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329,王韬来访

    光绪十三年十二月的这天,李旭在香港的一间小茶楼里见到了具有资产阶级政治意识的买办商人的代表之一郑观应。两人在茶楼的小包房里畅谈许久,相见恨晚---这次不期而遇的相见使李旭在脑海里萌发了一个隐隐约约的政治念头。后来罗文才在这天的日记中写到“上与郑观应相谈甚欢,郑言立宪。上悦,嘱余留意---曰宪治立国,可也!”

    是月底,李旭结束了南巡,从广州启程准备乘船北上直抵上海。临行前,李旭在两广总督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数十家中外报纸的记者们谈了此次南巡的感想。

    随后派记者跟随李旭南巡的旭报率先公开发表了义勇公在数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很快南方各大报也纷纷跟进宣传义勇公的“南巡讲话”。有心人敏感地从义勇公的南巡讲话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深感义勇公又将出手大动作了!

    张之洞就是有心人之一,作为官场老油条同时又是清流干将出身,而且认识义勇公几十年且在义勇军里混过几年,其政治敏锐性非同一般!

    张之洞自认是义勇军的人,对李旭这个当朝权贵也是奉若神明。虽然自己做的是朝廷的官儿,但他明白自己的位置要摆正,必须和义勇军站在一起!现在眼见义勇公即将出台新的政治动作,他自然不能落于人后,否则如何体现他张南皮在官场的地位呢?

    在李旭离开广州的前夜,张之洞漏夜拜见义勇公,请求指示两广地区未来的发展安排。李旭对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张香帅向来有好感,认为其人虽然在政治上颇为油滑但也干了不少实事。而且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张之洞也是对自己亦步亦趋表现出了相当的紧跟态度,是名副其实的“党外友好人士”,其人在朝野也颇有人望,是一个上好的统战对象!

    所以李旭对张之洞也很客气,见他夜访请求指示足见其态度端正,遂笑道:“香涛,广东地区向来工商活跃,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今后你要加大广西的发展力度---但是广西山多地贫,不利于发展重工业。可适当发展轻工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林业---解决吃饭是当务之急!你可以多听听农业部、商业部的专家意见,近期他们要出台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指导文件,届时本帅会派人来帮助你…另外,济民也会于近期来西南视察,你们可以多聊聊嘛!”

    张之洞笑道:“有大人的支持,卑职就放心了!济民兄也是老熟人了,卑职定当认真向他请教!”

    李旭笑道:“香涛,两广地区不是你久留之地啊,本帅希望两三年后你能主持湖广大局!湖广地处国家腹心而经济落后,不利国家发展,需要一个有头脑的干才治理!”

    张之洞心想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地位相当

    ,但这却是义勇公亲自点将,可见其在义勇公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啊!遂诚惶诚恐地说道:“谢大人栽培!只是卑职才疏学浅,且湖广经济薄弱---怕有负大人重托,还望大人支持一二!”

    李旭点点头,说道:“萍煤公司地处赣西,位置偏僻,不利长远发展。本帅希望你到任湖广后将萍煤公司迁往武汉,成立武汉钢铁集团作为国家重要的钢铁支柱企业!江南船舶公司也准备届时在武汉建立船厂…另外,届时京汉铁路也将开通,对湖广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张之洞大喜,心想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交通便利。只要有几家大企业落地,发展经济不成问题!现在发展经济乃是全国性的共识可谓天时,又有地利之便再加上义勇公大力支持的人和,自己想不在青史留名都难啊!

    遂眉开眼笑,恨不得一夜之间就飞到武汉就任湖广总督。他忙说道:“有大人的支持,卑职一定将湖广经济提上一个新台阶,绝不负大人期望!”

    李旭呵呵笑道:“香涛啊,你在走之前还要干好一件事,就是要加快两广的铁路建设,尽快打通武汉到广州的铁路干线,为将来连通京广线奠定基础!”

    张之洞忙回道:“大人放心,卑职已经遵照义勇军的办法决定将两广绿营裁撤后挑选身强体壮之人编入铁道兵,专门负责修建两广地区的铁路干线、支线!两广地区的经济发展均已按照政务院的指示要求办理,考核指标业已落实各地,绝无差错!”

    十二月底李旭一行抵达上海,入驻康平路一号的当天,就有客人上门拜见。李旭一看侍从送进来的名片,见有王韬的名字,顿时大喜。立刻吩咐请王韬进来,其余官员人等一律挡驾不见---今天他要和王韬好好谈谈!

    年近六旬的王韬面目清癯,淡淡的八字须已现灰白,眼睛不大而神采奕奕,颇有名仕之风。李旭在会客厅门口迎候王韬,嘘寒问暖,礼让落座,亲奉茶水。宾主落座,罗文才傍边陪坐。

    李旭笑道:“久仰先生大名啊,本想明日登门拜访,不料先生先来一步,令本帅惭愧啊!”

    王韬拱手笑道:“日前接到郑观应电报,又见了报上大人的南巡讲话。草民对大人的真知灼见感同身受,闻听大人已抵沪上,欣欣然如沐春风也!”

    “哈哈…”李旭开怀大笑,连忙自谦数语,然后话题一转,直切主题,问道:“听闻先生久历海外,于泰西诸国俱有见解。眼下我大清祸福悬于一线,本帅肩负半壁河山,夙夜忧虑国计民生却难谋良策,还望先生不吝赐教矣!”

    “大帅乃人中龙凤岂是草民敢妄称指教焉!然大人护国安民之夙愿令草民感佩,愿将平生所见所闻尽出肺腑,以供大人参详!”

    王韬喝了一口茶,继

    续说道:“草民去国流亡他乡已逾二十余年,足迹遍及欧陆,留心欧美诸国政体,感慨良多!”

    “请先生一一道来!”李旭做了一个请教的手势。

    “夫当今欧美诸国政体可分为三者,其一乃君主之国如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土耳其等皆国家元首为帝。君为主,非有尧、舜在上,才能长治久安。其二民主之国如法国、瑞士、美国等国家元首为“统领”。民主之国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其三则君民共主之国如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麦等皆是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远近,此君民共主也!”

    “先生以为大清该当如何?”

    “相较之下,我大清延续二千余年的华夏道统实堪忧虑!国体陈腐,吏治不清,民不知国矣!反观当今世界,举凡君民共治者无不欣欣向荣也---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此方为治国理政之本也!”

    “诚如先生所言当取君主立宪制以重振国家,然如何行之?目下国朝民智未开,大半国人皆有小农意识而不知天下为公,如之奈何?”

    “诚如是,草民以为当先破后立---破得直言不讳,立得干脆直接---破即除社会之弊,批判国家弊政,讽刺落后现状;立即寻现代之径,学习西方宪治制度,启蒙民心,变法维新!”王韬不避锋芒,直面现实的义正词严,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李旭抚掌大笑,果然是后世史家所言“不世英才,胸罗万有”之人!遂笑道:“闻先生言茅塞顿开矣!先生可愿助本帅一臂之力耶?著文立说启迪民智以为将来变法自强而创造条件!”

    “为国为民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得先生助,幸何甚也!本帅以为舆论乃先行之道,当广为宣传以利启蒙,此亦各国变法之先声也!”

    “大人所言极是!同时也要广植人才以为变法之资。眼下沪上士绅贤达正在集资建立大学,还请大人赐名!”

    “就叫复旦大学吧!”李旭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一句话就提前了一所名校的诞生!

    送走了王韬,罗文才不无担心地提醒李旭---王韬此人听说是基督徒,大人与其交往过密恐招物议!

    李旭哈哈一笑,说凡为国能用者皆是人才,管他信仰上帝还是如来呢?用其人取其才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