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267,轩然大波

    从光绪七年下半年开始,义勇军在江南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权下乡工作。当然这个工作的轰轰烈烈还只是在义勇军系统的内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江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变化,人们早已习惯了义勇侯不断推出的新花样,民间也普遍认可了义勇侯的新政举措。反正忙着赚钱的资本家们和忙着改善生活的老百姓们没有人会反对义勇侯的政策,就是那些少部分比较保守的乡绅们也早被这个社会眼花缭乱的变化搞得头晕眼花,谁也没有意识到政权下乡意味着什么!

    所以江南的政权下乡工作开展得异乎寻常的顺利,广大农村的老百姓们看着挂起来的政府牌子和那些兴冲冲的年轻干部,除了好奇就是感到安心---义勇军的人就在身边干活,还有那些派出所的警察维护乡村治安,这下再也不用担心生活上的麻烦了!

    政权下乡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而顺利,铁血会和政务院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也没有李旭操心的事情了。于是他就奔赴各地视察,一方面了解政权下乡的推广情况,一方面走访民情---李旭给自己规定每年必须抽出二个月轮流视察属地,保持对辖内的了解和掌握!

    这次他来到了安徽,时任安徽巡抚裕禄陪同视察。这位裕禄巡抚是满洲正白旗人,在英翰任巡抚时就是安徽布政使,后来接替英翰出任巡抚一职,在安徽为官多年,是个官场老油条了。裕禄深知义勇军势大,义勇侯厉害,虽然自己是正宗的满洲哈喇子但也不敢在义勇侯跟前骄纵轻狂,反而小心翼翼地侍候着,生恐一不小心得罪了这位江南的土地爷!所以多年来他能稳坐安徽巡抚这个位置,也从不干涉义勇军的事情,乐得做个甩手大掌柜般的自在官。

    李旭在裕禄等人陪同下,考察了皖省各地情况,基本表示满意。对裕禄等人也表扬了一番,认为皖省经济发展迅猛,民生兴旺已经彻底摆脱了当年捻党作乱的影响,皖省官员功不可没呀!

    裕禄得到义勇侯的表扬,心花怒放,连连自谦不敢居功。

    来到安庆府,李旭碰到了史国良一行,一问之下才知道史国良正带着科学院、南方技院、金陵大学等单位的一帮专家学者来安庆机器厂鉴定新产品。李旭十分高兴,遂和众人一起来到安庆机器厂观摩。

    安庆机器厂是在原来曾国藩的安庆机器局的基础上成立的新工厂,专门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当德国人奥托在1877年研制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冲程内燃机并在同年的巴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相关情报信息被密切关注欧洲科技动态的情报局获得并且迅速地传回国内。

    很快福斯特就主动和奥托联系并且资助奥托的公司继续研发内燃机,同时请了奥

    托公司一位叫戴姆勒的工程师来到安庆帮助筹建安庆机器厂专门生产内燃机---任大聪和福斯特合资买下了安庆机器局并改组为民营企业,同时联合科学院、南方技院、金陵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内燃机。

    经过两年的建设,安庆机器厂已经全部投产并生产了第一台标准的奥托内燃机,当然这台内燃机用的是专利生产授权。

    李旭当然知道内燃机的出现对未来的影响---在喷气发动机出现前,所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甚至水下动的机械产品都靠内燃机驱动!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汽车。所以他非常有兴趣来看看这个时代的内燃机---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批内燃机产品,比外国人晚不了几年,可以说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出发!

    不过当李旭看到这台体积不小的内燃机时,不禁瞪大了眼睛---这不是他后世印象中的那种烧油的内燃机,而是一台煤气内燃机---一个不小的煤气罐影响了内燃机的体积,而且这台内燃机的转速只有可怜的两百转,显然功率有限---然而这毕竟是台内燃机,是今后所有内燃机的鼻祖!

    李旭和史国良等人围绕着这台国人生产的内燃机评头论足,兴趣盎然。史国良告诉李旭,科学院也在密切关注发动机的研制,正在研究新的各种发动机但是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对于这种奥托内燃机的原理等情况,科学院也很清楚,正在研究改进。他还介绍了那个德国工程师给李旭认识,说戴姆勒先生精通工程管理和机器研究。

    李旭听到戴姆勒这个名字,心里一愣,心想这位不会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汽车大师吧?他微笑着和戴姆勒握手,对他帮助建厂表示感谢并请他继续在大清国工作,协助生产和研发内燃机。

    当众人讨论到目前的内燃机烧煤气太麻烦时,李旭脱口而出为什么不能烧汽油?义勇侯的话令众人一愣,这个年代已经出现了汽油,只是没有煤油那么出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史国良等专家们当然知道汽油是什么东西但却从来没想到内燃机能烧这玩意儿!

    但是李旭的话提醒了众人,特别是戴姆勒这个协助奥托发明四冲程内燃机的家伙---他一直在考虑用什么东西替代煤气作为内燃机的燃料。听了义勇侯的话,德国人的褐色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思索着汽油取代煤气的可能性---李旭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再次用后世的历史经验影响了历史!

    很快在两年后,戴姆勒和科学院携手发明了真正的汽油内燃机,其转速相比奥托内燃机提高到一千转---更重要的是,汽油内燃机的出现使汽车的诞生成为可能,也使得李旭终于有了可以领先世界军事力量的可能!

    岁月荏苒,白驹过隙,时间在不

    知不觉中进入了1882年。这一年是光绪八年,大清国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变成了慈禧太后一人专权。是年五月在陕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事,也引起了朝野动荡不安。

    义勇军在江南大力推行建立乡村政权,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乡绅控制广大农村的权利,瓦解了宗族势力。大半年的政权下乡活动并没有在江南各地引发什么风波,发达的工商经济轻而易举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并且很快在满心欢喜的农业资本家们的支持和帮助下迅速转换了广大乡村的治理模式,初步建立起来了比较完善的乡村基层政府。

    当江南取得了政权下乡的初步成功后,义勇军政务院同意了刘世光在陕西开始推行政权下乡的请求,批准陕西开始全省建立乡村基层政府。光绪八年初,铁血会、政务院联名下发政权下乡指导文件,要求陕西率先在西北开展试点工作并在江南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完善大西北政权下乡的工作经验,为日后在大西北各地推广政权下乡奠定基础。

    对此,刘世光极为重视该项工作,亲自部署,下达工作指令。铁血会中央和政务院也派出专门人员赶赴陕西指导工作。三月,中办、国办再次联署发文,要求陕西在开展政权下乡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陕西和江南的差异性,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各地出现的工作问题,解决当地矛盾。

    刘世光是个有魄力的人,深得李旭和义勇军高层的信任和倚重,独当一面执政大西北的经济和陕西全省行政事务,雄心勃勃希望将义勇军的新政迅速实施。他认为陕西经过义勇军的全力开发,经济上已经和江南接轨,工商意识在西北独领风骚。又经过西捻和回乱的战争洗涤,全省各地大部分土豪劣绅死的死逃的逃,农村的传统势力已经被大大的削弱,有利于政权下乡工作的迅速展开。加上河南、山西等地的大规模移民的到来,也必须尽快建立乡村基层政权,掌控广大的农村地区。

    于是,刘世光在精心部署后,迅速在全省推广政权下乡。起步阶段工作十分顺利,大批义勇军的青年干部深入陕西各地,在经济较发达的西安和战争清洗较干净的陕北等地,基层政府建立得很是顺利,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反对和抗拒。

    然而在较为贫困的商州地区,政权下乡工作却阻力极大。商州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山区一带,民风彪悍,宗族意识强烈。当地经济落后,山区闭塞,保守的乡绅又未过多受到战争的清洗,而且很是抱团,使得刘世光派出的工作队工作难以开展。

    为此刘世光撤换了当地反感义勇军的知府和几个知县,这使得工作队和当地的保守势力的对立更加激烈。四月中旬,义勇军派驻商州的知府在商洛山中调研时遭到当地乡绅勾结山匪突然袭击,商州知府、铁血会当地的书记以及工作队数十名青年干部全部遇难,一时震惊了义勇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