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石油大亨
字体: 16 + -

第九十一章 雷达测试

    4月1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从拉包尔起飞前往所罗门群岛布干维尔岛附近的巴拉拉伊野战机场,准备到南太平洋战争前线视察并鼓舞士气,山本乘坐的是一架一式陆上攻击机,他的参谋长乘坐另一架,由6架零式战斗机护航。

    山本的行程计划电报,在4月14日就被代号为“魔术”的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截获并破译了,其内容包含山本行程详细信息,诸如到达时间、离埠时间和相关地点,以及山本即将搭乘的飞机型号和护航阵容。

    美军方面对此高度重视,决定派出由约翰?迈克尔少校率领的第339战斗机中队,一共18架p-38战斗机参与此次截击刺杀行动。18日早晨,18架加挂副油箱的p—38战斗机从瓜岛亨德森机场起飞,经过430英里无线电静默的超低空飞行,其中有16架飞机到达目标空域。

    东京时间9点43分,美军派出的第339战斗机中队和山本的飞机编队遭遇,山本编队6架护航的零式战斗机立刻开始与美机缠斗。

    2架一式陆攻成了美军飞机的火力集中点,枪弹如密集的暴雨点,向2架一式陆攻射去,很快,其中一架一式陆攻着火,并坠入了丛林,事后证明这架坠入丛林、舷号是t1—323的一式陆攻正是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而另一架一式陆攻坠入了大海,上面的飞行员和山本的参谋长竟奇迹般的生还。

    设计并执行了偷袭珍珠港行动的山本五十六大将遇刺身亡,引起了日本海军高层的巨大震动,海军暂时没有对外公布山本的死讯,山本五十六此时是许多日本人的偶像,公布其死讯,必然会引起日本社会的震惊,也会对海军的信心造成巨大的打击。

    5月31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一份纲领,名为《大东亚政略指导大纲》。

    《大纲》中对马来亚等地明确规定,要“把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苏拉维西作为帝国的领土,作为重要资源基地”竭力开发,努力收买民心等。

    该大纲在日本御前会议讨论通过后,一系列所谓“大东亚政策”都按此大纲精神制定出笼。

    6月,古晋守备军司令部任命千田倪次郎为志布州行政长官。

    志布州即原砂劳越第三区,包含后来新成立的第六区,下辖志布县和民都鲁县,日本人按照《大东亚政略指导大纲》把砂劳越和北婆罗洲当作其海外领土在治理。

    建康这个化外之地成了千田倪次郎的眼中刺,可是他又对建康无可奈何,只能盼着“1号公路计划”尽早完成。

    6月20日,建康。

    位于建康西北方向的牛头山,最早设立了预警瞭望哨,这里东南方向距离建康20多

    公里,西北方向距离日本人“1号公路计划”的起点三马拉如只有90公里。

    牛头山瞭望哨位于牛头山脉的最高峰771号山峰,771代表其海拔高度为771米,其山顶是一片400多平米的相对平整的地形。

    如今的牛头山瞭望哨已不是当初一个布置简单的哨所了,这里经过山下驻扎的第四营官兵们几个月的扩建,用石头垒出了几排平房,修建了蓄水池,还从山下把电线牵到了山顶,给这里供上了电。

    一个月前,建康无线器材厂的李继松带领20多名工人和技师进驻牛头山哨所,在这里架设了一面天线,还搬来许多仪器设备进入了哨所。

    经过一个月的安装和调试,设备都已准备完毕,今天是检验他们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关键时刻。自从去年8月份黄延义给无线器材厂布置了研究雷达的任务后,李继松等人夜以继日地不停研究和试验,解开了数十个难题,这些年青人在雷达的研究中不停地学习和进步,如今都成了无线电领域的行家里手。

    为配合这次测试,建康机场重新开放,上午10时许,从机场跑道上起飞了2架洛克希德—12飞机,他们将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和速度向东飞行,他们起飞后将离牛头山方向越来越远。

    牛头山哨所外面架设的是固定的网状弧形天线,面积有10多平米,这种固定天线能稳定接收传回的信号。

    牛头山哨所的一间宽大的机房内,李继松以及一帮年青人的眼睛紧紧地盯在示波器上,这个示波器不是那种检测电子元器件的示波器,而是早期开办无线器材厂时从美国购买回来的11英寸黑白电视机,电视屏幕上显示着一个十字线坐标,一根扫描矢量线以坐标原点为轴心不停地旋转着,电视机的音箱传出舒缓的滴滴声。

    忽然,在屏幕上坐标的第二象限内出现了2个小白点,电视机的音箱传出了急促的滴滴声。

    “捡拾到了目标,发现建康机场起飞的飞机了。”屏幕前一个小伙子高声尖叫道。

    “切,这才20多公里,如果这么近的距离都发现不了,我们这10个月不是白忙活了。”另一个小伙子回了他一句。

    身为项目负责人的李继松没有出声,他坐在屏幕正前方,双眼紧盯在屏幕上,他从心里希望屏幕上的2个小白点消失的越晚越好,小白点在屏幕上显示的时间越长,说明飞机距离牛头山哨所就越远,就证明了雷达对目标的捕捉距离越远。

    今天已不是第一次做目标捕捉测试了,之前对远距离固定物体和近距离移动物体做了n多次测试,比如对100公里以外的砂劳越最高山峰海拔2423米的毛律山也做过目标捕捉测

    试,能接收到从毛律山的山巅折射回来的信号。

    30分钟后,屏幕上的2个白点消失。

    又过了20多分钟,屏幕上再次出现了2个小白点,这是飞机返航时被捕捉到了,这次2个小白点在屏幕上持续了28分钟左右。

    洛克希德—12型飞机的最高时速为362公里/小时,按照预先设计的飞行方案,2架飞机返航时要以最高时速飞行,小白点持续了28分钟,说明雷达对飞机的捕捉距离至少达到了150公里。

    李继松并没有表现得很兴奋,因为牛头山距离美里路通机场的距离在160公里左右,以现在这个雷达捕捉目标的极限距离,很有可能丢失路通机场起飞的目标。

    李继松站起来说道,“各位,我们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目标捕捉距离应该在150公里以上,等我和建康机场方面核对完各测试时段的真实地点后,我会向老板汇报,给诸位请功。”

    “耶——”机房内所有人都雀跃起来。

    当吕登科将雷达测试成功的消息报告给黄延义时,黄延义非常高兴地连说了几个“好”字。

    “老板,李继松说雷达的捕捉距离只有150公里,他感觉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到最好,有些愧对老板的指导与信任。”

    “哈哈,这李继松,有些太较真了,150公里,已经是给我惊喜了,说实话,以无线器材厂如今储备的稀有金属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的加工精度以及工艺,能制造出探测距离为150公里的雷达,已经超过了我的预期,即使他们造出只有100公里的捕捉距离的雷达,我也要大力的嘉奖他们。”

    “老板,你说的是真的?”

    “当然,如今日本人在民都鲁、木胶、诗巫等地都在大力修建军用机场,而民都鲁机场距离牛头山哨所只有120多公里,我们现在的雷达完全可以覆盖民都鲁机场,以后我们再在美拉牙设一座雷达站,日本人从诗巫和木胶等地起飞的飞机,也很快就能被我们发现,这比以前只凭一双肉眼来观察敌机不知高明了多少倍,我怎么能不满意呢。”

    “如果他们把共振穴磁控管的功率再增大10%,我想雷达的探测距离会更远,覆盖美里的路通机场是没有问题的。”吕登科说道。

    “你说的是新式电子管,嗯,可以让李继松他们再试试,你也是无线电方面的行家,也可以给他们提一些指导意见。”

    “呵呵,老板,若是10个月前我还可以说能给他们做些指导,现在可不行了,他们这10个月夜以继日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跑到了我前面,我就不能再自取其辱了。”

    “是啊,这帮年青人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

    一群人,充满朝气和活力,也都很聪明,有创新精神。”

    “老板,我们雷达设备的保密级别应该定为多少级?”吕登科问道。

    黄延义想了想,说道,“定为一级吧,现今世界列强基本上都研制出雷达了,我们没有必要把雷达的保密度设的太高。”

    “黄庭”的电报小组通过日军往来的电报信息分析得知,日本海军早在1941年夏季就开始发展自己的雷达系统了,他们在秋季就投产了一种编号为“ijnmarkimodel1“地面安装反空预警雷达,其最大功率5kw,最大探测距离为145公里。

    日军在新加坡缴获过英国gl—type雷达系统,在菲律宾的美军小岛上缴获了美国的scr-268型雷达,还有一部被破坏的scr-270雷达。这些缴获的雷达给日军雷达研制部门提供了参考,对日本人雷达技术的提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日本人之前还和德国人交流和学习过雷达技术,不过这两方都相互有所保留,德国的新式freya雷达对日本人保密,日本人也没有告诉德国人他们研制成功了微波空腔磁电管。

    与日本海军在同一时间里,日本陆军也独立发展了自己的新式雷达,在1942年生产出了“ijatachi6“对空预警雷达,它的发射波束很宽,和英国早期的雷达相似,最大功率10-50kw,最远作用距离300公里。

    日本在开发成功磁控管这一点上,是领先于盟军的,日本人研制的“ijnmarkiimodel2”22号雷达最早在1942年就开始试用了,22号雷达最大功率为2kw,对大型舰船的探测距离可达35公里,大约有400套22号雷达广泛应用于日本海军的各种平台上。

    “我们的无线电方面的人才还是太少,还需要继续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们至少要赶上日本人的雷达水平。”

    “你不要着急,电子工业发展的方向有很多,我们要仔细选择好发展的方向,等战争结束以后,我们派到美国的留学生就可以回来了,到时候可不是研制电子管之类的东西,而是要研制晶体管了。”

    “晶体管?那是什么?”

    “是一种划时代的电子元件,它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能引发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