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397,朝廷猜忌

    光绪二十二年,义勇军遵照义勇王的命令按照预定方案开始迅速向大清国各地驻防,接管全国的防务和地方治安维稳等。特别是北方直隶以前淮军的地盘,随着淮军的崩溃而彻底被义勇军接管了。

    李旭和义勇军高层都意识到了未来和俄国人的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三北”地区的国防建设成了当务之急。同时,大力发展北方落后的经济以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缩小南北经济差异也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义勇军首先控制北方以确保经济建设不受破坏!

    北方地域广大,义勇军将七个军二十四个师部署在“三北”地区,足见对北方的重视。尤其是在京畿一带,更是部署重兵---华北军区将101师驻防保定,102师驻防天津,103师驻防张家口,骑三师驻防承德、察哈尔一带---既是拱卫京师也是监控京城,这是华北军区的首要使命。

    在义勇军大规模移防全国的同时,义勇王也奏报朝廷,表示义勇军现在已经开始承担全国防务,因此部队调动实属正常行为。同时也要求朝廷裁撤全国绿营和淮军、湘军余部---一场甲午战争充分证明了这些旧式军队已经完全没用了!李旭表示这些旧式军队“实无战力而徒费粮饷,且军纪败坏亦兵亦匪,若不尽快遣散则徒增社会隐患也!”

    义勇王派军驻兵北方和裁撤旧军的折子让朝廷左右为难。甲午战争彻底消灭了北洋舰队和打垮了淮军,也将湘军余部消灭得差不多了,算上一贯垃圾的绿营---全国还有五六十万经制兵额。这些旧军裁撤了倒是不难过,不仅可以省钱而且也不费事,一纸上谕就可以搞定---眼下义勇军遍布全国,根本不怕这些旧军闹事!

    可是这大清国就全指望义勇军保驾护航吗?一支不能被朝廷掌控的军队可以信赖和倚靠吗?难道不需要别的听命于朝廷的军队制衡吗?这当然不行---手里没枪,心里就慌!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王公亲贵们都觉得还是得有听命朝廷的军队才行。

    早在甲午战争淮军大败之时,当时负责东征粮饷事宜的天津后补道胡燏芬即上书朝廷请求编练新军以取代老朽的淮军。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其延聘德国人汉纳根为顾问,开始在天津筹备新军。

    战后,袁世凯接替了另有委用的胡燏芬继续筹办新军,并且移驻天津东南七十余里的小站练兵。只是这支被朝廷命名为定武军的新军尚在编练之中,人数也有限,在未来数年怕是难有大用啊。

    于是慈禧太后和王公大臣们商议后,决定保留编制尚完整的甘军、毅军、武毅军等部并调来京师以为护驾之用,其余各地绿营、淮军等旧军一概裁汰,将省下的军费全部用于编练新军-

    --尽快建立一支朝廷直接掌握的军队是当务之急啊!

    让朝廷另一个左右为难的事是义勇军在全国的布防,甚至连东北龙兴之地也驻防了大批义勇军,直隶等地就更是重兵云集。义勇王认为现在虽然打败了日本人,但是俄国人就在北边,离大清国更近---觊觎之心蠢蠢欲动。如果没有强大的义勇军存在,谁敢保证俄国人不会席卷南下!

    对此,满清朝廷也感同身受---北极熊从来就不是好东西,这些年来强抢硬夺蚕食了多少大清国的土地啊!可是,让义勇军进驻直隶、东北等北方能让朝廷放心吗?眼皮子底下有这么多义勇军,虽然是保家卫国的大道理喊得震天响,可慈禧太后怎么能安心呢?这万一…慈禧太后真是坐卧不宁却又无可奈何---义勇军根本就不理会朝廷,直接开赴各地来个先斩后奏。

    不过历朝历代总有几个不开眼不怕死的,几个想出名都想疯了的小言官跳了出来---义勇王是当今红人,如果能摸摸义勇王这头大老虎的屁股那岂不是立马天下闻名?

    于是几个人争先恐后上折子弹劾义勇王,洋洋洒洒数万言指斥义勇王目无朝廷擅自调兵不顾祖制意图不轨,甚至扬言“试看今日之东北竟是谁家之天下!”---其慷慨激昂不能不令人侧目,一时间倒也朝野轰动---大家都想看看义勇王会怎么收拾这几个“慷慨之士”。

    不过,还没等义勇王出手,一帮维新派、报纸甚至清流就纷纷出手了,纷纷指责那几个言官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无理取闹无耻之尤。申报率先爆料那几个家伙贪污索贿花酒嫖妓卖友求荣放高利贷等等不堪之事---这年头谁还没有一点上不得台面的事呢?啃的鸡的贾老板混迹京城多年,可不是只卖鸡腿鸡翅膀!

    于是一场本来挺有看头的热闹转眼间烟消云散,光绪二十年接替孙毓纹出任军机大臣的钱应溥乃是曾国藩昔日的幕僚,才思敏捷,颇具才干,同时兼任工部尚书。他便在乾清宫议事时提出严惩那几个言官,狠批言官们“不识大体而妄议朝廷股肱,自身不谨而污蔑他人,诚不可为大臣也!”---这几个家伙难道想让朝廷逼反义勇军吗?如果不是义勇军恐怕龙兴之地早就没了,还谈什么“谁家之天下”!

    朝廷自然是不想惹翻义勇王的,自然也就照着钱应溥的意见将那几个没事找事的言官一撸到底“断崖式”处理了。本来慈禧太后还想借着言官弹劾义勇王这事敲打敲打李旭,一来出出义勇军不打招呼就驻兵全国的怨气;二来也想摆出姿态让天下人明白朝廷可不怕义勇军!

    但是容馨却硬邦邦地几句话就彻底打消了慈禧的“硬气”---“老佛爷,您拿什么和义勇王叫板呢?要钱没钱,没兵没

    将的…天下人都知道如果没有义勇军,这会儿东瀛小鬼子说不定就已经进了紫禁城!”

    “可李旭也太嚣张了!”慈禧气鼓鼓地说道:“你看看,小日本的赔款全被义勇军握在了手里,一分钱都没给朝廷---这还像话吗?”

    “那是人家义勇军该得的!”容馨轻轻给慈禧捶背,劝慰道:“老佛爷,您想啊湘军淮军绿营还有咱们原先的八旗兵,哪个出兵放马打了胜仗不是要这要那的---打仗图的就是银子!何况义勇军打仗从来没要朝廷的银子,这会儿得胜了自然要照单全收啊---反正没让朝廷出血!”

    “可那是一大笔钱啊,好几亿呢,丫头!这全归了李旭,难怪军机处那帮子大臣说三道四---谁不眼红啊…”

    “倒也是啊!义勇王要是聪明一点就该分点给朝廷啊---自己吃肉也得让人喝点汤不是!”

    “嗯呐,可不是咋的---李旭硬是一分钱没给,说是要用来搞什么金本位,要重新理顺大清国的金融货币…还说要扩充海军准备应对列强,还有要用来投资北方基础设施等等---反正理由借口多了去了,还不就是不想给朝廷钱…切,小样儿!”慈禧一脸看透了的不屑。

    “哎,如果真如义勇王所言把这笔赔款都用在正事儿上倒也不错啊---总比交到朝廷被那帮子贪官污吏贪墨了好吧!”

    “哎,丫头,咋听着你话里话外都是给李旭开脱啊?你到底哪边的啊?”慈禧似笑非笑,瞧着容馨。

    “老佛爷,您又拿人家开心了---还不都是为了咱大清嘛!”

    慈禧太后能不想多吗?眼瞅着朝廷势单力孤而义勇军却是日益强盛。听说李旭回江南,江宁百姓竟然都喊出了万岁---这万岁是能随便喊的吗?是能乱喊的吗?这可是大逆不道抄家灭族之罪!

    可是,现在冲着李旭喊万岁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江宁城数十万老百姓…这说明什么?说明义勇王及其义勇军已经深得民心了!看看这起言官弹劾李旭的事情吧,朝廷还没怎么的呢,报纸舆论倒是先“愤怒”起来了---真是群起而攻之啊,江南的报纸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义勇王啊!

    慈禧太后坐在颐和园的寝宫软炕上,心事重重地发呆---唉,大清国这是咋的了?自打先帝爷那个死鬼走了之后,这大清国就没安稳过,让人操不完的心!靠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总算摆平了长毛捻匪,也搞定了英法洋夷,本以为天下太平了可以享享清福了。却不料又冒出个李旭,虽是护国安民可总让自己心里不踏实---总觉得这个死鬼想法花样太多,多得让人看不懂---也正因为看不懂才令人不安啊!

    慈禧心想李旭啊李旭,你就不能消停一点吗?你个死鬼踏踏实实的做官,老娘也能踏踏实实的做太后,大清国自然也就踏踏实实的了…可你非得花样百出的折腾,似乎不把大清国折腾得天翻地覆就不歇手---死鬼,你到底要干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