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275,慈禧害怕

    光绪八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天空中乌云密布仿佛就在养心殿的屋顶上罩着一层厚实的棉被似乎令人呼吸困难。持续了一天的鹅毛大雪渐渐稀落,却依然没有完全停止的意思。太监宫女们都披着厚重的油衣低着头来去匆匆,谁也不愿意在这雪花飞舞的天气里放慢了脚步---这段时间以来,紫禁城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老佛爷、大格格这些在皇宫内院生物链顶端的大人物们个个都是心事重重成天阴沉着脸儿,动不动就拿人出气。吓得那些大太监们个个小心翼翼,更别提那些生物链最底层的小人物们了,大家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身材已经略有发福的慈禧太后坐在养心殿东暖阁的软塌上,心情郁结得如同屋外阴沉的天气。她的眼光扫过小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折子,恨不得一把火烧光了这些报忧不报喜的纸片儿!

    原本李旭出人意料的平静地接受了朝廷的任免,不声不响地主动离开了江宁,没有任何的不满表示。这令慈禧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很是高兴,心情一度十分愉悦---在她看来,这表明朝廷还是能够掌控大局的,各地的督抚大员还是服从皇家权威的哪怕象义勇侯这样威名显赫的汉官大员也不得不屈服于朝廷的威权!哼哼,死鬼,没有老娘的支持你还能有啥能耐?

    可是没想到啊,李旭这个家伙前脚刚走,江南就大事不断,真是出人意料啊!学生游行?几个小毛孩子知道什么!万民书?那个死鬼难道真的在江南如此得人心!更有甚者,义勇军悍然宣布江南戒严!这些难道不都是李旭这家伙暗中捣鬼指使的吗?这个家伙到底想干什么?莫非真想造反吗?

    慈禧脸色铁青,忍不住啪的一下重重的拍了桌子,吓得李莲英一班跟前侍候的大小太监宫女把头低得更低了一点。

    生气归生气,可眼下的问题还得想办法解决。现在江南虽然已经没有人游行示威了,万民书也已经被卫荣光送到了军机处。表面上似乎已经没有了前一阵子那么热闹了,可朝廷上下都清楚事情还没有完!

    江南局势依然不稳,四大报纸还在长篇累牍地指责抨击朝廷的不公,各种含沙射影的文章不断,甚至连北华捷报、天津时报这些洋人的报纸也跟着起哄架秧子,危言耸听地胡诌什么江南不稳,天下不稳---慈禧就奇怪了,江南一地之事碍着天下什么事了?不就是一点儿生意上的纠葛嘛!上海道台邵友濂倒是上了折子说沪上金融不稳,资金外逃颇甚,恐于经济不利,亟待朝廷良策云云…哼,朝廷有什么法子?论起经济之道,还真是只有那个死鬼门儿清!

    可是这个死鬼又干了什么好事?义勇军擅自戒严还美其名曰维护江南稳定---那怎么又在苏皖两省大搞什么

    军事演习封锁边界?军机处报告朝廷官员都没法进江宁了,江宁学政回家省亲十来天返程就回不了江宁至今还在浦口镇那个乡下地方呆着!

    胆大包天的义勇军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解除了驻防徐州淮军一营的武装。如此胆大妄为难道不是因为李旭拥兵自重吗?

    慈禧气得又想拍桌子,可一想到兵强马壮的义勇军她也没了脾气---淮军千余人竟然被义勇军一夜之间就缴了械,难怪李鸿章再也不提淮军南下的事情了---去了也白给,一群窝囊废!

    既然军事上根本没指望,那就只能从别的途径来想办法解决江南的麻烦了。这几天,西南、西北的地方官儿纷纷上折子,或者诉苦地方民生凋敝;或者抱怨清流不识大体惹恼了义勇军;或者干脆就替义勇侯叫屈,要求朝廷惩治张佩伦等御史以平江南民愤!

    容馨公主也屡屡进宫劝说,指出江南之乱只是开始,若不尽快解决,怕是日后还有大乱!更声言除非义勇侯坐镇江宁,否则无人能够控制义勇军,更不要说控制江南局面了!

    哼,这丫头怎么那么迷信义勇侯啊?难不成咱大清除了那死鬼就没人镇得住江南了?死了张屠夫还吃不成混毛猪了?呸!

    唉,想想也是啊!义勇军乃是李旭一手打造的骄兵悍将,除了他谁能管得了呢?就象淮军只听李鸿章的一样!想到这里,慈禧就郁闷---堂堂大清国竟然没有直接听命于朝廷的精锐军队,当年威震天下叱咤风云的八旗劲旅如今只会走狗遛鸟了,真是丢尽了老祖宗的脸面!

    更让她惊慌的是前日总理衙门报告,列强诸国表示了对江南事态的关注和不满,要求朝廷尽快恢复江南的安定---这些洋鬼子真能凑热闹!难道他们也在为李旭说话吗?这是慈禧最担心的事情---如果李旭得到了洋人的大力支持,以后朝廷还拿什么来跟李旭叫板呢?军队打不过人家,钱还没人家多,朝廷除了封官许愿还有什么?为了保存朝廷体面就只能服软啊!

    慈禧太后就象泥菩萨一样坐在软塌上半天不动地方,脸上阴晴不定胡思乱想七上八下,越想越拿不定主意,总觉得没有什么好法子让自己满意。她感到了身心疲惫,巨大的心理压力令她这几天都没睡好,总是半夜忽然惊醒,坐在床上发愣---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一个江南就让她提心吊胆,生怕一个处理不周就惹来滔天大祸!

    门口太监进来小声报告恭亲王见驾。慈禧定了定神,叹了口气,让奕?进殿议事---事急从权,还是得指望鬼子六拿个主意啊!她看着比自己还大两岁的小叔子进殿后规规矩矩地跪拜请安,心头微微一叹---这段日子眼见得这位还不到五十岁的六叔头发也白了不少啊,都是那该死

    的家伙闹腾的,折腾得大伙儿都心焦!遂开口问道:“恭王啊,江南的事可有良策?眼下洋人也来凑热闹了,不想法子是不行了!”

    奕?低眉顺眼地说道:“回太后,军机处已经议了此事。眼下江南只是表面平静但内里却是如油锅一般滚烫,随时都有可能沸腾!奴才们以为要稳定江南不致生变,当有三招,还请太后斟酌!”

    “唔,恭王可一一道来。”

    “一,派一干练而素孚威望之人出镇江宁,任为两江总督。当下卫荣光只是署理总督大印,此人名望有限威德不足,实是难以压服义勇军那帮骄兵悍将!此人虽然曾经履职安徽按察使和浙江布政使,然多为文职,显然不足以震慑江宁!”

    慈禧点点头,问道:“军机处何人可以充任两江总督一职?”

    “左宗棠!左大人乃湘军老帅,昔年驰骋江南平定长毛之乱,又曾任闽浙总督,谙熟江南事务。后又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且与义勇侯及其部下多年交往,义勇军不会不卖这个人情!”

    “甚好!接着说。”慈禧微微点头,她也想到了左宗棠,认为确是两江总督的最好人选。

    “这二嘛,左季高虽然任职两江总督不是问题,但毕竟李续之还在江南。只要他在,江南就未必会听左季高的话!只有李续之离开了江南,左季高才能放手施为,也才有可能稳定江南的大局。”

    “李续之会离开上海吗?他现在下野之人,朝廷可有办法令其离开江南呢?”慈禧心中狐疑。

    奕?看了看左右,慈禧会意,命太监宫女退出大殿。奕?轻声道:“太后,这正是臣等绞尽脑汁的地方!当下为义勇侯抱屈者不外乎无罪罚之!不如朝廷一纸诏令命其为内阁大学士以示天下---朝廷并非无故撤职而是另有任用耳!如此则不公之论可烟消云散,也显出了朝廷的恩典。然后派其海外考察,岂不一石两鸟吗?”奕?嘿嘿一笑。

    慈禧闻言恍然大悟,心中大喜,差点拍手叫好。强忍欢喜之色,端着太后的架子,面色不变地嗯了一声,点头同意,示意奕?继续说下去。

    “太后,这第三就是朝廷要加强淮军的实力。此番江南一案说明义勇军恃强而骄,浑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长此以往祸不远矣!为今之计只有加强淮军实力以保证南北平衡进而保证朝廷的控制!现在淮军陆上力量尚不足以威慑义勇军,而水师更是远远不如,朝廷应该加快北洋水师的筹建以遏制南洋水师,同时保证京津的海上安全!”

    奕?停了一下,然后吸了一口气,深沉地说道:“一旦北洋水师实力强过南洋水师,就可以威胁江南。江南地域滨海靠江,如果被水师封锁了其水运通道,则必然经济崩溃而使义勇军失去耐战之力…届时李续之还有何资本不

    服朝廷?”

    慈禧想了想,终于面露喜色。很快又不无担心道:“如果义勇侯不接受朝廷任命呢?”

    “不受朝廷诏命就失了大节!除非李续之真想造反,否则他不但要受命而且还会进京谢恩!”奕?微微一笑,说道:“太后放心,李旭必来京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