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明
字体: 16 + -

第82章 王驾亲征

    尘土飞扬,马蹄声起!

    日暮时分,朝廷的旨意终于来了。

    “京师八百里加急,沈藩王接旨!”

    端礼门外,年迈的老沈王在两个公公搀扶下,率领府内一家老小并各王府官一起下跪领旨。

    传旨的是一个看上去还很年轻的公公,穿一身鹦哥绿圆领纱袍,一脸疲惫,显然是连夜长途跋涉来此,只听他清清嗓子,大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潞州民变,群情滔滔,心甚难安。沈王年高德劭,治潞每有德政而地方不宁者,赖地方官玩忽职守不恤民力之故也。今准王所奏,旨到之日潞州大小官员全部停薪住俸以为反省,潞州地方所有军事悉归沈王调动,文武官员具听调遣,早日出兵安民以慰朕忧。各人务实心效命以自赎,敢有不服约束者,王法从事!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山呼。

    陈卿心里咯噔一下,这旨意一下,王爷亲征看来是谁也拦不住了。

    果然没过多久,赵承奉高亢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传王爷令旨,召潞州卫指挥使胡承勋、指挥同知刘源、潞州守备薛奎,沈阳中护卫指挥使薛开、指挥佥事唐秉仪即刻到王府议事!”

    ……

    那一夜,整个王府前所未有的忙碌。

    随着沈王下旨临时升殿,潞州卫并沈阳中护卫大小将官连夜赶到王府议事,足足讨论了两个时辰,至夜深方回。

    随后,承奉司迅速召集各王府官员并各宫门护卫首领在承运门前集合,传旨道:

    “钦奉上命,大明沈藩王制谕:告各王府官并宫门护卫首领,本王仰赖天恩,今承君命,代圣驾亲征,定于明日出师安民,特命各人务必于卯时到端礼门前集合,本王将检阅沈阳中护卫卫队,并亲率兵士到演武巷潞州卫校场大营点兵出征。”

    众人慨然令旨,随之各自安排去了。

    陈卿正要转身,听到身后赵承奉叫道:“陈卿张安二人留下,有特旨!”

    他和张安连忙又跪下听旨。却见赵承奉走到他们跟前,拿出一个黄绸给他们看下,只见上面写着:

    “世子府护卫首领张安、长锦宫护卫首领陈卿,你二人一向忠敏有加,本领高强,今特命你二人,从明日起随驾本王左右,全程护卫本王安全,令止!”

    两人赶忙恭敬领旨,同时拱手道:“陈卿,张安誓死保卫王爷左右,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赵承奉把他们扶起来,又交待几句要二人务必保护好王爷之类的话,两人连连点头,恭敬的送他离开。

    “那我们需赶快下去安排好属下。”张安对陈卿道。

    陈卿点点头,两人遂一同向各自宫门走去。

    一路上,他看到整个王府随着旨意一下早已

    忙乱起来。

    那些平时晚上很少见到的王府官员们一个个忙的晕头转向,跑东跑西,到处充斥着他们的大呼小叫声,尤其是典仪、典宝等部门平时几乎感觉不到存在,这下却属他们最忙。

    陈卿问张安,这才知道这俩部门分别负责王爷出行的仪卫仪仗、掌管王府各仓库,光典仪所下就设着司衣、司冠、司履、司乘等多个小部门,王爷出门的仪仗队平日就有一两百人。

    俩人在承运殿后分开,陈卿直奔长锦宫门而去,将护卫们安排好,要大家这些日子务必全员全天在岗,提高警惕、加强戒备,自己明日将随王驾出征,不在期间,所有护卫听从郝义安排。

    郝义见陈卿如此器重自己,含泪点头答应。动情道:“战场上刀箭无眼,陈首领千万保重!”

    陈卿微笑点头,随后将他带到一处四下无人的地方,悄声道:“王爷此番出征几乎要带走整个沈阳中护卫,王府守卫必然薄弱,你在此千万小心,每天需打起十二分精神,千万不能出任何差错。

    郝义重重的点点头。

    ……

    夜色深沉,繁星满天。

    陈卿望着夜色下紧闭的宫门,想想明日可能是自己来王府以来最凶险的一天,既有些害怕也有些兴奋,怕的是自己从未经历过战事,真打起来可能不小心命就没了,兴奋的是他终于有机会能建立功勋,如此则上可报朝廷下可告父母了。

    尤其此番护卫的是沈王,这个人对他来说既是主子,也有大恩于他,于公于私,他怎能不全力以赴,保他周全。

    想到这里,他双拳紧握,双目中透出坚毅的光芒。

    还有锦儿,我心爱的锦儿……陈卿想着,再看一眼那厚厚的宫墙,心里默念道:“锦儿,你等着我,如果此番能建功立业,我回头必亲自向王爷提亲。”

    夜色已深,他正准备回家歇息,忽看到宫门大开,朱勋潪在一个小太监的搀扶下从门内走了出来,那张英俊帅气的脸上第一次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土灰色,瘸拐的双腿则显示他跪了一整天的后果。

    见着陈卿他长叹一口气,似乎有很多话要说,走到他跟前却最终摇了摇头,用疲惫沙哑的声音道:“陈卿,王爷爷明日出征,这事我们已经阻止不了。你千万记得,明天你出去什么都不用管,给我务必好好守候在他旁边,一定要千方百计护卫他老人家安全,听到没?当我求你了。”

    陈卿看着他一副可怜的眼神,知道老王爷在他心中的份量,重重的点点头,双手扶住他的肩膀道:“你放心,就是陈卿自己命没了,也不会让人伤王爷一根头发。”

    朱勋潪还想说些什么,却终没说出口,只是伸出双手紧紧的跟他的手握到了一起。

    回家

    路上,他看到身边不时有一队队顶盔着甲的兵士来回调动,四处充斥着马蹄声和车辆摩擦地面的声音,那种风暴到来前的感觉,沉重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抬头看一眼天空,刚还星光闪烁,这下却乌云密布,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大雨,沉闷的空气更添了人心的紧张。

    回到家中姐弟都已睡下,他不愿意告诉他们将要出征的消息免得他们担心,一个人悄悄回房歇息,不在话下。

    次日一早天还未亮,陈卿早早便来到王府,远远便听到端礼门上响起了咚咚的鼓声,等他快步走到门前广场上,看到沈阳中护卫的兵士早已一个个挎刀执枪、整齐排列,上千兵士将整个广场站了个满满当当。

    五开间高大的朱红大门上顶着一座巍峨的门楼,楼道上两旁也早已站了十几个太监。

    卯时正,随着轰隆隆的鼓声三通响,沈王携众皇子皇孙登上门楼,陈卿抬眼望去,但见他头戴着一顶抹金风翅盔、身上也换上了一套鱼鳞叶金龙纹方领罩甲,戎装打扮的沈王看上去威风凛凛,没有一点年迈苍老的样子。

    卫队兵士在各将官的旗帜下迅速摆开,做着各种队形队列,供沈王简单检阅后即迅速合拢,很快便在指挥使的命令下,紧跟在王府仪仗簇拥下的沈王车马队后面浩浩荡荡开往潞州卫大营。

    龙吟剑鞘,马跃长空!

    此时天还未大亮,潞州城却似乎早已醒了过来。

    从王府出发开始,一路上震天的鼓声时候从未间断,从端礼门到潞州城四门城楼,一直到演武巷潞州卫大营,最终和军营校场的鼓声连成一片,轰轰隆隆,直敲的风云变色,人心颤动。

    潞州卫校场上,此刻早已是旌旗猎猎,剑戟如林,人鸣马嘶声不绝,乍看上去确是军威赫赫,军容整齐,让人不由得震撼。

    沈王车轿在校场中间停下,老王爷不要人搀扶,自己抬脚走到台上,捋着银白的胡须,遥看台下的军阵,似乎有无限感慨。

    这时看到身边不断有兵士将宰杀好的牛羊和一大缸酒摆上台来,脸一下子拉了下来,大叫一声道:“胡承勋!”

    身着明光甲的潞州卫指挥使胡承勋紧张的站到台前来跪下。

    “你这是做什么?祭祀吗?”

    胡承勋道:“大军出征,按例杀猪宰羊,祭拜军牙六纛之神,以壮行色!”

    “糊涂!”他话音刚落,沈王粗黑的眉目一挑,大怒道:“出什么征?征谁啊?本王今日如此兴师动众还不够壮军威吗?早就说过是出兵安民,不是剿匪杀戮,鼓角声威不过是为了震慑人心,让他们闻风畏惧,主动投降而已……

    “把这一套都给我收起来!”

    胡承勋愣怔一下,颤巍巍道:“是,是!”

    不一时台上传来赵承奉嘹亮高亢的声音:“奉皇命,大明沈藩王令旨下,今大军出征,但为保境安民,命潞州卫留足一半人马守城,其余人马随军出城后再撤回一半,各将官务必约束手下兵士,出城不许骚扰百姓,无令不许擅自行动,违者军法从事!”

    随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军中响起,三千军士浩浩荡荡向州城南门德化门而进。

    在雄壮的鼓角声中,陈卿和张安各骑着一匹马,一左一右护卫着一顶红木金顶的轿子,被王府仪仗簇拥着走在整个队伍的中间,在他们前面是清一色身着齐腰甲的步兵,由弓弩手、刀斧手、盾牌兵组成的一个个方阵,身后则是由潞州卫和沈阳中护卫共同组建的约两百多人的骑兵队伍。

    天边浓云密布,耳边号角声声,悲壮的号角声一直到出了州城大门还在耳畔回荡。

    陈卿骑在马上,感慨万千。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他从小读书的时候,最爱读唐代的边塞诗,尤其喜欢同为山西人的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也曾有过跃马疆场,建功立业的抱负,今日果然有了随军出征的机会,心中怎能不涌起一股豪情。

    再看身后的轿子,里面坐着的可是大明皇家的藩王,老王爷快八十的人了,尚且如此气概,更是让人佩服不已。

    他想起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想着这亲征的老沈王像不像词中描述的那样,‘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而自己当下何尝不是‘为报倾城随太守’呢?

    想到这里他胸中更是涌起一股豪情。

    来吧,战场,来吧,命运,且看今日之出征,竟是谁人逞英雄。

    一阵微风吹过,骑马佩刀的陈卿是意气风发的,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壮志,他并没有感到,一股巨大的危险,正在向自己悄悄走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