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4-6节
第五章第7-8节
7、小组考核
在成果展示后,马上就是小组考核了,这是悬在学生兴趣小组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小组既承载了学生们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同样承载了学校和家长们的一份殷殷期望,自然不可能绝对的放纵。
考核人员是由老师与学生组成,老师是由学校指派的,学生则是同学自己选出来的,他们将代表所有学生,以公正负责的态度去评价所有的作品。
考核并不仅仅是给所有的作品打分,虽然这是很重要的一环。但学校更在意的是过程,也许作品不能够让大家满意,但只要学生们能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学到东西,得到一定的成长,学校也会给出肯定的评价。这正如活动中心的宗旨:做了就好。你的资质可以差一点,你的选择可以不合时宜一点,你的活动进程可以慢一点,但只要你做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你就是有收获的,学校里就应该、也必须给出肯定的评价。
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学生代表们注重作品的精美程度、作品的水平以及证书和获奖情况的时候,老师们以更谨慎、更细心的姿态去了解这些兴趣小组。他们会翻看学生拟定的小组计划书,试图揣摩学生们的心态,也会查阅小组每次的活动记录,看看他们的活动过程。还会看学生的总结与自我评价,了解他们自我认知的清晰度。甚至会好好地观察观察展区的布置。只要觉得孩子们是用心地在做,即使作品稍微逊色一些,他们也会给出相当不错的评价。而如果觉得学生用心不够或者根本不怎么用心,作品水平再高,他们的评价也不会太高。在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感觉很困惑,甚至有人向学校提出过抗议,认为老师不公,打击了他们的活动积极性。为此,学校曾召开专题讨论交流会。在老师们耐心地解释过后,他们才恍然。是啊,尽力就好。你现在可以轻松制作出优秀的作品,但如果不尽力地话,能够永远如此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相反,现在不能有很抢眼的表现,却踏实勤奋,以后也不会有大的作为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厚积才能薄发,巨大的成功都是从一小步一小步开始的。而尽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才能够让平凡慢慢优秀,能够让优秀变得更加优秀。这是成长的真谛!
考核活动结束后,结果很快就会反馈给学生。这个结果只有等级,而不是分数。等级最高的几个小组,会得到相应的奖励,甚至会邀请这些小组成员的家长前来参加颁奖典礼。对于等级最低的几个小组,学校则会慎重考虑,如果认为还算是用心,则会由张老师叫去进行戒勉谈话,主要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组活动,争取下次能有一个不错的表现。而如果是敷衍了事,根本没有花什么心思,纯粹是浪费学校资源之类的,则会被学校取缔,这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将在一年内不得参与任何兴趣小组活动。当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训戒是必须的,却也应该怀着教育之心,关爱之心。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孩子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惩罚不是目的,教育也只是手段,求得孩子的主动奋发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这样的时候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是进行口头的批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学生们没有做好,不一定是他们不想做好,而是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怎样去做好。
所以,引导,引导,再引导,就显得意义无比重大。
8、学生创业区
严格地说起来,是没有什么学生创业区的,小学生没有专门的创业场所,也没有创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连技术也是极其稚嫩的,稚嫩到需要有人搀扶。之所以又有这么一个说法,只是因为那些孩子们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并且试图把创业的触手伸向外面,在兴趣爱好与经济活动之间建立起若有若无的联系。虽然还谈不上创业,却也存在着诸多的可能。
最初的兴趣小组,是很单纯的,学生们只是凭着一腔的热情,努力地查找资料,努力地设计并做出好看有意思的作品,然后再查资料,再设计,再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如此反复,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着只有自己才明白的快乐。每有精彩之作,就倍加小心地珍藏起来,到展示活动的时候才让它发出迷人的光彩,吸引无数暗赞与喝彩。大家并不会想到要把它变成钱,只是单纯的展示而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非常喜欢展示活动中的某件,并尝试着提出购买要求。他(她)不知道,一个无意的行为却开启了一扇新的窗。从此,展示会上的作品,有人看中的话,可以与小组商谈购买问题。学校对此也没有异议,并由最开始的默认到后来的公开同意。大概是因为学校展厅里早已经满了,需要定期淘汰一批才能再换另一批,他们觉得收藏的数量少一些也没有关系,亦或者有人觉得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于活动的开展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具体原因如何,不得而知,只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渐渐频繁起来。开始只是在展示会上,后来就每天都可以了。小组里平时制作的成品也不再收起来,而是直接摆放在房间显眼的地方,有人要,价钱谈好了就钱货两清。钱自然不能归个人所有,而是放在小组里作为活动经费。当然,如果个人的贡献太大,小组里也会拿出一部分奖励他。这倒是实实在在地让大家的热情提起来了,查资料的劲头更足了,讨论设计也更激烈了,做出来的作品自然也更多更好了。
再到后来,内部消化似乎满足不了大家的要求,学校便提议学生可以把东西送去校门口的小卖部寄卖,或者送去其它的地方也可以。有了销售渠道,需要的量就变得大了起来,学生的收入也有了增加。虽然仍然还只是一些小钱,无法与成人的创业相提并论,就如同树苗与大树。只是树苗虽小,却也有了大树的雏形,只要不停地生长、生长,便终有一天可以与大树比高。
寄卖的东西,形制相同的不大好卖,就要求学生们不停地搞出新的东西。学生仍然需要不停地查资料,不停地讨论,不停地设计制作,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
当然,不是所有的兴趣小组都有机会创收。像美食、球类、棋类、阅读、舞蹈之类的小组,是很难快速有效果的。而像电脑、书法、摄影绘画等小组的成熟周期也比较长。只有剪纸、汽球手工、毛线手工、种养之类的小组比较容易被接受。剪纸作品在春节前、种养小产品在春天的时候,汽球手工作品对于小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他们的收入也是最多的。当然,有时候维修小组也会有这样的待遇,周围居民的自行车、摩托、电扇等出现小问题的时候也有人送来,修好了给钱,没修好拿走。只要不等着要的,就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收费要比外面便宜很多,生意也颇为不错,弄得陈峰的父母都开始担心儿子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好在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几乎所有兴趣小组的学生,成绩都非常稳定,而且稳中有升。他们也许有时候会弄得有些脏、有些疲倦,精神却很好,言行举止之间已隐隐有成人的风采。
有人说过,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创业更是这样。如果到大学才想起这些,我们的教育已经落后别人许多。小学生虽小,却也不能离开生活。对于知识,他们需要从书本中学到,也同样需要从生活当中汲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在书本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如此,书本上的东西才会鲜活,生活也会因理论而更为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