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317,袁世凯啊

    这天的朝会开了足足一上午,从天不亮一直持续到临近中午才结束,把文武百官累得头晕眼花,人人恨不得赶紧收摊好回家吃饭---有的人睡过了头就赶来上朝,还没吃早饭呢!

    李旭也感到累,心说这古时候的上朝还真是个体力活啊,自己正当壮年站了五六个钟头也快吃不消了!不过好在这次朝会落实了几件大事,除了历史上就有的设立海军衙门和台湾设省,还确定了全国普及西式六年制义务教育、开始全国建设铁路公路---这两件事才是李旭最看重的,虽然基本上都是义勇军掏钱支持,但李旭心甘情愿---指望朝廷掏钱办成这两件事还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干脆自己来吧!

    次日,李旭又来到军机处参加筹划海军衙门的会议---自己现在是会办海军事务,自然要来参加商议筹办事宜。

    军机处签押房内除了奕譞、奕劻、李旭、李鸿章以及几个相关的军机大臣在场外,还有帮办善庆、曾纪泽等人。众人商议了一通,定下了几条海军衙门章程原则和办事程序等,便交由善庆、曾纪泽等人负责草拟具体章程和剩下的诸般杂事,海军衙门也就静待朝廷批准章程后挂牌开张了。

    见天色还早,众人也就放松了心情,开始抽烟喝茶聊天议论其他政务。李旭给喜欢抽烟的王爷大臣们都送了几盒上好的古巴雪茄,大家吞云吐雾聊些国事。众人见义勇公心情不错,不象发飙那天脾气吓人,遂都活跃了气氛,说说笑笑,倒也一团和气。

    李鸿章沉吟了一下,心想趁李续之心情好试探一下他对铁路愿不愿意掏钱。遂开口道:“大将军,朝廷是同意了全国兴建铁路,直隶境内当前最急迫的铁路是两条,一是京津铁路,一是津浦铁路。眼下津浦线的资金已经有了着落,这京津线是否也可以和津浦线连通呢?本部堂倒是有意沟通两线以促进直隶的经济发展啊!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李旭一听就明白了李鸿章的意思---两线算一线,都由义勇军出钱!这个老滑头,不想出钱修铁路就拐弯抹角地想让义勇军多出钱!

    不过李旭倒是不在乎李鸿章的小算盘,他巴不得李鸿章交出铁路修建权以保证铁路的建造标准和将来的顺利使用---对李旭而言,能将以直隶为代表的北方中原地区纳入全国铁路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年代,铁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更是统一市场的基础---有了铁路就意味着快速便捷的物流,也就意味着市场的出现。

    李旭呵呵一笑,说道:“少荃兄,你我虽然政见不同但只要是利国利民之事,本帅无不赞同!说道铁路一事,本帅以为北方中原地大物博,区区数条铁路干线远远不够。这样吧,京津线和津浦线、

    宁沪线并为一条铁路,统称京沪线,另外还要再建几条干线铁路。”说着,命人拿来一张大清国地图,他指着地图对众人说道:“眼下除了江南铁路初具规模外,全国各地几乎一片空白,对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就是对国防部署也极为不利!本帅打算回去后,立刻组建铁道部专门负责全国的铁路规划建设工作,修建两横两纵全国铁路干线作为铁路网骨干,然后在逐步完善!”

    众人都是眼睛一亮,这可是大手笔啊!奕譞好奇道:“续之,哪两横两纵?”

    “两横是指现在已有的浙赣线,还有正在修建延伸的陇海线。”李旭在地图上简单比划了一下,又比划着说道:“两纵就是准备开建的京沪线和正在规划的京广线!另外,正准备修建从西安经兰州直达乌鲁木齐的兰新线!在西南地区也在加紧勘察线路,为将来在崇山峻岭间修建铁路做准备。”

    众人都是大吃一惊,义勇公好大的气魄!奕劻忙问:“义勇公,这得花多少钱啊?”

    “初步估计至少要准备二十个亿!”李旭淡淡地说道,似乎说的是别人的钱。

    奕劻差点晕倒,这个年代二十亿元钱可是个天文数字---一千块钱就能在京城买下一套四合院,这二十个亿能买下北京城了!

    世铎有点结巴地问道:“这…这…有那么多钱…钱吗?”

    李旭笑道:“诸位大人放心,钱的事由本帅负责!”然后,他转脸对李鸿章说道:“少荃兄,本帅三年内负责修通京广线北段的京汉线和京沪线北段的京城到济南的铁路!不过,这修铁路的地块可得由直隶负责准备---这可都是你老兄的地盘!”

    李鸿章郑重地点点头,心里喜出望外---没想到李续之大包大揽连京城到武汉的铁路也负责出钱,真是天上掉馅饼啊!

    这时一个小章京进来禀报,驻朝鲜清军帮办袁世凯正在门外候见,等着向军机处汇报朝鲜事务。奕譞便命叫进,众人也纷纷归位落座。

    听到袁世凯这个名字,李旭心里就想起了历史上那位鼎鼎大名的袁大头,这家伙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就是他老兄培养出来的杰作!此人权倾一时而名震天下,为推翻帝制颇有建树但晚节不保落得下场凄然,令人唏嘘!

    不过此时的袁世凯还只是在政坛上崭露头角,不过是官场上的一个小人物---因为在处理朝鲜甲申政变中处置果断及时结束了朝鲜国内的乱局而大受李鸿章的赏识。虽然备受清廷内外攻讦但依然得到了李鸿章的保荐而平步青云,年仅二十六岁便成了大清国在朝鲜的全权代表,俨然是朝鲜的太上皇一般。

    李旭看着大步进门的袁世凯,暗暗点头。果然是五短身材而圆头虎脑,身体结实健壮,目

    光炯炯。顾盼之间,气势内敛而隐含桀骜,确有枭雄之态!暗想此人在历史上呼风唤雨逼迫清帝退位而玩弄孙某某于股掌,小看不得!

    袁世凯进门后,一一向各位上官老爷施礼请安,依足了规矩。当他给李旭请安时,暗想这位就是当朝汉官第一的义勇公啊,果然气势不凡,不怒而威!他偷眼打量李旭,不料正碰到义勇公凌厉的目光,顿时心惊肉跳吓得赶紧低头。袁世凯暗呼好厉害的眼神,仿佛将人刺穿一般,得小心侍候!

    袁世凯汇报了朝鲜的情况,请求军机处给予指示。按照现在朝廷在外交事务上的格局,北边的事情都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具体经办,而涉及南边的事情则由南洋大臣李旭处理。故此,奕譞、奕劻哼哼哈哈了几句就一起望着李鸿章,让他来具体面授机宜。

    李鸿章心想朝鲜虽然是自己管辖的地盘,但义勇公在座,还是听听他的意见比较好---免得自己处置不当又惹来李旭的指责,把刚刚和谐的一点关系又弄得鸡飞狗跳的---李鸿章人老成精,自然明白当面捧人的妙处!遂含笑请义勇公先指示一二。

    李旭也没客气,知道事关国家利益也没啥好客气的!他听了袁世凯的报告,知道现在的朝鲜国王李熙不过是个傀儡,大权都掌握在他爹大院君和他老婆闵妃的手里。壬午兵变时,袁世凯当机立断把大院君抓回了保定,朝鲜的大权就归了闵妃一党。不料朝鲜开化党人趁机鹊起,在日本的支持下又发动了甲申政变。幸亏袁世凯果断处置,及时率领驻扎在朝鲜的淮军镇压了叛乱,救出了闵妃并挫败了日本借机出兵朝鲜的企图,成功地推迟了中日战争的爆发---李旭认为这一点才是袁世凯最大的功劳,避免了大清国同时面对法、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李旭起身走了两步,沉声说道:“日人觊觎朝鲜由来已久,贼心不死!日人支持开化党人作乱朝鲜正是为了寻找借口干涉朝鲜局势。哼哼,如果本帅预料不错,十年内我大清必与日本一战!袁大人,你回朝鲜时将大院君送回去---留在保定无所用处还不如放归朝鲜以作未来之用!另外你在朝鲜主要任务就是要使朝鲜“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强化大清和朝鲜的宗藩关系,防止朝鲜独立自主的倾向和日俄等国的窥伺。”

    李旭又对奕譞、奕劻和李鸿章大人说道:“朝鲜乃我大清最重要的藩属,断不能轻易放弃---否则,东北龙兴之地危矣!为能有效震慑朝鲜那些居心叵测之徒,本帅以为朝廷可命袁慰亭为三品衔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以保证事权一体!”

    众人纷纷点头,袁世凯内心大喜,心想义勇公果是大气之人!明断事理而洞察世情,刚刚见面就给了自己一个三品大臣的官职,真是令人感激不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