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怎么可能是配角
字体: 16 + -

第七十三章 鹿死谁手(上)

    “陛下既将一切都想得妥当了。”

    顾椟偏过头去,只见舱外天色暝茫,赤炷般的余晖一条条播撒在禁苑三海明镜清鉴一般的湖面上,仿佛浸透了层层的血泪,微微地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何必还来问我呢?”

    顾柷也跟着转过头去,盯着顾椟的后脑勺一时没有接话。

    重投了一次胎,废太子的后脑勺和小皇帝的一样饱满,不像现代许多农村出身的寒门子弟那样扁平还有童年生疖生疮落下的疤痕。

    “因为皇兄曾经写过一首诗。”

    顾柷对着那颗养尊处优的后脑勺开口道,

    “‘元师沽犊肉,鹿死锦窠篅’。”

    他顿了一顿,显然对那颗立于同一起跑线的后脑勺十分为难,

    “此诗中的‘鹿’一字,不知是‘鹿死我手’之‘鹿’,还是‘陆氏身死’之‘陆’。”

    顾椟笑了起来,那颗后脑勺也随着那笑小幅度地颤动着,

    “原来陛下是怕陆梁鸿死了,无人再能为陛下分辨真假衣带诏了。”

    顾柷摇了摇头,道,

    “我是觉得皇兄不该再杀人了。”

    顾椟还是用后脑勺对着他,那颗饱满的后脑勺好像在替他的主人表达对虚伪的不忿,

    “陛下是怕我还留有后手罢?”

    “我不得不怕。”

    顾柷一面说,一面握了握袖口上修饰的花纹,那恰是一整片如铁锁连环般的弄巧宝云,沄沄殷殷,纤盈洁薄,

    “阎冯氏虽是深闺妇人,但能嫁与朝廷命官,又谈吐利落,定然家世不俗。”

    “皇兄只要以冯氏一家性命以胁,再许诺事后授以冯氏子弟高官厚禄,自然能将她用得如臂使指。”

    “只是……”

    顾柷深深地蹙起了眉,

    “那花农吴三,却是这盛国帝京中最最普通的一户京郊百姓之一,皇兄却以其小儿齿牙之患,硬是逼得他们一家家破人亡……”

    “陛下是不是觉得,像我这等寒门子弟,此生能靠考学跳出农门,能和城里人一样吃上商品粮,已经是祖坟冒青烟般地幸运。”

    一阵凉风透过舱窗的莲花雕纹吹在顾椟面上,几缕乌黑柔亮的青丝随风抚过他如玉一般精致秀美的面孔,

    “要再往上去奢求‘马斯洛需求说’的最高层次,除了吃饱喝足之外还要求其他权利,就是不识好歹、索求无度、心性阴毒了罢?”

    顾柷看着他那颗被乌发掩映的后脑勺,心下万般犹豫是否要告诉顾椟九十年代后是甚么模样。

    “陛下千禧年出生,可曾知道八十年代农村交公粮是甚么情景?”

    顾椟翻了翻手腕,带起一阵镣铐响动,他那后脑勺里满当当地储存着几十年的记忆,却没有垂垂老矣的暮年颓唐,全是少年时明艳鲜亮的踌躇满志,

    “那时农村的粮食都要上交国库,在封建社会这叫上交皇粮,八十年代后改名叫公粮和购粮,就是每户农民按所要求的比例上交给国家征粮库。”

    “到现在我还记得,公粮通常是每亩五十斤,必须无杂质、干燥、饱满,一半是抵农业税的的,一半是无偿上交国家的。”

    “还有种购粮,购粮每亩一百四十多斤,一百斤能折十七块,随着物价涨落有所浮动,但均低于市场价,大概折半罢。”

    “当村里的队长通知要交公粮时,每家每户都要用蛇皮袋或者麻袋,装上自认为最好、最饱满、晒得最干燥的稻谷去粮站交粮。”

    “镇上的粮站离我家八公里,每回要驮大大小小的十几二十袋稻谷,因此那时天刚亮,大家就要用架子车——后来有人会用三轮车、拖拉机,拉着这些沉重的粮袋从家里出发去镇上。”

    “我妈不会拉架子车,那时家里也没有任何车,我妈又不认字,因此每回交公粮,都得说好话央求同村庄人的车搭了去镇上。”

    顾柷听到这里,下意识地就去看顾椟,只见他端庄危坐,眼神一如冰壶秋月那般清粹。

    顾柷心道,他倒还算是有情有义。

    把现代的那个农村妇女“我妈”,和废太子的生母孝惠章皇后十分泾渭分明地区分了开来。

    顾椟好像完全没注意到顾柷的心理活动,只是自顾自地继续说道,

    “那时,农民们积极交粮,但排队排多长、粮食送不送得出去,还得看粮站的脸色,质检员说你的粮食好就好、差就差。”

    “所谓好,就是粒粒饱满,成色好,晒得干燥,无其他杂质。”

    “听我妈说,每回交粮时,粮站大院里都挤满了各村子汇集来的板车,拖拉机,稻谷,人流……个个都汗如雨下。”

    “那年我高考完,头一回跟着我妈去镇上交公粮,陛下别笑我家‘穷人娇养儿’,那时农村能上高中的人可不多,我妈不许我跟着她干这种粗活,是因为要紧着我读书。”

    “那年的天气特别的热,烈日当空,站在粮站院里果然汗流浃背,人人都想早点办完回家。”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粮站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吃商品粮的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享受着大家的端茶端水递烟,以及羡慕敬仰的目光,庄稼人同他们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我妈更不例外。”

    “我妈老实本分,明明起大早排队是在前面的,却总是会被后面来的一个个插队,她却无可奈何,眼看同村庄来的都陆陆续续的交掉拿着空袋回家了。”

    “直到快天黑了,才轮到我们,我妈同我艰难地将粮食一袋一袋往前面挪,偶尔也是好心人上帮我们扛袋。”

    “我还记得那个粮站质检员,那时验粮食是这么验的,用一根空心铁棍,往装粮食袋里无情干脆的一戳。”

    顾椟说到这里,举起戴着镣铐的手,朝顾柷认真地比划了个动作,

    “深度不同的稻谷通过孔洞被提取出来,然后听他熟练的往嘴里磕得吱吱响,再把剩下的往稻床上一扔,漠然地说了句,‘这稻不行,再翻晒个日头’。”

    “我和母亲只得把稻一袋袋往一边抬,又是满头大汗,那时我心里恨透了那个质检员,准备第二天再摊开来晒,晚上我们就在粮站的临时小矮屋里休息。”

    “其实许多一次性顺利交掉的,并不见得他们粮食好,有的是给粮站认识的人塞了包烟,有的是会说话巴结,会变通来事。”

    “而有几家没能一次交掉的,都肯定是各个村子里的老好人,质检员总要做点样子给他们上面领导看。”

    “我妈当时说,她特意挑的是家里最好最饱满的稻谷来的,而且比庄子里谁家晒的都干,那又能怎样呢?他们早都交掉了,估计这会都到家了。”

    “塞烟?家里连买盐钱都要攒上好久……”

    顾柷听到这里,不由心道,

    这不就是八九十年代典型的三农问题吗?

    “幸好第二天是个大晴天,我妈又把一袋袋稻谷拖到粮站院子里摊开晒着,直到下午五点多,我们再搬去昨检验员那方向,这次还幸运总算顺利的交掉了。”

    顾椟咧了咧嘴,抿出一个苦笑,

    “遗憾的是被人偷了一袋子稻。”

    “那天晚上回家时,我妈对我说,‘带着你来,就是因为你能识字,哪想你东张西望的不定性,肯定是我抱稻时,后边或边上人顺手偷走了一包,那一袋可有七十多斤啊,七十多斤能换多少包盐’。”

    “从那天起我就想,对于农民这个群体而言,这个社会究竟是否做到了佛教中的‘人人生而平等’一说?”

    顾椟的语气依然清沉而平静,顾柷在一旁兼听,却只觉一股凛冽肃杀之气油然而生,

    “要说‘平等’,再没有甚么制度比这封建主义下的户籍制度更加不公了。”

    “可为何几千年来农民作为受压迫的一方,却始终没有寻到除了揭竿而起之外,为自己争取合法权利的正规途径?”

    “那年我从大山深处走向北京城中,十里八方的景、五湖四海的人我都看了个遍,陛下,我知道封建主义的问题有多糟糕。”

    “它名为‘民贵君轻’,重视劳动阶级的利益,实则愚弄、压迫劳动者;它名为‘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实则以经济利益掩盖政治权益。”

    “我知道陛下会说,和平统一与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或者说,农民都和我妈一样,因为文化知识水平太低,所以根本不配享有这些权利。”

    顾柷的嘴唇颤了一颤,暗道,

    我其实想说,二十一世纪就取消农业税了。

    “但我觉得这些言论都荒谬得很。”

    顾椟笑了一笑,落日的余晖将他的脸映红了半边,他好像回到了他前世最风光的时刻,从驶出大山的绿皮火车上跳下来,热气腾腾地冲向他梦寐以求的北京城,

    “要说统一,历朝无过蒙元;要说稳定,历代无过满清,倘或统一、稳定就能让国家发展得蒸蒸日上,那我们的先烈岂不是牺牲得很是多余?”

    “我们何必还要革命、还要建立新政权,直接请孛儿只斤氏和爱新觉罗氏来治国理政,岂不更是方便?”

    顾柷在这一刻终于明白,

    为何顾椟是废太子,或者说,为何顾椟只能是废太子。

    ——原本以为你是基洛夫,万万没想到你是个戈尔巴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