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汉末当土匪
字体: 16 + -

第二十章 生死莫测贩马道(四)

    第二十章生死莫测贩马道(四)

    次日出发。

    两百匹骏马,鬃毛油亮,精神昂扬,当真是好马。

    于夫罗送行时,对众人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拉着杨勇说道。

    “兄弟,艺高胆大,我必定准守诺言。”

    一副惺惺相惜。

    对于巴达就没有了初见时的热情。

    虽然同为胡人,但是对于于夫罗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利益。

    杨俊自然知道那是昨晚的夜谈起了作用。

    在夜谈中,杨勇和于夫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协议。

    只要杨勇有办法把万花寨的马贼,拖住一天一夜,那么于夫罗,就回率领匈奴骑兵赶到。

    这场交易,对于于夫罗是非常划算的。

    出兵打仗,这对匈奴人来说,是家常便法。

    唯一可虑的,就是在大汉帝国的版图上动手,会不会惹得大汉帝国不高兴。

    不过,这并州刺史宋兴,乃是宦官张让提拔的,为人最爱钱财。

    只要礼送到位,这出兵剿贼,那可就正义合法了。

    羌渠单于由于内附,相当于对大汉低身做小,本来威望就不高,再加上年老体弱,于夫罗可是真的得不得的。

    众人出发,杨俊又建议父亲和巴达分兵。

    这蛇头岭的匪兵七十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三心二意的实在太多。

    那些光棍一根的,打起仗来,才不说说什么,杀一个够本。

    那是绝对是跑路比谁都快的主。

    而那些在山寨里有老有小的,就比较好掌握。

    这些人有所牵挂,是相对比较好的兵员。

    那巴达听杨俊说,让他先带三十个弟兄,三十匹马先走。

    这样,就算万一有个什么事情,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还有那个“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框里”的理论。

    那是不停地点头,表示最高级别的认可。

    居然眼角含泪,握着杨俊的手说到。

    “贤侄深明大义,山寨必将铭记你的功劳!”

    说罢,居然也不跟杨勇打招呼,居然带着三十几个兄弟,居然撤了!

    这是觉得杨俊年轻人傻,深怕杨勇反悔的节奏啊!

    令人意外的是,那个麻阳居然留了下来。

    这样出乎了杨俊的意料。

    对于这个给予他深刻印象的冷脸大叔,杨俊每次看到,都觉的胯下冰凉。

    实在不愿意多见。

    跑过好奇的询问,为什么留下时。

    麻阳依然一副冷脸。

    “你小子看起来不像是个傻子,我就想赌一把!”

    这话虽然冰冷,却让杨俊心中一暖。

    接着却又听到冷脸大叔说到。

    “况且,我!什么时候都能跑!”

    握草,感情这哥们是对自己过度自信啊!

    古代战争,人多点好还是少点好。

    对于古人来说,那真是有很大争议的。

    古代兵家很早就说过,“兵贵精,不贵多”。可是战神韩信非要说“多多益善”。

    而且受限于古代人知识传承的系统性不足,还会出现许多反复。

    比如秦灭楚,二十万不行,非要五十万大军,这是名将王翦的说法。

    到了苻坚征东晋时,又因为带的人太多,导致前军受挫,则立刻大败。

    还有隋朝的杨广,征讨高丽,动不动就百万之众,结果打了几次账,就亡国了。

    所以,对于古人来说,真的很矛盾,为什么,有的时候人多好,有的人时候,人多又不好了?

    当然,出于感性认识,人多点,最起码能够壮胆啊!

    所以,杨勇、杨石对于杨俊这种要撵走一部人的想法,非常不理解。

    哪怕是出于让对方杀人的时候多费点力气的角度来考虑,也不应该把人撵走啊!

    这就是杨俊来自后世的领先之处了。

    后世已经提出了“组织度”这个概念了,50个老兵,组织度一百,战斗力就算是5000.

    如果再参进去50个新兵,组织度可能就变成30了,战斗力反而只有3000.

    如果在算上战场宽度和机动性等因素,战斗力下降就会更厉害。

    这就是为什么新兵营必须经过整编才能上战场。

    对于杨俊来说,现在就是这样的问题。

    这个巴达如果留下,那么这个队伍里就相当于他才是领导,不利于杨俊进行整顿。

    同时,三十几个老兵油子,其实也不好管理,不如他们统统先滚蛋。

    人多不一定力量就大。

    后来的黄巾军就特别明显,青州黄巾军入兖州,几十万大军啊!

    曹操就带了一万多人,就把这帮乌合之众,揍得服服帖帖的。

    伴随着,巴达的离开,剩下的七十多个人,就要迎来最大的整编。

    杨勇就撂下一句话。

    “我就是个斥候,不懂带兵。你是读书人,放开手脚干!”

    杨俊听了,简直激动的想哭。

    读书人,在这个念头,是万能的存在么?

    杨俊不想死,就只能干。、

    于是,随着马队的出发,杨俊也开始了对自己手上这些人手的整编。

    现在,杨俊拥有160匹的骏马,可是会骑马的人,只有不到十个人。

    父亲杨勇,自然没有问题。

    杨俊自己勉强算一个会骑马的,好歹这一路开小灶,练了不少。

    大哥杨石,不愿意练,没办法。

    其他的众人中,居然有一家兄弟,这兄弟三人,原来是马夫。

    分别是老大屈成、老二屈左、老三屈右。

    这三个人倒是老实人,之所以上山,也是因为马。

    按道理说,马夫在那个时代也算是技术工人,社会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问题是,屈家自己有马。

    这就麻烦了,因为马更值钱啊!

    于是,在当地豪强的强取之前,马夫就没有了马,只能上山当土匪了!

    山寨中还有他们的妻儿老小,所以倒是留了下来。

    另外还有三兄弟,郑大,郑林,郑森,情况也差不多。

    这六个人倒是让杨俊如获至宝啊!

    就是这名字也忒难听。左右,林森,古人起名特随意了!

    这倒是杨俊误解了。

    古人起名真不随意,像他师傅郑恩给他取个字,昭义。

    就是因为他的情况,希望他不服道义。

    很用心的。

    不过,古代穷人,就没这么多事了。

    什么大、二、狗之类的,随便用用,仿佛就是个代号。

    毕竟古代忌讳,在不懂情况下,非要取个好听的名字,可能不知不觉就得罪了哪个高官。

    永乐大帝时,有个读书人叫孙日恭的,非常有才华,科举考的非常好,本来是状元的,结果永乐皇帝拿过名册一看,丫的,第一名怎么叫“孙暴”?“暴”怎么能当状元呢?于是孙日恭的状元就没有了。

    日恭,竖着写,就是暴啊!

    永乐得位有瑕,最讨厌暴这个字了,怕人说暴君呗。

    所以啊,古代穷人,无权无势的,取名就简单粗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