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之我和闯王是兄弟
字体: 16 + -

第三十七章 消息

    冲天而上的浓烟哪怕是几十里外的神木堡也看得清清楚楚,绑在刑架上的独眼龙龇牙咧嘴地喊道:“千户大人!千户大人啊!放狼烟的是同济城!汉人的城!”

    千户站在城墙上,看着远方已经模糊起来的烟墙,捏了捏值岗士兵的肩膀:“我大明从未有一座同济城!神木堡以北是河套!现在并无我大明将士驻守!”

    独眼龙扯着喉咙喊:“大人!羊是他们给的,路上还给了肉干,大人!我们归来一路,没有尾巴!虽然蹊跷,却也不是没有可能是我大明忠良啊大人!”

    独眼龙正喊,那亲兵却是火冒三丈,千户大人不喜欢别人在他背后说话,此时千户大人正看着西北方向,这独眼龙却是个找死的!

    又是一声霹雳,直直打在独眼龙的脊骨,几十下鞭子下来,独眼龙的后背已经是血肉模糊,这下出奇不易的鞭子实在突然。

    一声惨叫从独眼龙喉咙里飞迸出,几个斥候狠狠看着亲兵,面上一道道的青筋炸起,却是不敢说话。

    亲兵拖着鞭子,饶有兴趣地瞅着这群斥候:“嘿!他娘的,倒是有几分脾气?”

    随即甩开膀子就要继续。

    “停手!把这几个叛军押进大牢,好好审问!”千户挪了挪步,说道。

    亲兵得令,叫几个士兵把斥候一行押解至大牢,神木堡一共四队斥候,独眼龙这一队是最强的,同时也是最桀骜的,千户新上任才不到两年,这次算是找了一个娃样子,杀鸡给猴看。

    千户虽然武断,但却不是蠢货,狼烟的确在西北升起,虽说不是大明的城堡,但是看,总得去看一下的。

    他当即下令,堡中斥候再出两队,前往西北查探,又点了两个传令兵,叫他们去永兴堡和高家川堡报信。

    神木堡中的四队斥候,与独眼龙的渊源颇深,独眼龙与老汉的身世相仿,基本上,他就是老汉的年轻版本,区别是老汉在大荒讨生活。

    独眼龙是在草原上。

    千户需要这样的人做事,却又信不过他,草原上奔走的汉人,多与鞑子接触,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实力强悍,每次都能全身而归,要么就是汉奸。

    独眼龙的实力,却是比较偏,他的拳脚功夫稍次,虽然也是边军一流水平,但与顶尖高手还是差了许多。

    他有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懂草原。从小在草原长大的他,对于草原的丁点变化相当敏感,草原很大,别说赶路,就算是行军,也很有可能走偏。

    独眼龙的本事就好比有一个导航,从哪里到哪里怎么走不会走进沙漠,怎么走能避开牧人放牧的路线。

    他就是草原上的幽灵,实力强悍、武功盖世也敌不过蒙古人的骑兵,在人家的地盘上,遇上三五个还好说,要是运气不要遇上十来八个的,就算天下第一的功夫也白搭。

    如果鞑子压根儿看不见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神木堡中的斥候都清楚这件事,独眼龙不是靠拳脚吃饭的,他是靠眼睛鼻子耳朵吃饭的,临走之前,这帮斥候去看了独眼龙。

    一是刺探一些消息,二来就是看看独眼龙还能不能活下去。

    在边军,看家的本事是不外传的,军中的传统便是杀人得功,每个人都有自己压箱底的东西如果没有,那就一辈子当一个大头兵好了。

    千户坐在自己的军堡里,看着西北方向的浓烟一言不发,这种情况一定要上报,亲兵把独眼龙交代的事情汇报上来之后,千户已经写好一个呈递的卷宗。

    这是要报备给临近的最高驻防长官的,也就是榆林卫指挥使。但是这事儿却又不简单,从天启元年到崇祯元年,榆林卫比较悲催。

    公元1621年四月,京畿告急,木匠皇帝刚上任就登上后金围攻沈阳,朝廷抓紧时间抽调榆林卫精兵同大同守军一起进京备战。

    后金凶残,鞑子也不是好东西,次年九月,鞑靼俺答部乘机南下,直至攻陷延绥,劫掠四月有余。

    天启七年,榆林大地震,说来这个大地震光明一朝,榆林卫就经历不下五次,这还没完,前前后后不是大旱就大涝。

    榆林卫、延绥动不动就是大旱,易子而食,大涝,易子而食,地震,房屋倒塌甚多,俺答部、小王子、火筛来犯、劫掠四月余。

    崇祯皇帝上任之后,榆林卫和延绥再次大旱,而且边军的粮饷也开不出,此时整个榆林卫上上下下,官员心慌,老百姓饥饿。

    千户的这一封战报就算是送进榆林卫指挥使的手中,可能也是无能为力。

    千户要是像李九州一样知晓后事,他现在应该快马通知府谷军堡长官,找到一个叫王嘉胤的人会率先起义。

    等他到了延绥,第一代闯王高迎祥、不沾泥杨六、左卦子王子顺等人一呼百应,整个陕北大地义帜翻滚。不过却都是在山里打游击。

    榆林卫是自古以来的边塞堡垒,李自成也是攻陷长安之后才打下了榆林卫,卫中将士尽数战死,面对彪悍的边军,农民起义军只能是游击流窜。

    此时,明朝东北后金步步逼近,京畿为难,却是伸不出手来管榆林卫的起义军,只能先暂且搁置。

    等大明朝廷于崇祯三年火速派来洪承畴,正好赶上榆林大旱,历史是这么记载的,崇祯三年四月,常乐堡蛤蟆成对,北行出塞外,广数丈,长不可竟。

    这一年榆林赤地千里,斗米六七钱,崇祯四年,民大饥,草根树皮皆吃尽,饥人相食,官府不赈济。

    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大雪不断,深数尺,人畜死伤过半,城中僻径以行,樵采遂绝,撤屋材以炊。

    盗匪麻起,人转掠求食。

    从天启元年开始,榆林卫出现大旱、大饥、人相食的情况直至崇祯十年,最终在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之后,回头北上攻陷榆林城。明将尤世威、李昌龄、王世钦或战死或被俘处死。

    有趣的是,榆林城的被李自成攻破是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起义军总攻北京,一夜之间,大明就亡了。

    从此,大明九边重镇榆林卫悲惨的历史伴随着大明的消失滚落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