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链
字体: 16 + -

第二十七章 打小报告的徐太傅

    “陛下!徐太傅在殿外求见。”

    阿福公公匆匆趋步两仪殿中,向大唐天子禀报着。

    “哦?让他进来。”

    此刻的李世民手头上正执着一卷书册,看样子应当是边境地区的县册,上头倒是详细的记载着突厥及其他部族对大唐边境袭扰的日期与损失,看样子帝王还在为早朝时分的问题所困扰着。即使是通传有人请见,也未将手中书册放下。

    这头公公才刚出去将人请进来,就听得一阵哀嚎,两仪殿是内廷,自然不用像太极殿那般拘谨。

    ”陛下!!!“

    虽说不用刻意注重宫仪,可这尾音如此之长的哀嚎声也真是恼人。李世民放下手中的书册,脸上挂着的满是不高兴,眉头紧锁着,一双明目也铮铮的盯着跪拜在地上的徐太傅。

    徐太傅看见皇上的神色很是不快,也知失了仪态,他连忙将本就跪着的身姿压得更低了。

    ”徐太傅!若是朕没记错,你此刻应当是在给皇子们授课才对吧?怎得到朕这里来了?“

    李世民也没有要叫他起身的意思,一言一行中完全是在说:你不好好待在书馆授业,擅自离开职位所在,可知错!

    ”回陛下!老臣正是为陛下的血脉至亲而来,陛下应当知道,老臣所教授的是我大唐未来的君主,可这些皇子中除了四皇子让人省心之外,其他两位简直就是有辱斯文!太子整日只知杀伐战事,九皇子则更为过分,每日不知所踪!这叫老臣如何能够完成陛下交予的使命?如何对得起我未来大唐的百姓?“

    ”好你个徐林!好大的胆子啊!敢说太子和九皇子有辱斯文!“

    有些话虽然君主是这样想的,却不可以从他的嘴里说出,此时的阿福公公是再了解情形不过的,他立马以驳斥之语还击给徐太傅,以解帝王心头愤。

    ”诶!阿福,徐太傅乃我朝元老,是真正的儒学大家,他说朕的两个儿子有辱斯文,那便真的是有辱斯文了!不过,徐太傅,朕希望你明白,正是因为朕的儿子贪玩,朕才叫你好生管教,若是你连传授学生知识这样的小事都办不到了,那依朕所想是不是该让你回老家看看那即将开放的梅花了呢?“

    ”哼!陛下要老臣告老还乡不过一句话罢了,何必如此隐晦?正巧老臣也想过几天舒心日子,不如就顺了陛下心意,陛下的儿子们恕老臣无能为力,老臣这就启程返回乡里。“

    谁知,皇帝使出的威胁手段对这个愣头青老头来说是一点都不管用,这老头表明了去意已决,那怕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了。老头向着李世民行跪拜大礼,也不等李世民让他起来,便就起身离开了两仪殿,看着他那落寞的背影,倒也觉得有几分可惜了。

    ”陛下不会真打算让徐太傅告老还乡吧?徐太傅他虽然脾气耿直,说话直爽,可是做我大唐官吏已然历经两朝,度过了近五十年的风雨啊?他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每一天都是在为我大唐百姓谋求福祉啊!他五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过偏差啊!“

    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阿福不用再说下去了。

    ”阿福啊,朕其实早就知道朕的儿子天性顽劣了。自然也知晓徐太傅的为人,一腔赤诚之心固然是好的,可是要想教授朕的儿子,空有满腔的赤诚可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皇子中,必然会出现一个既有赤诚之心又心怀天下苍生的君主,所以朕其实早早的就想让徐太傅好好还乡颐养天年了,只是碍于他的那股子脾气,现如今由他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那朕又有何拒绝的理由呢?“

    ”原来陛下早有圣断,是老奴多嘴了。“

    ”行了,行了。与其说这些,倒不如说再帮朕物色一个太傅出来才是正经事。“

    ”其实陛下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能够治的住众位皇子的,又富有诗书的良师,这样的师傅其实又何来难找?正如魏徵魏大人那般,可以良言劝诫陛下行为举止,这样的人陛下可有人选?“

    ”额呵呵呵,被你这么一说倒也是简简单单便可选出一位作为这些臭小子的老师了。“

    ”阿福,你即刻去召魏徵来见朕,就说要拜托他一件极其重要的事。“

    ”是,陛下。“

    [臭小子们,这次给你们换号狠角色,看你们两个还敢不敢嚣张了!不乖乖的掌握学问,整体就想着安逸享乐,让他来治一治你们的臭脾气,也让你们来体会体会当爹的我的痛苦!]

    ”咚咚咚“的叩门声从郑国公府邸传来。

    ”来了,来了。“

    ”吱呀“一声,两扇朴素的木门就此打开。家中的仆人一看门口的阵仗立马做出反应,他先向门外的公公们行了宫廷礼仪。

    ”小兄弟,咱家奉陛下口谕宣魏大人进宫面圣。速速通报你家大人。”

    仆人应该对这套流程已然异常熟悉,他飞也似的奔向主人所在的书房,叩响了房门。

    “大人!阿福公公在门外候着了,说是陛下请大人进宫。“

    仆人只是站在门外,并不敢推门而入,所以他不知道屋内的大人到底在做些什么,只知道的是,大人自从早朝回来以后就把自己关进了这间屋子里,再没出来过。

    屋子内的魏徵又到底在干什么呢?他正一手拿着历代史书,查看关于边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手还在抄录着这些方案,还可以清晰的看见,很多写出的方案上画有一条划去的墨痕,应该是否定了那一种方案吧。

    仆人的呼喊过去了约莫有一会儿了,他才回应道:

    “知道了,你去让阿福公公稍等一会,我这就更衣面圣!”

    “郑国公,恭候多时了。还请随咱家快些进宫吧,陛下也已等候多时,再不得耽搁了。“

    魏徵乘上阿福公公从宫中牵出的快马车驾,疾驰在车马道上。以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多久便可到达两仪宫所在的位置。

    ”郑国公,莫要紧张,陛下单独请你进宫不过是为了太傅职位一事,老奴就只得跟你说这些,具体的内容还请国公亲自面圣后,由陛下与你说道更为妥当。“

    阿福公公说出此行的目的乃是为了稳定魏徵的情绪,因为今日的罢朝所有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陛下心情绝对不佳,此时此刻单独召见难免心怀忐忑。听得公公所言的具体事宜,确实可以让悬着的这颗心,放下。

    ”老臣魏徵,应陛下召见前来,不知陛下为何事所恼?”

    ”哈哈哈!魏爱卿,是这样,早先徐太傅同朕说朕的儿子顽劣不堪,实在难以教化,说是要告老还乡,朕也准了他的这个请求,突然想到若是徐老走了,那岂不是太傅的位置就此空缺?这才略加思索一番,想起魏爱卿不单单为人光明磊落,还被尊称当代大儒,是读书人的表率,这不就想让爱卿在朝会之后可以略微传授小儿一些经世之道,不知爱卿意下如何啊?“

    [哼!魏老头,平日里都是你对着我一番建言献策,对朕说这不准那不行,还颇有一番道理,这次朕倒要看看把这些个麻烦甩给你来处理,你会如何啊!]

    ”既然陛下信的过老臣,那老臣自当尽心竭力传授各位皇子经世儒学,只是关于徐太傅告老还乡一事恐怕不是徐太傅自己提出的吧?陛下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欠妥啊!徐太傅乃是山东儒学大家,我大唐文人多出于山东,此时让徐老还乡不是加剧本就紧张的文人局势吗?“

    [得,魏老头又来了。到底是让你来教训朕的儿子还是来教训朕了,真是麻烦哪!]

    李世民做出那种纳谏的固有姿态来应对魏徵的进谏模式,那就是神游天外,似懂非懂,只要是魏大人说的话一律点头便是,若是附和一句或是反驳一句都会引起新的话题,所以李世民非常有经验的一味点头。

    ”......陛下可懂得其中厉害关系了?还有关于太傅之事还望陛下可以给臣充分管教的权力,早就对陛下这些生龙活虎的儿子有所耳闻,自然平常手段是奈何不了他们了,只求陛下恩准老臣管教他们的权力。“

    前面半句可以点头带过,后半句可不能不再回答。李世民诚意满满的回到:

    ”那是自然,烦请爱卿狠狠的管教朕的儿子们,让他们早日认清大唐帝国存在的危机才是重中之中!“

    ”有陛下的保证,那臣也就敢放心赴任了!只是还有一事!“

    ”还有?“

    ”陛下,是关于今日朝中所议一事,老臣在家中翻阅史料,前朝代代君主们对抗外敌的手段无非是固守和定时击退,这两种方式,前者成效虽大却耗时日久,后者往往是外族已然掠夺城镇而去才姗姗来迟,却鲜有主动出击者,若是可以摸清外族的大营所在,那便可以完完全全消灭他们的气焰,也有了与之和谈的资本,依老臣的想法,此法倒是可以稳固太平至少二十年。“

    ”魏卿啊!朕可真是对你又爱又恨啊!你的这番想法也正是朕心中所想,可是要摸清外族的大营是何等困难!此一计虽说成效显著,可其中风险也着实太大,稍有不慎便会中了敌军埋伏,一旦失败过后,朝中那群保守的老臣们定会极力反对!所以此事还得从长计议!魏卿,该吩咐的朕也都吩咐了,你退下吧。”

    “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