威胁,因此,采取了应对措施,提前任命别将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兵连夜赶赴大同军(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镇),以阻止朔方军东出,然后伺机进攻关,夺取唐朝的政治心。

西北的唐军实力强大,安禄山不敢轻视,派出了最得力的部将高秀岩。是这样,他还是不放心,又命其部将安忠志率精兵屯于土门(今河北获鹿西南),以防河东和朔方军进入河北。

安禄山安排的这两个棋子,不是摆设,在安禄山率主力进攻洛阳时,高秀岩在北边也展开攻势,进攻朔方的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叛军的攻势很猛烈,西北为之震动,但是,叛军注定离不开覆灭的命运,因为这支叛军的对手,不是**的大唐军队,而是久经考验的朔方军,朔方军的将领不是无能的大唐官,而是著名的战将郭子仪。

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是西北军镇的一位著名将领。

郭子仪是山西人,也是官二代,是高级官员的子弟。生长在做官人家的孩子,有不少人贪图享乐,不愿学本事。郭子仪不这样,他从小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读书读累了,他到院子里练习武功。那时,唐朝已经开始衰落,经常出乱子,郭子仪决心练习武艺,保卫国家。

郭子仪是正规学堂武举高材生,不单精通武艺,还熟知兵法,所以在投军之后很快被重用,当了军官,在广阔的天地间茁壮成长。

李隆基在安禄山叛乱之后,唯一做对的一件事,是为朔方军选择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统帅。

郭子仪担任了朔方节度使,马采取行动,迅速拔除了前任节度使安思顺的势力,任命忠于朝廷军官担任各级主官,掌握了这一支关乎国家命运的强大军队。

当郭子仪得知叛军进攻振武军时,没有任何犹豫,马率领主力援救,在悄悄接近叛军之后,发动了突然袭击,一举将叛军高秀岩的主力击败。

郭子仪取得了第一场胜利,没有举行庆功宴,命令军队不得休息,乘胜追击,接连击败叛军的抵抗,收复了被叛军夺占的河东道的静边军(今山西右玉)。

叛军接连惨败,损兵折将,接连丢失军事要地,叛军的战略空间极度缩小。安禄山的大同兵马使薛忠义坐不住了,率军来救,想要夺回静边军。

叛军气势汹汹,郭子仪命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睿、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率部迎战。

唐军“铁骑突出刀枪鸣”,奋勇突击,横刀推进,所向无前,大败薛忠义的叛军,斩杀叛将周万顷等人,叛军被迫投降。

唐军将士仇恨叛军的忘恩负义,因此,没有接受投降,将被俘的叛军骑兵7000余人活埋。

叛军经此打击,士气低落,不敢和唐军正面对垒。

郭子仪抓住了有利战机,挥兵大进,在河曲堵截了高秀岩率领的叛军主力,一举将其击溃。

郭子仪接连获胜,信心蓬勃生长,亲自率主力突进,围攻云(今山西大同)的叛军大本营。

郭子仪的朔方军战力强悍,将叛军禁锢在有限的几个地域内,取得了战争的绝对控制权,已经不满足于有限的胜利了。在将叛军主力压缩在云的有利形势下,命令别将公孙琼岩率骑兵2000潜伏突击,一举攻克军事要地马邑(今山西朔州)。

马邑是山西军事要冲,汉武帝时期,曾经在这里策划了“马邑之围”,亦称“马邑之谋”,由此拉开了汉军反击匈奴的大战。因此,这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占领了马邑,打开了雁门关东口的东陉(音行)关(今山西代县东)。

东陉关地势险固,是太原北面的重要门户。河东唐军为保卫河东和太原,阻止叛军由此经蒲津(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进入关,曾关闭东陉关以拒叛军。现在东陉关落入唐军之手,太原和河东的唐军连接成一体,西北的叛军最后的生路断绝了。

西北叛军的失败,对于大唐朝廷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事,因为这是斩断了叛军由雁门关进入长安一条腿。从此以后,大唐朝廷失去了两面作战的压力。

郭子仪的接连获胜,折断了叛军的臂膀,这是安禄山叛乱以来,唐军军事最早取得的重大胜利。这些胜利意义非凡,它不仅给各地抗敌军民以很大鼓舞,也为其后李光弼能东出井陉,入河北,彻底击灭叛军扫清了障碍。

西北败报接连到达,安禄山无力救援,唯有指望迅速越过虎牢关,夺取洛阳,横扫河洛,进而威逼长安,逼迫河东和朔方节度使的军队回援,以解除西北叛军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