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349,征清国策

    光绪十六年秋末日本山县内阁召开的应对义勇公对清廷发出清日必有一战之警告的会议上再次要求日军参谋本部加强未来对清作战的计划,不仅要完善战争计划,还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变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日本人对大清国的战争准备很早就开始了,早在德川幕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讨伐清国的声音。明治维新后,以西乡隆盛为代表的一些官员也一再要求发动对朝鲜的战争,而且征韩论由来已久。对日本来说,征服朝鲜的目的就在于剑指亚洲大陆---也就是大清国!为此,日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精心准备,在积累国力和军力的同时,日本人也在精心准备对大清国的战争计划。

    日本对战争计划的编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加以补充完善。从最初的概要性战备构想到成熟地提交全面作战方案,其最主要的指导性战争纲领就是1887年初由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在两次秘密侦察大清国和听取谍报人员汇报后完成的《征讨清国策》,并以此策案为核心制定具体作战计划从而拉开侵华的序幕。

    该计划的第一部分主张“若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屹于万国,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清人虽愚蠢不决,但受此屡战屡败刺激,对需培养实力已稍有感悟,近来陆海两军已渐有讲究改良之趋势。清国优柔,显然不能一举成为强国,但只要努力不懈,理应达到此境界,以当前形势看,二十年后可能完备。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审视邻邦之形势,做对应之准备”,制订“进取之计划”,“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进行准备,时机到来,则加以攻击”。

    小川又次还在策案中指出“清国北方人民只知有中国,不知有外国。他们傲慢自大,对天下形势毫不知情,这帮无知愚昧的人民,大多不知爱国是何物。像清国这样缺乏忠君爱国精神的国家,再加上财政赤字严重,可谓积弊已极。对待这种国家,必须来点硬的,况且今日世界乃是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义交往。我国现在最要紧的,莫过于研究进攻清国的方略,以便在灭清国后使我国国运隆盛。”

    策案对清政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事无巨细的阐述“清国岁入总计一亿二千五百万元有余……军备金额大约七千五百万元。但用于八旗、绿营者恰似救助贫民,于军备之上,不见利益,只是养活海陆军之防勇、练军四十万之兵力而已。”

    对清军兵力情况调查---“有

    三十万八旗兵,有绿营兵六十万及蒙古兵十万,合计百万……临时募集之壮兵,即一种称作勇之士兵,每当有事,则必首当其冲,几乎以之布于十八省之内。”

    日方还对中国旅顺口炮台、山海关、大沽等百多所港口炮台的方位、地形等情况作了详尽描述。在日方无孔不入的情报收集中,清政府的守备力量已经一览无遗了。

    在该方案第三篇善后第五项中对沙俄的活动也进行了描述,称“俄罗斯之东进政策乃乘时机并合满洲,以大连湾为舰队根据地,蹂厢东洋之方略。万一俄国先占旅顺半岛,东洋形势可想而知。但俄罗斯有中亚之权衡问题,若不先达到中亚目的,而仅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之悬军则不易实行。于我国,现今乃最有利时机,必先占领之。”

    策案分析认为,清朝河海防御之力,其炮台数量虽然众多,配置之炮数量也不少,“但其位置、构造之法,并不得宜。除一二之外,皆如无有,甚至反而有益于敌者”。策案还举例具体分析了旅顺口、辽河口、山海关、北塘、大沽等地炮台情况,认为“除北部一二处之外,皆不过是构筑费时、费力、费钱之无用之物”,根本原因在于军事指导思想错误:“只图退守之策,其结果丝毫不值得惊讶。”

    策案进而提出的作战计划,是“以我海军击败彼之海军、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为此,“应派遣之远征军总数,当为八个师团(六个常备师团、二个后备师团)”,并对部署和任务作了详细安排。

    策案认为,清国北方能用于作战的军队不足四十万人,虽然是八个师团约八万人的五倍,但根据其部署计划,“不足为惧”。

    在善后处理方案中则提出了分裂中国的计划,要将“清国分割为数个小邦”。如果西方列强干涉,则“切实审视地形,于我无害之地,可付之不闻不问。最终彼得寸土、我占寸地,彼占一小部、我占大部可也”。

    作为日本军方草拟编制征讨清国和朝鲜半岛的大作战计划的具体负责人,小川又次是日军磨刀备战的积极倡导者,不仅身体力行打造完备可行的战争计划,而且其个人的军事战略天赋也得到了时人的肯定,被誉为当代的上杉谦信,在日军参谋本部极有名声!

    然而,小川又次主持编制的《征讨清国策》存在一个致命的疏忽---对于义勇军的估计流于形式而并没有象他在清国北方那样深入地考察实际情况---当然,鉴于义勇军防范严密和高度的警惕性,小川又次也很难得到真实的情报消息。他只能根据日本间谍们对义勇军的道听途说和公开信息中得到的有限推论来判断义勇军的“实际情况”!

    尽管如此,但日本人却已经从推断中得出一个他们不得不承认

    的结果,那就是在大清国南方的义勇军显然有超出北方淮军的战斗力,甚至其战斗力也胜过了已经苦练了数十年的日本军队---这从法国人在越南北部战场上的失败似乎就能得到证明!

    当然,大多数日本军人及其领导者诸如山县有朋、大山岩、桦山资纪之流并不承认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义勇军的战力顶多也就和日军在伯仲之间---只有和义勇军打过交道并且吃了亏的西乡丛道等人私下里还是承认义勇军的战斗力恐怕是比日军要强啊!

    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义勇军已经成为了影响未来日清战争结局的一个变数却已是日本朝野的共同认知。对于义勇军的作用虽然还众说纷纭---象联合舰队的司令官们就发自肺腑的认为单挑南洋舰队不在话下---但尽量避免义勇军介入日清战争似乎也成了共识!

    在日本看来,日清战争只是和清国北方的战争,是和满人的战争而应该能够得到广大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的支持---起码是理解!所以,当山县内阁提出和义勇公秘密接触以争取义勇军的中立这一想法,立刻就得到了日本军政两方面的支持。

    此时已就任日本新成立的议会贵族院议长的政坛大佬伊藤博文就很认同拉拢义勇公的想法,在其向明治天皇谈及山县有朋的这个想法时就强调清国义勇公是其平生仅见的为数不多的伟大人物,此人目光远大而政治敏锐,不光是在清国内政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国际事务上也见解独到---实乃远东不可多见的政治家!

    然而,伊藤博文也谈了自己对拉拢义勇公的看法,他担心李旭此人不是一个容易被拉拢的人!他对明治天皇和山县有朋声音低沉地说---义勇公的文韬武略不在明治三杰之下,倘若其人生在日本心向幕府,只怕尊王攘夷之运动不可能这么快就能推翻幕府的统治!以其在清国一贯标榜的护国安民之志,能为日本说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山县有朋却不以为然,认为既然义勇公是伊藤博文推崇的精明的政治家,那么政治家都是讲求利益的现实主义者。能不能说服义勇公保持中立不在于日本的大道理而是日本能开出的价码!

    他狡猾地笑道:“如果大日本帝国能够给予义勇公足够的好处和利益,鄙人相信义勇公是能够被打动的!”

    “那么阁下以为什么样的好处才能打动义勇公呢?”伊藤博文有点好奇,虽然他从来都不认为山县有朋一介武夫会真正明白政治家的心事!

    “呵呵,比如帝国愿意支持清国的南方独立呢?如果义勇公能够保持中立,那么我们就支持他成为南方的皇帝---当然,是在大日本帝国支持和帮助下的皇帝!”尖嘴猴腮的山县有朋此时笑起来就更加显得獐头鼠目了

    ,他的小眼睛闪闪发亮犹如嗅到香味的老鼠。

    伊藤博文并不喜欢山县有朋,而且在政治上他也是把这个掌握着军队大权的长州藩同乡当做了大偎重信之后的主要政治对手。但此时此刻他不得不承认山县有朋给义勇公开出的价钱有足够的诱惑力---精通汉学的他当然知道汉人没有几个不想当皇帝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