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石油大亨
字体: 16 + -

第一〇六章 人口困境

    日本人投降后,摆在黄延义面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口不足问题。

    首先是与家人分隔4年的建康各化工厂的美国工程师、技术工人需要返美与家人团聚,这是拦不住,而且从情理上不能拦的。

    其次是正在民三公路项目上施工的2000多华人青年,他们当中已经有人提出要返回中国,他们被日本人“骗”来婆罗洲务工,已经3年多未与家人通消息。

    还有就是,民三公路项目上日军俘虏400多人,以及日籍石油工人600多人,这些人很快会进入盟军的遣返程序。

    之前从诗巫、泗里奎等沿海地区逃到建康来的华人,虽然他们在建康安家生活了3年多,但现在他们的祖宅地被解放了,许多人需要返家要回以前的财产,他们回去之后,还有多少人能返回建康,就不好说了。

    本就人口不足的建康,现在还要走一部分,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这个年代整个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人口都不富裕,后世1亿9千多万人口的菲律宾,现在的人口才1500万—2000万之间,后世2亿6千多万人口的印度尼西亚,现在的人口也才4千多万。

    砂劳越的人口就更少了,1939年的统计数字是56万多人,日本人统治了3年多,估计人口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甚至有可能减少。

    9月2日,古晋举行投降日军签字仪式的这天,黄延义在建康镇政府召开了一次小范围的会议。

    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解决建康日益突出的人口不足的问题。

    参加会议的有陈尤壬、邰云霄、郑惟炎、林文盈、黄二姑、王忠蔚等人。

    林文栋调到民都鲁后,邰云霄继任镇长已经有三个多月了,基本熟悉了建康镇的政务,各项政策也没有什么改变,萧规曹随嘛,总体令黄延义满意。

    王忠蔚是继任肖昌霖走后的“武装部长”,主管军队文化教育、阵亡士兵抚恤、退伍军人安置等事务。

    “关于近期各工厂以及建康镇居民人口的变化,请诸位都把数据报出来,我们先分析讨论,然后协商一个解决办法。”黄延义开会的风格向来是直入主题。

    黄二姑首先举手说道,“我先说说几家煤化工厂美国工人的动向吧,我们的龙首煤矿、合成氨厂、酚醛树脂厂、精细化工厂,共有87名美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如今向总公司工业科正式递交辞职报告的有61人,剩下的26名高级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因为家属大部分都在战前到达了建康,已经适应了建康的生活,他们没有递交辞职报告,但也表达了回美国短期休假的愿望,亨利金矿长,杰拉德、大卫、安德森三位厂长,还有兵工厂的劳伦斯先生,他们五位明确表

    示现在不会辞职,会在建康继续工作和生活,我们开出的12000美元的年薪,他们很满意,回到美国也不一定能找到如此高薪水的工作。”

    黄延义听着黄二姑的汇报,用笔在本子上记着,待黄二姑说完,才抬起头,说道,“这些美国工人和工程师,在建康工作了四年多,把煤矿和四家工厂(包括兵工厂)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为我们悉心培养了上千合格工人,他们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离开家乡四年多,迫切归家的心情应该给以理解,我们要让他们来的痛快,走的高兴,可以向他们承诺,只要他们想回来,建康永远为他们敞开大门,薪酬待遇比以前只高不低。”

    黄二姑点头道,“我明白了,我会安排周到的。”

    邰云霄举手,“我再说说建康居民的情况吧,如今决定留在建康安身发展的有陈光普议员一家、黄宗翼一家、边江银行的黄家二房,古晋来的王其煌一家,这四大家已经表示会在建康扎根生活,镇上其余的在42年以后逃难来建康的一些家族,我估计至少有一半会重回故里,我们目前实行的是迁徙自由的政策,也没法控制他们,现在战争结束了,以后人口自由流动将会成为常态。”

    黄延义合上笔记本,说道,“邰镇长说的不错,战争结束,人口自由流动将成为常态,那么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让人口往建康流动呢?我认为,我们要先做好建康的城市建设,道路交通、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生活便利程度,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大力提高建康居民的收入水平,人往高处走,我们建康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就会形成人口的虹吸效应,周边的人口会自动往建康汇聚。”

    “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一般来说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有高技术产业和社会发展来支撑,只是,我们等不了那么久,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凡是我们黄氏开办的企业,以及我们黄氏参股的企业,比如电线电缆厂,都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即便是工厂里扫地的清洁工人也要纳入最低工资制度内。之前,我们的煤矿、合成氨、酚醛树脂厂、精细化工等企业,因为有美国工程师在,实行的是同工不同酬的制度,美国技术工人的薪酬水平相当于我们华人的4倍左右,以后要尽量把这种差距缩小。前几年我去美国开设化工厂时,美国工人的平均年薪在1800美元左右,相当于月薪360块大洋,而那时候我们制药厂和柴油机厂工人的平均月薪为60元,这个差距在6倍左右。”

    “我考虑后觉得,将我们所有工厂工人的最低工资订在美国工人平均月薪的1/3,即120块大洋,是可行的,即

    便是扫地的工人也是如此。”

    林文盈板着脸举手道,“我反对,设定最低工资,而且设的这么高,会增加我们企业的管理成本,像草帽厂、服装厂这些用工数量大的工厂,很有可能陷入亏损而倒闭。”

    黄延义亮出一只手掌,说道,“5年,即使是工厂亏损,这个制度也要先实行5年,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吸引人口的广告效应。5年以后,再决定亏损的工厂是否继续开办下去。”

    陈尤壬说道,“这样会不会让其他在建康办工厂的人对我们有看法?像陈家办的油坊、豆腐坊,不可能给工人开出这么高的工资。”

    “别人家的企业我们不管,我们先把这项制度在我们自己的工厂里实行起来。”黄延义说道。

    黄二姑坐在林文盈旁边,她用胳膊肘轻轻拐了一下林文盈,林文盈这才说道,“好吧,最低工资先施行5年,5年后再说。”

    黄延义看到林文盈点头同意了,又说道,“如今海路已经通了,我们可以大量进口一些建材,比如水泥、钢筋等物资,把我们建康以前的三合土街道重新用水泥铺一遍,同时还要在镇上盖几栋高楼,这样才有点城市的样子,会后你们合计一下,看盖多高的楼房合适,即使现在用不上这么多楼房也没关系,可以作为一个地标建筑立在那儿,提升我们建康的城市形象。”

    “我们还要准备在建康办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在战前送出去的150名留学生,至少有一半没有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他们今年就能够回来,可以先让他们把大学的架子搭起来,以后我们再去欧美请讲师或教授。”

    邰云霄说道,“建一所大学,投资可不小啊,而且每年还要负担老师们的薪水,这是一项长期投资,短期内是不会有什么回报。”

    “这种智力投资必须有人去做,经济效益短期不一定会有,但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这个钱必须要有人去投入。”黄延义说道。

    “除此之外,老百姓的信仰也很重要,我打算拿钱,在建康附近的山上择地建一座寺庙和一座道观,再从中国请一些和尚和道士,入驻主持,建康基本以华人为主,我们引入佛教和道教,应该都能接受,还可以吸引周边的土著来信仰佛教或者道教,相同信仰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

    “这是个大善事,等庙修好了,我也去皈依,至少也可以在家做个居士。”林文盈说道。

    林文盈的话,只有黄延义和黄二姑能听得懂。

    从黄医生死后,林文盈就等于是在守寡,黄延义和她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在场的包括陈尤壬在内,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几年来,黄延义虽然有时候和林文盈出双入对,但并没有同过房。

    并非林文盈长得不漂亮,性格不温柔,是黄延义自己心里有一道坎过不去,他觉得冒用了死去的黄医生的名,再把人家的老婆也收了,怎么都觉得非正人君子所为。

    “好了,我再说说去各地招受移民的事情吧,现在去中国招收移民暂时还存在交通方面的困难,何以缓缓,不过在南洋地区招收移民基本没有什么难度,我们马上要在建康大搞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跑长途运输的汽车司机、还有机械工人等等,移民任务非常的重,我看这项任务就交给郑惟炎经理吧,郑经理,你要是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

    “基本没有问题,不过我希望短期内能为我配一架专机,方便去各地的交通。”郑惟炎说道。

    “这完全没问题,我会给黄延仁打招呼的,让他专门为你准备一架飞机,以后你想怎么飞都行,在这儿我还要先提醒你,最好是先去印尼的泗水招收移民,荷兰人很快就会和印尼人打起来,战火无情,华人在南洋的战争中总是受伤害最深的一方,我们多移民一点过来,各地相对就会少一些冤魂。”

    黄延义脑海中只是有一点印象,记得一个名词叫“泗水惨案”,发生在1945年11月。

    事实是,英国军队1945年10月进入印尼,要帮助荷兰人重新夺回印尼的统治权,刚开始只是荷兰士兵和支持印尼独立的警察之间发生冲突,很快便升级为由无数支持印尼独立的爪哇人,与荷兰和英国军队援助新成立的印尼军队之间的武装冲突。11月10日,英属印度第49步兵旅和印度尼西亚土著居民之间,在泗水(苏腊巴亚)爆发了一场全面的战斗。许多华人、华侨家庭就是在泗水爆发的这场战斗中,遭受了无妄之灾。

    印尼人和荷兰人之间几年的战争中,从1945年9月到1949年9月,华人共死伤3500人,失踪1631人,财产损失共计5。3亿荷兰盾。1946年3月印尼军队实行“焦土政策”抗击荷兰殖民军,在万隆撤退时,焚烧万隆南区,部分暴徒乘机焚烧华人的房屋、抢掠他们的财产、强迫他们迁离居所,甚至随意虐待和屠杀华人。1946年6月的文登(唐格朗,雅加达西部)惨案中,3天时间被杀的华人达653名,403人失踪。其后还发生了1946年8月山口洋惨案、1946年9月巴眼亚比惨案、1947年1月的巨港惨案。这些黄延义都不知道,他只记得一个有“泗水惨案”。

    “好的,我明白了,我会尽快去泗水。”郑惟炎说道。

    “这样吧,我们兵工厂还储存有不少仿制的勃朗宁手枪,你去泗水的时候带上一些,那些不愿移民过来的华人,尽可能的送

    给他们一些防身武器吧。”

    “这些移民过来了,要安排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印尼来的华人大部分都只会钟甘蔗、榨糖,他们又没有其它技术,我们在建康怎么安排他们呢?”陈尤壬问道。

    “我们在1940年种下去的第一批油棕,今年开始挂初果了,明年就会有第二批种植的油棕挂初果,逐渐的,我们建康的油棕产业就会发展起来,建康现在总共才有17000多亩油棕,面积还是太少,油棕种植面积要达到百万亩才会产生规模效应,才能形成一个大产业,我们离一百万亩还很远。所以,以后凡是在建康没有手艺或者技术的移民,可以雇佣他们去种植油棕,这个产业的人口容量还是比较大的。”黄延义说道。

    在黄延义的印象当中,后世马拉西亚富豪榜上排名前十的富豪,至少有三人在发家初期,与油棕种植或油棕加工业有关。排名第一的郭鹤年家族(128亿美元),排名第五的李深静家族(54亿美元,人称“棕榈油之王”),排名第九的刘子君家族(34亿美元),上了富豪榜都一直从事着油棕业。

    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油棕业方兴未艾,正是大干快上的时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