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怎么可能是配角
字体: 16 + -

第八章 童谣歌祸

    安懋披了氅衣,面上疲态又现。

    他这些日子咳喘不休,心力不济,只交谈了这么一段时间,便有些头疼。

    谢珽见状便道,“你身体欠安,就莫要出来走动,有什么事情遣人来知会我一声,我自会前来。”

    安懋笑了笑,道,“‘流水声中视公事’,那是‘宓公鸣琴’的境界。”

    “我若不多出来走动,旁人还以为我有多大体面呢。”

    “连大理寺都能‘任之而逸’,将来岂非更是要‘所治者大’了?”

    谢珽微笑道,“‘惜哉不齐’,到底是圣人之言。”

    安懋侧转过身,面朝门外。

    “从前竟不知湛渊兄这般喜儒教。”

    “我喜儒,便似你喜佛。”

    安懋低了下头,他站的位置偏了些,这一收颚,看上去就有点儿像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似的。

    “唐人有诗云,‘秦火不爇舌’,”安懋轻声道,“湛渊兄‘有文有义’,我自铭记在心。”

    谢珽听了这话,反有些哭笑不得。

    “你我之间,还多余用甚么佛典?”

    安懋又道了一声谢,正要推门而出,却听谢珽笑叹道:“禹功,你也不同我多寒暄几句,本来还打算同你去庭前赏花,喝杯热茶再走。”

    安懋回过头来,凝视他片刻,终于展眉,“什么花?”

    谢珽本也是信口打趣,绝没料到安懋还会有兴致接他的话茬,四下里一瞥,只剩下手里这么一支乌沉沉的荆条。

    竟然还当真零零星星冒了点米粒子似的白花。

    “赶得巧,”他笑吟吟道,“自然是赏棘花。”

    安懋接过这支棘条,垂首打量。

    谢珽一望过去,只见他因病清减不少,颈上潮红,显然余热未退,鬓上微微汗湿,如浓云一般。

    他本也是森寒如铁的棘枝,针芒外露,冷冽非常,如今迫近细看,双腮雪白,乌发垂落,面容昳丽异常,竟也像是在无人觉察时开出棘花来。

    谢珽心中微微一痒,似乎冒了丛邪火出来。

    他眼神里带了点钩子,纠缠在对方鬓角眉梢,唇角含笑,偏只安懋浑然不觉。

    ——当真是,多情总被无情恼。

    安懋蒙友人赠了一枝棘花,便信手斜插在了鞘中。

    他素来沉冷,眉目之间积威犹甚,鲜有人敢同他对视,如今身披氅衣,乌发散落,银鞘荆花,温文之气顿增,依稀还是当年文采蕴藉的状元郎。

    从大理寺出来,一路上颇多书堂,不少落第举子盘缠耗尽,便在书塾里谋个教书先生的营生,留待今年春闱。

    其中有个同他相熟的举子,姓黄,名朝英,字春歇,为人恃才傲物,秉性急躁,屡遭诎黜,这阵子便盘桓在惠贞书院里,为童子开蒙。

    安懋路过的时候,便隔墙听闻童子诵书声,初时从容不迫,琅琅可爱,后渐捉襟见肘,讷讷不成言。

    他瞑目一听,将将背到《告子》篇。

    “入则无法家……法家……佛士,出则,则……”

    黄朝英疾声道,“佛士?什么佛士,我是这么教你的么?”

    童子战战兢兢,“先生……先生是这么教的!”

    黄朝英大怒,“小儿无知!我何曾这么教你,你衔了条瞌睡虫来上我的课,十字里错漏了七八,还敢污我名声?手伸出来!”

    那小儿当即“呀呀”叫着,讨饶起来。

    但闻戒尺声噼里作响,小儿大哭不绝。

    安懋在门外听了片刻,正待举步离开,却听得院门洞开,那童子飞奔出来,拿两只赤红手掌揩拭眼泪,连鞋都跑脱了一只。

    显然是夫子猛于虎也。

    黄朝英紧随其后,趿拉着布履,一手提戒尺,一手拎着只虎头鞋,恶声恶气道,“你跑什么?”

    “夫子打我!”

    “你不好好读书,难道打不得?”黄朝英怒道,“五儿五儿,你是个作状元的料子,莫跟夫子一般惫懒。”

    安懋看得微微颔首。

    他素来是个严师,又得了先帝手谕,训诫皇子,莫敢不从。

    顾柷性情乖巧,虽废弱懒惰,但鲜有挨戒尺的时候。

    顾柷有一胞兄,乳名顾椟,乃是先帝颇为看重的皇长子,聪明颖悟,奈何心思刻毒,无人君之相,自幼被他严加管束。

    当年的顾椟挨了罚后,也不吭声,只是默默仰头看他,眼珠漆黑,颇类鹰隼。

    他这个学生,心性如顽铁,他越是施以斧凿,便越显得棱角可憎。

    但不知为什么,安懋看着这一幕,竟然想起了那双阴郁而锐利的眼睛。

    那小儿坐在门槛上,蹬着腿,抽噎不止。

    黄朝英面硬心软,他倚着门看了一会儿,觉得着实不成体统,便朝童子招了招手,道,“五儿过来。”

    他解开外衫,腰带间赫然掖着几只泥人,施以朱彩,双腮红润,头扎小髻,煞是可爱,那小儿一看之下,立时止住啼哭。

    “夫子给我的?”

    “嘘,”黄朝英浅笑道,“你悄悄拿着。”

    那小儿抱着泥人,破涕为笑。

    黄朝英顺势踏出门槛,朝安懋俯一拱手。

    安懋凝视泥人,出神片刻。

    当今天子心性稚弱,素日最爱这些孩子气的玩意儿。

    “这泥人模样精巧,黄兄哪里得来的?”

    “近来天桥下颇多货郎,随处叫卖些新鲜货色。”

    黄朝英笑道,“不过是小孩儿玩意,不值几文钱,图个乐子罢了。”

    那小孩儿自顾自玩了一会儿,把泥人贴到耳边摇了摇,只听叮叮作响,立时喜上眉梢,竟是砰地把泥人掷在了地上,泥块崩裂,声如堕瓦。

    “果然是‘鬼母子’!”

    小孩儿喜道。

    他蹲在地上,拿手指去拨那残片,只见一个拇指大小的桐木小人,裹在半幅白绢里。

    黄朝英被他唬了一跳,赶紧捉住他手指。

    “什么东西,仔细你的手!”

    “是‘鬼母子’!”

    小孩儿犹自捏着小人不肯放,“夫子有所不知,这‘鬼母子’能换一斗糖豆吃!”

    安懋霍然抬眼。

    只见那白绢上血字淋漓,桐木小人遍涂血漆,七窍各插一枚银针,赫然是本朝最为禁忌的厌胜之术。

    安懋冷声问道,“是谁教你的‘鬼母子’能换糖豆?”

    “货郎。”

    小孩儿笑道,“货郎的担子里都是糖豆,红的绿的,还有炒米糖!”

    “他还教你什么?”

    “他……他教我们学唱儿歌!”

    童子展开血书,摊到安懋眼前。

    正在这时,私塾外奔过一群小儿,扯着鹞子线,嬉笑竞逐,吵吵嚷嚷,口诵童谣,和童子磕磕绊绊的诵读声和成一股。

    “双麒南銮出,

    一麟朝溯还。

    鹓鸑凌驾翅,

    蛇阵骇翮抟。

    豹略虚君子,

    龙骧历位材。

    元师沽犊肉,

    鹿死锦窠篅!”

    安懋终于变了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