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211,郭嵩焘啊

    李旭接到左宗棠、张五伢的求援电报,立刻决定复电提出义勇军支援一批军火将刘锦棠所部按照义勇军的标准配备武器装备。同时派出顾问教官帮助该部训练,尽快提高其战斗力。

    左宗棠接到李旭的电报大喜,心想如果老湘军能够达到义勇军一半的战斗力也就足以对付阿古柏的军队了,而且如此一来自己的老部队和义勇军的战斗配合就更加得心应手,双方关系也更加紧密。嘿嘿,那位李中堂想要支手乾坤就更难了吧!遂急电李旭尽快送来武器装备和顾问教官,西征大军厉兵秣马时不我待。

    辽阔的草原绵延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风吹草低,人欢马炸。义勇军骑兵一旅、二旅正在这片被后世称为山丹马场的大马营草原上进行实兵对抗演习。

    骑一旅旅长唐忠孝大校站在一处高坡上俯视着手下三千精锐结阵冲击骑二旅的阵地,在冲锋的过程中部队不时根据号声、哨声变换阵形,交替掩护。

    唐忠孝皱着眉头对身边的参谋长王三娃上校说道:“瓜娃子的老方象个泥鳅,滑不留手,带着他的人又跑了!”

    王三娃笑道:“旅长,方旅长向来滑溜,擅长游击奔袭。他们二旅也是以轻骑兵、游骑兵为主,自然不会和咱们以骠骑兵、枪骑兵为主的一旅正面硬抗!”

    唐忠孝点点头:“不错!咱们一旅重装骑兵攻坚克难,擅长强攻硬战。老方的二旅却是惯于长途奔袭和侧击袭扰,大帅和总参定下的规矩有利有弊啊!老王,你起个文件向上面反映一下,给咱们一旅也配点游骑兵,咱们不能打垮了敌人却追不上,眼巴巴地看着敌人跑了。”

    王三娃答应一声,正待说话,忽见远处一骑快马如风而至,却是旅部传令兵送来新任西北军区司令张五伢的命令。唐忠孝看了命令,满脸喜色,大声传令---参谋长,集合部队,咱们要去给大军当先锋了,奶奶个熊,总算等到了!

    在唐忠孝接到军令的同时,方大河也接到了命令。本来他还在纳闷一旅怎么忽然收兵集合不打了?方大河和唐忠孝可是一对老冤家,从捻乱时期两人就是对手,战场上招呼过十几次,彼此都非常熟悉对方,往往一看对方的动静就能猜出对方的行动。后来两人又一同投奔义勇军为官,在一个部队共事多日,平常没事就不断研讨过去的战例,争论得失。两人都是马战行家,对骑兵战术战法都有各自的心得体会,是义勇军公认的骑兵专家!

    也许是流寇出身的缘故,方大河不喜欢部队强攻硬打,喜欢游动作战,寻找战机和发现敌人的弱点后突然一击。不过现在情形不一样了,义勇军装备精良,骑兵旅兵种齐全,不仅有负责冲阵的枪骑兵,负责破阵的骠骑兵;也有负责侦察的游骑兵,负责追

    击的轻骑兵;还有负责火力支援的炮骑兵,负责工程、辎重、后勤的辅助骑兵分队等。骑兵旅还装备了不少机关枪和六磅骑乘炮,具备了相当强悍的野战攻击水平和一定的攻城略地的实力。

    方大河命令部队集合,军令传到正在迂回的骑二旅一团一营,指挥手下百余名游骑兵准备机动的格日图下令吹响集结号,率队返回营部。格日图是个蒙古汉子,年方二十六岁,典型的一张蒙古圆脸,小眼睛,蒜头鼻。风吹日晒令他的脸庞粗糙而暗红,一身彪悍的气息如同草原的劲风四下翻滚。他本是阿拉善的游牧民,自幼流连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熟悉荒漠和草原,还有那些吃苦耐劳的矮脚蒙古马。

    当义勇军骑兵旅进驻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后,开始广招当地各族青年参军。格日图被义勇军优厚的待遇吸引,遂和当地的一批蒙古青年参加了义勇军,被分到了骑二旅游骑兵连,成了一名年轻的游骑兵战士。入伍那年他才二十一岁。一晃五年,格日图已经深深迷上了军旅生活,不仅进了山丹骑校学习了三年,加入了铁血会,毕业后还因功升为游骑兵上尉连长。

    根据义勇军总政的相关规定,义勇军官兵不分种族、地域、贫富等情况,一律平等对待,管理以军纪为准则,奖励以军功为标准。所以格日图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蒙古人身份而感到被歧视或别扭,相反现在骑兵旅里面各族官兵都有,大家天天在一起摸爬滚打都是袍泽战友---格日图喜欢义勇军这个大家庭,发誓效死义勇军!

    格日图率队回到营部时,碰到了同年入伍的回部哈萨克人铁依木也正带着枪骑兵连返回。铁依木身材高大魁梧,高鼻大眼,相貌堂堂,是骑兵旅公认的美男子。特别是嘴唇上的一抹漂亮的八字胡,显得小伙子特别性感。

    铁依木和格日图同岁,一起入伍当兵一起上学升职,不过他身材好被选入了骑兵部队中最牛气的重骑兵部队成了一名神气活现的枪骑兵。铁依木热情地大声招呼格日图,两人互致问候,汉话还是有点生硬。

    铁依木小声告诉格日图---听说部队即将进兵新疆了!

    格日图点点头---也该动手了,咱们在这草原上呆了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西征嘛!

    两人还想说话,猛听见营长在大声吼道部队集合,目标团部,出发!这营长姓罗,当年是个小捻匪,跟着方大河归降了义勇军后一路军功升到中校军官,山东汉子,一双罗圈腿不比格日图那些马背民族小,以致外号就叫罗圈腿,是方大河的爱将。

    很快骑兵们纷纷上马整队,一杆飘扬的义勇军战旗引领着数百名骑兵出发了,义勇军军歌响彻云霄,蹄声如雷…

    就在这年初,已经归隐还乡的郭嵩焘受到军机大臣文祥

    的举荐被朝廷征召,再度出山出任福建按察使。此时正值朝廷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将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

    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也引起了义勇军高层的注意。本来郭嵩焘和曾国藩是密友,也算李旭的师长辈,故此颇受李旭敬重。但李旭知道历史上郭嵩焘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虽然开明而富有现代意识,然而却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可悲可叹!

    此时云南发生了“马嘉理事件”,英国威胁满清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此事件将不惜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藉此要挟中国,要求满清政府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决定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

    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消息传开,顽固保守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无聊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对此,李旭颇为愤怒,命范横溪组织义勇军系统的三大报发文公开抨击那些保守派,大力支持郭嵩焘,令其大为感激。

    由于中英尚未就马嘉理案谈判妥当,郭嵩焘出使延期。十一月,上谕命郭嵩焘署理兵部侍郎,其上《请将滇抚岑毓英交部议处疏》,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要求将对马嘉理案负有直接责任的云南巡抚交部严处。同时奏折还抨击了那些盲目自大、封闭守旧的保守官僚士大夫。

    自然郭嵩焘又遭到毁谤,“汉奸”、“贰臣”之类的指责咒骂,汹汹而至。以致慈禧太后数次召见郭嵩焘,多加勉励。

    郭嵩焘离闽赴京就职,途经江宁。李旭亲自到江宁码头迎接,以师长礼待之。时年五十七岁的郭嵩焘见红得发紫的当朝权臣义勇侯亲来码头迎接,虽然是李旭的师长辈也不禁受宠若惊,特别是在他被谩骂诽谤之际!

    郭嵩焘见李旭迎上前来温言问候,忍不住老泪纵横,哽咽难言。李旭百般劝慰,说郭公忧心国事敢言人所不言,不愧恩师当年之誉!不必挂怀小人之言,还请以国事为重啊!

    郭嵩焘连连点头,感动不已---侯爷日理万机还惦记卑职荣辱,实在令人感慨!想当年与文正公谈及门下,文正公有言侯爷心胸宽广,嫉恶如仇当为天下楷模!

    李旭连连谦虚,将郭嵩焘请上自己的马车,难得的打起全套义勇侯排场,风光无限地穿过半个江宁城,一路招摇。引得江宁人都议论这义勇侯爷咋的了?平常从来都是轻车简从不摆排场啊?

    凡夫俗子不明白李旭大张旗鼓的迎接郭嵩焘就是要告诉天下,义勇军支持郭嵩焘,郭嵩焘受义勇军保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