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363,水下幽灵

    光绪十九年夏,李旭乘船逆江而上前往九江视察。在出发前,他再次视察了江宁长江大桥工程。此时的长江大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即将胜利竣工!

    实际上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实现了大桥合拢,年初又顺利地开通了铁路,使津浦线和沪宁线连成一体从而彻底贯通了京沪铁路---这对大清国的南北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上,也使得京沪线成为重要的战略性铁路!

    总参以一趟军列十二节标准车皮时速四十公里计算,三十六个小时可以跑完京沪线全程一千四百多公里。这意味着通过京沪铁路,三天左右可以将一个师从江南运抵直隶,一周内两个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即可全部投入京畿地区!

    站在轮船的甲板上,李旭回首远望正在渐渐远去的长江大桥雄伟的身姿,心潮澎湃。这座预定在今年秋季正式开通的万里长江第一桥不仅是中华大地上的奇迹,亦是人类建桥史上的奇迹---象征着曾经遥遥领先世界造桥技术的中国人再次在建桥技术上登上了世界技术的顶峰,也昭示大清国的工程技术水平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同时,江宁长江大桥的诞生也宣示了古老的天朝拉开了新的工程建设大幕,武汉、九江两地的长江大桥已经立项,正在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武汉长江大桥更是另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京广铁路的重要节点,战略意义等同于江宁长江大桥!

    可是武汉这座天朝腹心重镇能不能在张之洞的手里建设好呢?能不能成为大清国新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呢?张之洞虽然热心国事,也具有一定的眼界格局但毕竟不是义勇军培养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才。他作为一名旧式文人,身上不可避免的带着旧时代的印迹和思想观念,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啊!

    只是这位张南皮在政治上紧跟义勇军,是一个难得的政治盟友,也在大清国朝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许该考虑未来给他换个位置,或许更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吧。

    李旭一个人在甲板上徘徊踱步,低头思考着未来的人事安排和政治格局。秘书和卫士都知道义勇公的习惯,这个时候没有人敢来打扰大帅的思考,人们只是远远地站在一旁,静静地守候。阳光下,李旭的身影在空荡荡的甲板上显得高大而孤单…

    海军水下设备研究所位于鄱阳湖畔,是福州海军装备研究所的一个分支机构,专门负责研究潜水艇。因为李旭的坚持和持续不断的投入,虽然西方人对潜水艇这种水下武器的研究起步远早于义勇军,但奋起直追的义勇军长达二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天朝的潜水艇研究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不仅得益于李旭

    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对西方强国的潜艇研究保持了密切的跟踪和吸取经验教训。当爱尔兰裔美国人霍兰因为种种原因在美国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一个名叫费里尼的家伙走进了他的家门,彬彬有礼地劝说霍兰于三年前远渡重洋来到了大清国的江南,重新开始了他酷爱的潜艇设计事业。

    霍兰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他丰富的潜艇设计经验,也带来了欧美最新的潜艇设计思路。结合水下设备研究所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在流体力学、结构设计、武器设备、动力推进等方面的成果,义勇军的潜艇项目突飞猛进,硕果累累---数十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而为了这颗沉甸甸的果实,海军专门在彭泽秘密建立了一家海军船厂,负责配合水下设备研究所的产品生产建造---这么多年来,这个代号502厂生产的各种各样的潜艇数量超过三十条,都是试验品---而因为各种事故在试验中牺牲的专家、官兵也有上百人!

    现在这颗凝结了无数汗水和鲜血的果实终于瓜熟蒂落了。李旭一行来到鄱阳湖畔就是要看看这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在戒备森严的军事禁区,小型码头边停着一条黑黝黝的小船。这条小船看上去毫不起眼,但造型显然与众不同。虽然还是破浪式船首外形但只有一个光秃秃的矮小船楼,没有巨大的烟囱,也没有威武的大炮,甚至连通常的桅杆也只是可怜巴巴的一点点!

    随李旭一起前来视察的义勇军总部、海军、国防工办等各大单位领导们都是第一次看见这么“丑陋”的舰船,人人不禁心里嘀咕这船能用吗?

    但在李旭的眼里,这的确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潜艇的样子。当初李旭曾经希望潜艇的样子象后世的那样是水滴形或者雪茄形状,但是专家们发现按照义勇公草绘的潜艇形状,以目前的发动机水平无法保证潜艇在水面上的速度达到合理的标准---倒是水滴形或雪茄形很适合水下运动!

    考虑到这个年代潜艇在水面上活动的时间不少,而且也无法做到长久潜航,潜艇还是采用了正常的船型式样。对此,李旭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能欣然接受---毕竟核潜艇的时代还早嘛!

    原本海军要求在潜艇甲板上设置火炮,认为在水面航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对此李旭坚决反对,他告诉海军和潜艇专家们,潜艇作为一种偷袭为主的隐蔽兵器,其主要武器就是鱼雷辅以布设水雷的功能。潜艇的主要作战目标并不是以军舰为主---对军舰的攻击要结合战术情况适当使用。潜艇的真正使命和最大效用就是攻击敌人的运输线,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线,封锁敌人使之逐步丧失战争能力!

    在李旭看来,

    潜艇其实是一种战略性进攻武器而并非单纯的战术性兵器---其对敌方的袭扰所产生的巨大心理打击远胜其破坏性,而这将迫使敌人的战争意志产生动摇---这也是李旭对潜艇研发毫不动摇大力支持的原因,他需要这种战略性武器!

    李旭饶有兴趣地参观完刚生产出来的第一艘实用型潜艇,详细了解该潜艇的主要性能。研究所长是一名海军上校,五十不到的年龄却已经满头白发。他向首长们介绍了潜艇的性能:

    排水量(水面/水下)58/67吨

    长19.5米,宽3.12米,

    航速(水面/水下)8/5节

    最大潜深30.48米

    艇员16人(10名水兵3名军官3名士官)

    武备:艇首450毫米鱼雷管二具,一次性装弹二发

    动力:45马力汽油机一台(水面航行),蓄电池电动机一台(水下航行),单轴推进。

    航程:水面三百海里,潜航五十海里

    研究所长在谈到该潜艇性能时,特别指出---虽然理论上潜艇能长途远航但因其吨位太小,适航性还比较差,实际不可能在大海的波涛中远航太久!同时,现在的发动机噪音也比较大,艇员在此恶劣环境下也难以忍受长久工作。因此,今后的潜艇研发工作将以增加吨位、扩展动力、降低噪音、提高适航性和加强武备、稳定可靠等方面为重点。目前,研究所已经着手开展相关研发工作,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推出新的更大吨位和更适应海战要求的新型潜艇!

    李旭对研究所的工作表示满意,希望科研工作再接再厉,继续拿出更好的潜艇以满足海军的需要。他对众人感叹---为了保卫国家的海疆,我们的科技人员和海军官兵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潜艇的问世,不容易啊---但我们终于成功了!要大力表彰,要记功!

    李旭还亲自接见了研究所的全体科技人员,对潜艇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了奖励。在接见研究所工作的外籍人员时,他还特别对霍兰等外国专家表示了感谢,并希望他们继续在大清国工作。同时指示有关部门在生活上对外籍专家给予更好的照顾---人才难得啊!

    随后李旭等人在鄱阳湖边观摩了潜艇演示,当潜艇在水中发射的鱼雷准确命中船靶,并将靶船炸成两截,在场的海军高层孙三官、周怀安等人都意识到了潜艇的巨大作用和威力,不禁相视一笑。

    李旭告诉他们潜艇作为水下突击力量将是对海军水面舰队战斗力的重要补充,而且潜艇可以单独使用,其战斗作用不可替代,海军需要大力加强潜艇部队的建设!

    后来根据李旭的指示精神,海军司令部在两年后成立了第一支潜艇大队,并且成立了潜艇学校开设培养专业的潜艇战人才。同时

    将福州的海军装备研究所(501所)专门负责水面舰艇的研制,将九江水下设备研究所改称海军潜艇研究所(502所),负责潜艇及相关水下设备的研发。

    军史记载,光绪十九年第一艘霍兰型潜艇在鄱阳湖畔的诞生标志着义勇军海军开始拥有了全新的水下攻击武器,并领先西方十年时间---该潜艇即为海军鲨鱼级潜艇首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