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大唐
字体: 16 + -

第282章 密诏

第二百八十二节 密诏

?时间是岁月的漂白剂,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禄山献马的闹剧告一段落,很快销声匿迹,再也没人提起。.me但是,这场闹剧的副产品出现了,是安禄山十月份到长安泡澡的问题。

虽然华清池的牛奶浴绝对**,让人垂涎欲滴,但是,在有的时候,香水是有毒的,牛奶浴也会淹死人的。平心而论,安禄山很聪明,堪称绝顶聪明,甚至够得狡猾。这样的人政治嗅觉极为**,绝不会因为一次享受而丢掉了产业,何况,他也不缺奶牛,因此,以身体欠佳接连推脱,迟迟不到华清池报到。

实事求是地说,安禄山也并没有完全说谎,他的身体状况确实不怎么样,糖尿病的症状益发严重,确实经不起长途跋涉的折磨。但是,这话分怎么说,如果是一年前,再苦再累,身体状况再恶劣,他也能坚持,不是还有船吗。

推脱是安禄山的挡箭牌,邀请却是唐玄宗李隆基得杀手锏。在任何情况下,防守的永远进攻的更累,因为进攻的心无旁骛,而防守的要永远揣摩对手的意图,这是为什么说,“进攻时最好的防御”的原因了。几个回合以后,安禄山难于招架,决定不玩了,彻底和大唐朝廷翻脸。

有一天,大约是在秋季。安禄山突然召集部将们举行宴会,在酒酣耳热之时,拿出事前绘制好的地图,授予在座的小弟每人一张。图标明了从范阳至洛阳沿线的山川形势、关塞要冲。

安禄山的手下将领立刻有了不祥的预感,因为范阳节度使的防御范围是北方,而不是原。有些聪明人立刻明白了,这是安禄山向将领们暗示了进军路线。

安禄山提前动手也是被形势逼的,如果不在黄河封冻时采取军事行动,那么,朝廷绝不会让他等到第二个黄河封冻的时候。

更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安禄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体重直线升,已经达到300多斤。肥胖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糖尿病的症状明显,已经到了晚期,医生束手无策。

人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对生活的依恋感会更加的强烈,安禄山是如此。在这个时期,一般人会盼望过得更舒服一些,而这些对安禄山都不是事儿,唯一让他遗憾的是,他已经爬了人生的高峰,距离顶峰只有那么一点儿。

安禄山是想要那么“一点儿。”

这有一个问题来了,脱离集团公司另起炉灶,要有本钱。这个问题对别人是问题,对安禄山来说不是,因为他是有钱人,有足够的翻脸的本钱。

安禄山在本质是穷光蛋,他的本钱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给的。

李隆基是一代明君,明君当然要有作为,而且是大作为。在台以后,改变了祖宗之法,进行了有划时代意义的兵制改革加强帝国的边境防御。因为注重边境防御,一切都要凭军功说话,穷光蛋安禄山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了大唐朝廷的风云人物。

对事情的判断,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情况,全盘否定李隆基的政治举措,毫无疑问有失偏颇。然而,时过境迁,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大唐朝廷的兵制改革在此时成了一把双刃剑。因为注重对外扩张,唐军的边防军队彻底实现了职业化,边镇节度使拥有至高无的权威,军队成为对外战争的一把利剑。李隆基曾经为这把利剑骄傲,而现在,安禄山的这把利剑调转了方向。

经过多年打拼,安禄山控制了两个军镇,拥有雄兵18万3900人,占当时全国兵力57万的三分之一,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

不仅如此,安禄山和史思明勾结在一起,在实行残酷的军事打击的前提下,大力收买当地少数民族的层人物,作为自己造反的后援。安禄山成功了,当地人对安禄山和史思明十分的崇拜,“称之为”二圣”。

安禄山成功获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支持,因此拥有了雄厚的兵员,这是他能够争夺天下的资本。而且,安禄山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外援,他的族兄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为大唐的为十大节度使之一,府衙设在凉州,管控着河西走廊的广阔地域。河西走廊是原连接西域的通道,凉州自古出雄兵,在大唐朝廷的政治版图,河西节度使统辖的军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安禄山家族的前途也曾经出现过不小的波澜,在怛逻斯城之战前,唐玄宗李隆基也曾担心安家权势过重,打算任命高仙芝为河西节度使,代替安思顺。

如果这道命令真的贯彻了,也没有了以后的怛逻斯城之战,西域的政治和宗教版图会发生变化,我们现在可能没有了伊斯兰化的问题。甚至,高仙芝能够因此躲过一劫,成为稳定大唐朝廷的流砥柱,然而,历史不容假设,任何假设都在历史的阵痛黯然失色,总是将狰狞的面孔留给后人。

对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命令,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当然不甘心失去手的权力,在朝廷的诏令下达以后,迟迟不移交军权,暗指使当地的群胡出头挽留自己。

这些胡人大佬得到了安思顺的授意,于是当着朝廷使节的面,将自己的耳朵一刀割下,还有更狠的,干脆在脸来个“三刀六洞”,鲜血流淌,让人搞不清有几个嘴巴。

朝廷的使节蒙了,见过狠的,没见过这么狠的,这是为什么呀?

胡人大佬拎着刀晃悠,异口同声的说“请求朝廷不要让安思顺走!”

朝廷的使节不敢再说话了,他很害怕胡人将自己的耳朵也割下来,于是酒也不敢喝了,狼狈逃窜,快马加鞭赶回了长安,报告了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无奈了,看来,安思顺深得民心,如果强行将他调走,说不定会引起叛乱。这些人野蛮透顶,砍人的意志坚强,还是安抚为好,因此只好改变初衷,“遂下制复以安思顺留任”。

安思顺掌控着战略要地凉州,尽管他不赞成安禄山的野心,但是,毕竟都是一家子,他对安禄山的态度不那么坚决。这样,安禄山减少了来自西北唐军的压力。而且,安禄山的军队经常打仗,无论是装备、战斗技能,甚至勇气,都不是内地军心涣散的原唐军所能拟的。

安禄山看得没错,原唐军疲敝,人员老化,部署分散,完全失去了唐太宗李世民当初制定了“以关制四方”的能力。

实力决定野心,安禄山看透了大唐朝廷的外强干,绝不在乎和朝廷公开翻脸。

然而,想的容易做起来难。范阳和平卢的军队都是大唐的军队,让这些拿着大唐李家军饷的将士对李家动手,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在蜀汉灭亡之初,魏国统帅钟会,受到了蜀将姜维的蛊惑,妄想割据蜀自立,刚刚采取了行动,被魏国将士们自发的干掉了。

安禄山虽然没有化,但是,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人否认安禄山的政治才能。拥有如此政治才能的人不是一个笨蛋,因此,安禄山如果挟持将士们战场,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政治理由。

安禄山是大老粗,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但他的手下不缺乏能干的人,高尚给他提供了一个范本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是西汉“七王之乱”时的领军人物。

西汉初期,由于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大封同姓王,“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放纵家族势力的发展,使刘姓宗室诸王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并以此颁布了诏令,引起那些早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欲夺汉景帝帝位。叛军揭竿而起,朝廷军队节节败退,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这一个古老的历史,特别符合现在的形势,学富五车的高尚拿来一用。

高尚提议,将杨国忠提升到与晁错一样的高度此次出兵只为讨伐杨国忠。要知道,唐朝百姓十分仇恨杨家一门的飞扬跋扈,如果打起消灭杨家的旗号,这样,叛军会变成解天子危难的正义之师,在这个冠冕堂皇的名义下,幽州的将士们别无选择!

当年“七王之乱”以“诛晁错”为名,现在“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可谓异曲同工。晁错和杨国忠,两位历史名人,远隔数百年,隔空握手,缘分!

有了动手的理由,安禄山准备掷骰子了,然而,他却缺少一个冠冕堂皇场的借口。不过,只要是有心人,办法总会有的,没有也可以编一个出来,或者是等一个出来。

安禄山终于等来了一个借口。

这一天,北风劲吹,幽州城大雪纷飞,一匹快马冲进了大雪飘飞的幽州城,直奔安禄山的府邸。

随即,郡王府的亲兵迅速集结,集合的紧急战鼓声响彻了全城。

因为地处边陲,经常有战事发生,安禄山的军令极严,怠慢军令者斩。将领们不敢怠慢,转瞬之间,范阳节度使的战将云集范阳节度使的大堂。

在氤氲的炉火映照下,安禄山拿出了一封盖着玉玺的“圣谕”,在空挥舞了一下说道“本王接到了圣密旨,令我率军讨伐逆贼杨国忠,各位将军跟我一同前往。”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任何军事行动都少不了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密旨,是安禄山行动合法化的标签。

安禄山命令诸将传阅“密旨”,诸将都是战场摸爬滚打的粗人,哪里见过玉玺是什么样子,对于朝廷的密旨,不信也得信。但这件事实在诡异,让人很难相信,因此半信半疑。

大堂内的空气仿佛冰冻一般,尽管诸将都有很多疑问,但看到安禄山身后的刀斧手,因此一律禁言。

安禄山下达了命令“皇命不可违,幽州的兵是朝廷的兵,对于国家的危难,本王责无旁贷,诸军立即开始行动!”

这一天被历史永远的记住了,这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开始的头几天。

看着诸将离去,安禄山的嘴角溢出了一股冷笑,只有他和高尚等有限的几人知道,甚至是他的密友史思明都蒙在鼓里。密旨名义是使节从长安送达,实际是高尚等人加工的山寨货。

公平的说,使节确实来自长安,但不是唐玄宗李隆基派来的,而是安禄山安排的手下将领,化妆到长安打算解救儿子安庆宗的。

因为宰相杨国忠对安庆宗和荣义郡主实行了严密的监视,并让他出任太仆卿,太仆卿只是他的马甲,他的真实身份是人质。

安庆宗处在严密的监视之,特使空手而返,没有达成任务。安禄山随即将计计,让偷人的特使变成了传达密旨的朝廷使节。

事情紧急,或者是野心膨胀,安禄山已经顾不得儿子安庆宗的安危了。

命令下达以后,幽州方面的军事准备紧锣密鼓的进行,十一月初九,安禄山集结了全部兵马,留下一部分看守大本营。此次作战,安禄山倾尽了血本,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军队,能够动用的军队总额为15万人,对外号称20万,正式在范阳起兵。至此,酝酿了数年的安史之乱此拉开了大幕。

十一月初十的早晨,在幽州城的城南的广阔地域,盛大的阅兵式正在进行,10余万大军整齐的在点将台下列队。

安禄山披着狐狸皮大氅,站在高高的点将台,迎着凛冽的北风,检阅了范阳和平卢军镇的将士。在进行了鼓励之后,他咬着牙又发出了一条禁令“胆敢妄加议论,乱军心者,灭三族。”

安禄山的这个命令是欲盖弥彰,任何人都知道,真理越辩越明,纸里包不住火,一旦允许将士们自由讨论,那么,他的所谓密旨会穿帮。一旦将士们感觉受到了欺骗,叛逃的浪潮会到来,如果碰虎的,剁了他都有可能。

安禄山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很清楚谣言的寿命很短暂,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但是,安禄山不在乎这些,只要范阳和平卢的军队攻击了唐军,那么,朝廷会给所有的将士贴反叛的标签,这些人再也下不了贼船了,只能和自己同舟共济。

一切准备绪,安禄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由本部兵马和同罗、奚族、契丹、室韦等族组成的15万大军浩浩荡的向南方开拔,兵锋直指河北。

高坐点将台的安禄山,望着眼前滚滚烟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犹如一个野心勃勃的赌徒,将全部家当连同自己的身家性命,毫无保留地押在了这孤注一掷。而且在他看来,这是一场红利在即,胜券在握的游戏。此时此刻,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他这一生最兴奋、最刺激的时刻。

毫无疑问,安禄山肯定是这样认为的,尽管历史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

安禄山的叛军攻击的目标是河北,这时,有另一个疑问来了。河北不是安禄山的管辖地域吗,一道命令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武力打击?河北是安禄山的属地,但安禄山是节度使,负责军事,地方官的任命权还在朝廷手。而且,河北属于内地,朝廷还有府兵驻扎在河北各地,因此,从严格意义讲,河北是安禄山的敌对目标。

叛军进入了河北,战争的硝烟顿时弥漫在黄河的北岸。这一年,距离大唐开国的公元六一八年,已经过去了整整137年。

在这137年,大唐朝廷享受了长久的和平,人民安居乐业,工商业发达,创造了神话般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全国一片安静祥和,几乎没有战争,即便有战争也都是在边境。

享受安宁生活的人民,更容易受到战争的伤害。

安禄山的叛军攻击前进,扫清了黄河沿岸的唐军,向洛阳、长安的方向进攻。

和平太久了,以至于人民完全失去了对战争的抵抗力。范阳兵变的消息很快在老百姓口口相传,谣言几何般放大,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百姓们如此,各级官府的情况更坏。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武将都是官宦人家的纨绔子弟,除了吃空晌,别的不会,是有,也是平时当城管使用,真正打起来,根本不堪一击。

在叛军的攻击下,河北顿时乱成了一锅八宝粥,而且是煮糊了的那种。

叛军烧杀掳掠,老百姓惊慌失措,纷纷加入到逃难的行列,黄河北岸顿成人间地狱。而河北的官员则开始做起了选择题;要么大开城门,热烈欢迎叛军,成为不齿于人类的叛徒;要么脚底抹油,全家开溜,成为逃兵,被人民唾骂;要么选择做忠臣,硬抗到底,为李家朝廷陪葬,落得个千秋美名。

无论是哪个答案,都关乎身家性命,不那么容易下决心的。终于,人类固有的懦弱占了风,恐惧战胜了八竿子打不着的忠君爱国,河北的官员开始了胜利大逃亡。拖家带口的官员无处可逃,干脆开城投降。

不客气的说,官员逃跑的很多,不逃跑的更多,不逃跑的几乎都投降了。

投降的河北官员们在出城迎接叛军时还互相安慰,安禄山是朝廷指派管理河北地面的,不是假冒伪劣产品,向他投降是归顺朝廷,咱们投降不丢人!

一切都像安禄山预想的一样,叛军长驱南下,所过之处如入无人之地,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占有了黄河北岸,安禄山拥有了广泛的兵员,而且,富裕的河南在咫尺之遥,等待着安禄山的叛军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