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字体: 16 + -

第五卷:不列颠战役 第六十一章:临近

清晨六点整,嘹亮的小号声响彻整个海港,军营一时间变得忙碌起来。 士兵们在班长的带领下鱼贯从帐篷里走出,到营地旁梳洗,然后集体用餐,之后就是一连串的例常训练。

一切结束后,已经是早晨八点左右。

在柏林统筹会议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前线各地也在做着自己的战前准备。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情报部门已经得知英伦三岛拥有一个“扇形站”的雷达预警链,为了达到针对性的目的德意志也在本土以及比利时、法国局部建立了自己的“黄金眼”系统。

“黄金眼”的建立绝对是有重要意义的存在,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黄金眼”系统总共为德意志航空部队提供了三十次以上的情报支援。 在雷达站工作的军政人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说明了“黄金眼”的价值。

德意志高层看到“黄金眼”的表现后大为振奋,统帅部坚持认为“黄金眼”系统将在不列颠之战中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经过多次与帝国武装部的协商,决定在个别空白地区紧急加装雷达以及必要的联络站。 因此,现在也就有了以下的一幕……

一支从德尔萨斯赶来的工程车队经由法国完善的交通线到达法国北部的贝尔克,他们按照坐标找到党卫军的军营后便在军营旁安顿下来。

刚来的车队,那十几辆卡车地后座堆着一些奇怪的金属架子和一些被塑料包起来的金属横条。 数十名身穿国防军制服却没携带武器的军人围绕在车队左右,他们脸色轻松的互相交谈,直到党卫军派出士兵前来,这才又走上运兵车,等待命令随时准备出发前往工地。

这支车队的建制很特殊,大部分车辆属于履带工程车,这些车的前部装着掘土地铲子、又或是吊装货物的工具。 有些卡车上装载地也不是士兵。 而是一些水泥袋和钢筋,在这些卡车后面整体停列着数辆体积庞大的水泥搅拌车。

他们已经有了多次施工的经验。 作为施工的设备也变得越来越齐全,资金当然也随之富裕。

“西顿博士!”

名字有点熟悉不是么?西顿博士是柏林大学的教授,同时他还有着四个国家法律程序承认的博士学位。

在德国,能被称呼为博士那可是很荣耀的事情,头冠博士称号地人一般都是一些领域的顶尖人才。

正确来说,西顿博士属于非战斗在编人员。 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作战部队的人。 只是在统帅部挂着一个军衔,便于与作战部队沟通和协调。

西顿博士一如既往的极易亲近,他脸上总是带着含蓄的微笑,说话的声音很洪亮:“啊!你好,一级突击队长阁下。 ”

就如同以往那般,每一支工程队必然有武装部队随同保护,同时也是起到工地的警戒作用。

贝尔克位于法国北部,相距加莱约是三十公里左右。 算起来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战略区域。 不过,由于德意志第三帝国比较重视加莱有军事港口地关系,没有大型港口的贝尔克自然是被有选择性忽视了。

德意志第三帝国等轴心国部队即将展开对不列颠的作战,为了达到欺骗性的目的,轴心国的部队必然不会只选择一处作为驻军地点,相关海军也当然不会一窝蜂地驻扎在同一个港口。

那么。 怎么才能达到欺骗地作用呢?答案就在于有选择性地分散驻军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凸出几个在地方认为是登陆战的区域。

目前德意志第三帝国等轴心国部队选择驻军的区域并不是很多,但是都拥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所谓的针对性当然是对英伦三岛的威胁系数。

法国部份分别是,加莱、敦刻尔克、迪耶普、费康、勒阿弗尔、巴约、瑟堡、圣马洛。 当然还包括贝尔克和新近占领的泽西岛和格恩西岛。 比利时则是,泽布吕赫、奥斯坦德、布吕赫。 荷兰则是,北荷兰、弗里兰斯、泽兰。

当然,以上只是kao近沿海的一些驻点,做出的是一副随时准备登陆英伦三岛地机动部署,内陆方面则不是现在各国所关心地事情了。

德意志第三帝国对英国的作战全世界都在关注,毕竟在此之前除了远东地日本在中国打了一场不成比例的登陆战(上海)。 世界军事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打过大规模登陆对抗作战的实例。 有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闪击战的实例在前。 个别国家十分期待这一次德意志第三帝国能够给他们什么惊喜。

那么多人在关注,这无形中让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作战部署变得艰难起来。 这里的艰难当然不是行动上面的。 而是保密方面。 从保密和欺骗的战略目的去考虑,无形中给德意志第三帝国添加了难以想象的压力。

而现在,西顿博士这支工程队到达贝尔克,驻扎在贝尔克的大部份是属于党卫军野战部队,如此党卫军也就完全负责起了为西顿博士的这个工程队警戒工作。

西顿博士的工程队在来到贝尔克之前就已经选定了地点,他们将在那一个有利位置建造雷达站和信息中转站的基地。

其实,这是一项并不轻松的工程作业,在战争即将临近的现在,新部署的“黄金眼”一定是有着急迫的作用,所以他们必需在制空权的争夺战开始之前建好雷达站,然后转战到其它地方再次建造一个临海雷达站,如果有需要的话,他们还将再次返回到贝尔克。 渡船到距离贝尔克不足两海里地一个小岛上建造一个信息中转站。

这一位党卫军一级突击队长昨晚似乎休息得并不好,不仅带着黑眼圈,说话的声音也明显有些沙哑。 他回身看向同有黑眼圈的伙伴,吩咐:“带足弹药以及各项补给品,我们马上出发!”

他说的车队是一些武装装甲车,为了满足戎卫的需要,党卫军在经过不断改进后。 一些野战部队已经配置了必要的武装装甲车,这些武装装甲车一般为半履带式少量为法国之中的吉普车代替。

被打招呼地突击兵奔回军营。 很快,两辆半履带式装甲车和一辆提供给工程人员和军官乘坐的吉普车便发着‘轰隆’声,带着尘土驶了过来与工程队会合。

由于第三帝国对法国德占领区采取地是怀柔政策,德占领区的军人很少会去打扰法国平民的生活,就是占领区内的政府构造也很照顾法国人的情绪,一般都是委派几名名义上是助手,实际上是控制者的工作人员‘辅助’当地政府的法国人治理占领区。

随着法国承认战败并且投降。 法国地经济竞争力也遭受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在法国西部工业城市大部份沦陷的如今,法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贬值。

在这个时候,各个法国的大部份城镇和城市各主要交通要道皆被德军控制,占领区内的生活品都是由德军控部门从德国以及各个占领区输入到法国德占领区,这些物品买卖时使用的货币当然不是正在贬值的法郎,而是使用第三帝国硬通货币帝国马克。 这就造成一个很理所当然地现象,法国德占领区内帝国马克正在逐渐取代法郎的位置。 成为主要的交易货币。

日用品的输入渠道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货币的更替也成了必然的事情,虽然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现,很多法国人在购买东西的时候,他们使用的是帝国马克。 而不是本国货币法郎。

催生这一改变的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那便是德占领区内的德军士兵太多了,高度紧张的情绪也让这些士兵很有购买东西的欲望,很多士兵都是在前线购买一些德国国内没有的物品,然后再寄回去给国内的亲人。

这些士兵购买东西时,使用地货币当然是帝国马克,商贩找出零钱时,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些德军士兵总是拒绝法郎。 有需要当然也就带动了供给,再说。 这些德军士兵也是法国德占领区内一批比较有闲钱购买奢侈品地顾客。 这也有了好的理由,毕竟谁面临生存压力地时候。 选择更多的总是进行妥协,情势迫使法国商贩放弃法郎而逐渐使用帝国马克也成了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

雷达站的建造地点要求非常严格,它必须是一个拥有良好视野,便于防守的地势,同时,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高度,这有利于信号的输出和接收。

雷达站对土质的要求也非常复杂,它必须是松软利于挖掘的松土坡,但是这些土质的水份含量不能太大,原因是雷达站有很大一部分建筑物必需建立在地下,土质水份含量大则容易产生潮气,这容易让长期驻守的人得患风湿或是关节病。

雷达站的核心硬件以及操作室会设立在人工建造的坚固地下掩体里,这不但是为了防止敌人的轰炸,还有保证雷达硬件安全的主要作用。 这个地下掩体的构造十分的严格,它需要能挨住一次性五百磅火药炸弹的轰击,而又不能产生明显的、有伤害力的震波。

有时候建造这么一座雷达站地下掩体的难度甚至超过于建造一座地下要塞,至少要塞被破坏不会影响到什么功能使用,最多就是造成一些人员伤亡。 雷达站的掩体则不然,雷达站的地下操作室掩体一旦崩塌,这个雷达站也就失去了功用,雷达站失去了功用,那影响到的事情就多了,因为部队之间的通信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赖到雷达站的硬件系统。

当工程队路过德意志航空部队的机场时,西顿博士特意让车队降慢了速度,他看到的是航空兵部队一副忙碌的情景。

身为一个非作战在编人员,西顿亲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气氛的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