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石油大亨
字体: 16 + -

第一〇三章 军管会

    婆罗洲沿海地区农业物候与高原地区不同,建康地区播种的都是花生、玉米、毛豆之类的旱地作物,自然要错开雨季。沿海地区种植的是喜水的水稻,农民一般会选择在雨季播种,每年的4月左右开镰收割,然后在5月再播种一季,播种完这一季之后,伊班人的习俗,会在6月时庆祝丰收节。

    民都鲁军管会在原日本人的军粮库成立了粮食收购站,收购站位于民都鲁渔码头市场附近,水运交通非常方便。

    黄延义今天带着邝文海、王黑五、林平山、黄育志等人视察民都鲁的粮食收储情况。

    在粮食收购站门口,黄延义看到只有6—7个伊班族农民在向收购站售卖粮食,他们送来的稻谷也不多,大都是用竹筐挑来的,只有一个老农用的是小推车。

    黄延义上学时学过《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对里面的“糙米五块,谷三块”印象很深,知道粮食价格对农民生活的影响非常之大。

    临时担任粮站站长的是林平山二营1连的连长沙哈迪,沙哈迪是美拉牙附近的姆禄族人,他在诗巫念过中学,也会说伊班语。

    沙哈迪看到黄延义等人来到粮站,连忙走上前,向黄延义、林平山等人敬礼。

    “这是1连长沙哈迪上尉,打仗时很勇敢,而且愿意动脑筋,卡牙利河阻击战中,1连的伤亡相比其它连队要小许多。”林平山向黄延义介绍。

    “沙哈迪上尉,现在稻谷的收购价是多少?”黄延义和沙哈迪打完招呼后问道。

    “按照以往日本人的收购价,稻谷7块钱一担,不过日本人收购时使用的是香蕉币,我们用的是银元。”沙哈迪答道。

    “来售粮的人怎么这么少呢?”

    “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忙,农民们现在正插夏秧,二是军管会组织修路建桥,农户的主要劳动力都去打工挣钱了,三是还没有到交田税的时候,老百姓不着急卖粮。”

    黄延义点点头,“你总结的不错。”

    黄延义走到唯一推着车来售粮的伊班族老农面前,问道,“你家的稻田,今年产量怎么样?”

    沙哈迪翻译之后,老农有些自豪地回答,“我家稻田这一季的亩产有4担半,比别人家多出了半担有余。”

    4担半,才450斤,黄延义觉得这个产量实在是有些低,后世中国的杂交水稻亩产已经突破2000斤了。

    不过这个时候,农民们种田的技术都比较原始,没有杂交稻种,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一季能收4担半,的确是值得这位老农骄傲。

    黄延义对邝文海等人说道,“农业种植技术、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方面,现在普遍比较落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管理层重视,我们最好是找一些这方面的

    人才,成立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把沿海地带的农业生产搞上去,一个是为农民增产增收,第二个是满足我们的粮食需要。砂劳越的粮食供应从古至今一直都比较紧张,一方面跟砂劳越的土壤肥力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老百姓种粮的技术水平有关。”

    “等爪哇岛光复了,我们可以从巴达维亚(雅加达)请这方面的人才,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大学开设有农科系,他们那里有专门研究水稻种植的人才。”邝文海说道。

    “吉隆坡和新山也有农学院,就是不知道水平怎么样。”林平山说道。

    “那就从这几个地方都招揽一些人过来,采众家之所长嘛。”

    黄延义走到仓储区,看到高大的仓库里立着一排排竹席围成的粮垛子。

    “粮库的防潮问题怎么解决的?”黄延义拍着粮垛子问道。

    沙哈迪指着仓库角落里的几个大麻袋包,说道,“就是靠这些生石灰袋子,这是婆罗洲沿海地区千年传下来的老办法。”

    “嗯,粮食的收储工作要做仔细,一定要把粮库管理好,以后人口多了,对粮食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这关系到我们和老百姓的肚子,不是小事。”

    “是,我们一定把粮仓管好。”

    离开粮站后,黄延义又到几处建筑工地上去看了看。

    从5月中旬开始,由军管会主导的几个基建项目陆续开工,民都鲁镇下水沟的整理,被盟军飞机炸得坑坑洼洼的城市道路的整修,还有从民都鲁到吉都隆港8公里长的公路,都需要大量的使用人力。

    与上述的几个工程相比,黄延义正在规划开工的,是一个更大的项目,即从民都鲁到三马拉如50公里左右的县级公路,这个项目除了路面工程,还要在4条河流上修筑4座石拱桥,工期至少要半年以上。

    民都鲁到三马拉如之间的公路,本不应该由黄延义来主持修建,按道理这类大项目属于第四区政府管理,应该由首府位于美里的第四区政府来立项和投资,只是现在第四区的政府机构经过日本人肆虐后,处于混乱状态,美里由澳军第九师在实施军管,暂时没有人操心民政方面的事情。

    黄延义和澳军第九师的乔治?伍登将军联系,以修建公路的名义,把第九师在美里油田和诗里亚油田解救的2000多华人劳工,以及600多名日籍石油工人要了过来。

    乔治?伍登也乐得把这些人交给黄延义,因为这些人在第九师手里,不但没有任何用处,第九师还要管这些人的食宿,现在甩给黄延义,第九师的开支也少就了许多。

    第九师主动用运兵船将这2600多中日“劳工”送到了民都鲁。

    第九师送来2600多劳力,加上自卫旅在三

    马拉如解救的800多暂时没法返家的劳工,以及卡牙利战役中的400多日军俘虏,一共3800多人投入到了民三公路(从民都鲁——三马拉如)的修建中。在三马拉如俘虏的几名日籍路桥工程师,以及日本人留下来的筑路机械,这次都能派上用场。

    随建康自卫旅出军的500多后勤人员,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一共270多辆四轮拖拉机,每天跑在1号公路上,他们从建康拉来石灰、水泥、煤渣,送到了民三公路的各个预设路段。

    除了交通,黄延义还布置了通讯方面的建设。

    建康无线器材厂的工人们接到了一个大任务,他们要架设从建康经三马拉如到民都鲁的有线电话。

    其实,砂劳越政府在20年代时,已经花大力气把古晋、泗里奎、民都鲁、美里、林梦等沿海大城镇连通了有线电话,只是这套沿海的通讯系统使用效率不高,设备也有些落后,一到雨季,通话效果非常不好,而且电话费也比较昂贵,人们还是喜欢省钱的无线电报。

    百公里级的近距离通讯方式,电话代替电报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一点黄延义还是明白的。

    民都鲁的医疗资源也非常匮乏,4100多人的小镇,只有一家政府医院和一家华人诊所,政府医院在日本人到来时,里面的白人医生全都跑了,造成了有医院没医生的局面。后来的几个日籍医生,大家又不太放心。

    为解决民都鲁地区居民和筑路工人们看病问题,建康医院分出20多名医生和30多名护士,在民都鲁和三马拉如分别建立了一家医院。

    这两家医院对那些筑路工人免费,因为这些筑路工人也都是免费劳力,但对民都鲁和三马拉如的居民,目前还没有实行免费。

    5月,在民都鲁和三马拉如掀起的建设热潮之中过去了。

    在这个月,欧洲也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

    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二战在欧洲结束。

    德国发生的事情,最惹黄延义关注的,是德国火箭科学家韦纳?冯?布劳恩率领120名成员的团队,于5月3日向美国军队投降。这个团队里可谓是人才济济,他们研究出了v—1和v—2火箭。黄延义知道,后来这个团队里大约有90多人包括冯?布劳恩被“邀请”到了美国,成了美国太空计划的主要研究人员。

    时间进入6月。

    6月5日,美、苏、英、法四国发表关于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决定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占领军总司令组成对德管制委员会,作为管理德国的最高权力机构。美、英、法三国的3个占领区位于德国西部,总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苏联占领区位于德国东部,面积约

    10。8万平方公里。这就是日后的西德和东德。

    6月22日,历时3个多月的冲绳战役结束,美军消灭了冲绳岛上所有日军部队。此役,美军伤亡约7。5万人,损失飞机763架,舰艇404艘,坦克372辆;日军伤亡达11万人,被俘9000人,损失飞机7830架,舰艇20艘。此外,岛上的平民死亡超过10万人。

    6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闭幕,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会议从4月25日开幕到6月25日闭幕,整整持续了两个月,包括中国在内的50个国家288名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

    民都鲁。

    按照黄延义的指示,建康造船厂和柴油机厂从6月上旬开始往民都鲁搬迁,历时10多天,这两家工厂的设备用拖拉机走1号公路运到了三马拉如,再从三马拉如通过日本人修建的一座尚未完工的海运码头,用轮船运到了民都鲁。民都鲁镇格盟纳河右岸一座新建的码头,就是造船厂的新址,位置靠近民都鲁机场,距离格盟纳河的出海口只有500多米。造船厂搬到民都鲁后,名字自然就变成了“民都鲁造船厂”,厂长是黄延信。

    民都鲁机场是一座建在镇内的机场,周围都是居民,跑道也只有600米长,短期内使用尚可,长远肯定不行,黄延义正在让费尔南德斯寻找机场的新址。

    6月27日,军管会大院。

    今天要开一个关于民都鲁人事任命的会议,为了今天这个会,建康和民都鲁方面都准备了10来天。

    民政方面有林文栋、邝文海、黄延信、陈惠生、杨继章等人出席,军队方面的有肖昌霖、谢无忌、王黑五、林平山等人。

    林文栋在一个星期前已经辞去了建康镇镇长的职务,由建康兵工厂厂长邰云霄补缺。

    肖昌霖原任建康自卫旅和民兵训练部部长,现在调到民都鲁来,由副部长王忠蔚补缺。

    看到众人坐定后,黄延义首先说道,“从4月中旬我们接管民都鲁以来,至今已有2个多月,各项建设工程都已开工,取得的成绩很大,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虽然现在是军官状态,但我们也要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我把有主政一方经验的林文栋镇长调过来了。”

    “我宣布,从今天起,由林文栋担任军管会主任,肖昌霖、杨继章两人担任副职,现在先请林文栋主任发表一下就职演说。”

    林文栋站起来,朝众人微微鞠了一躬,说道,“首先我要感谢老板对我的信任,把管理民都鲁和三马拉如的重任交给了我。其次,我要说的是,民都鲁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在此我不得不佩服老板高瞻远瞩,在4月份

    时,主动出兵,占领了民都鲁和三马拉如,民都鲁和三马拉如是建康出海的门户,建康要想取得大发展,必须要和民都鲁、三马拉如构建成一个整体。发展、建设好民都鲁,就是在为建康的发展铺路,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希望诸位能和我一起,精诚合作,力争在民都鲁和三马拉如开创出一番新局面。谢谢。”

    林文栋简短的就职演说,赢得了一片掌声。

    黄延义又把目光瞄向肖昌霖,“肖副主任,你也说几句吧。”

    肖昌霖站起来说道,“我也要感谢老板的信任,对我委以重任。之前我一直从事军队训练以及军人文化教育、退伍安置方面的工作,用老板的话说,我就是一个武装部长,美拉牙战役和卡牙利战役我都没能亲自上战场,有些遗憾,但我在这两次战役结束后抚恤阵亡烈士和安置残疾战士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要把建康乃至第六区建设好,让这些烈士家属以及残疾士兵过上更好的生活,方能对得起那些倒下的年轻生命。如今,我们又多了两块地盘,民都鲁和三马拉如,这也是士兵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建设好。我会密切配合好陈主任的工作,请诸位放心。谢谢。”

    肖昌霖的讲话同样赢得了满屋的掌声。

    黄延义看向杨继章,说道,“好,杨继章是负责军管会财政方面工作的,就没有必要发表就职演说了,不过我得提醒你,你岁数不小,也该成家了。”

    “老板,东瀛未灭,何以家为。”

    杨继章的话让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