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178,渗透陕甘

    陕甘总督左宗棠给李旭的信件中不仅谈到了当前的陕甘局势和情况,也向李旭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就是义勇军派兵剿匪。左宗棠手下数万部队能打仗的也就只有他的楚军战斗力尚可,毕竟是和太平军捻军打过仗的老部队。其余那些陕甘绿营无一例外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部队---在左宗棠眼里那些绿营官兵连中看都勉强!

    眼下左宗棠需要部队剿匪,李鸿章的淮军他是不想用的,那帮家伙比楚军好不了多少!只有军纪严明的义勇军才是他唯一看得上的部队,而且左宗棠想用义勇军还有一个好处---义勇军都是自成后勤体系,完全看不上那些杂牌绿营的粮饷供应,根本不必他人操心---这可省了他左宗棠不少粮饷啊!

    左宗棠告诉李旭,他已经上报朝廷调用义勇军,只要派出数千义勇军就够用了。李旭回信同意,只要接到兵部调令,义勇军马上出动陕甘。

    除了要兵,左宗棠还要人!他深感自己手下可用之人匮乏,能顶事的人才更是不多,而陕甘地域辽阔,西北更是地广人稀。平定回乱一事千头万绪,光是数万大军的粮饷筹办就是一个大麻烦,为此左宗棠决定请胡雪岩来帮办军务粮饷---当年胡雪岩在浙江可是帮左宗棠剿灭太平军保证后勤供应立下了大功,胡雪岩熟悉粮饷供应事务而且有办法解决粮饷筹措,左宗棠对胡雪岩的能力十分有信心!

    光一个胡雪岩还不够,左宗棠还需要更多的人手,特别是那些了解乡村和熟悉乡村工作的人才。陕甘地方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才是彻底消除匪患,安定地方的根本。左宗棠自知自己没有搞经济建设的本事,干脆直接向李旭请求帮助---义勇侯手下能人多,搞经济不在话下!

    左宗棠在信里直截了当告诉李旭,陕甘地方治理全部准备参照李旭在闽浙赣的模式处理,请李旭派人来在陕甘总督衙门名下建立官府治理架构并派人担任各厅局处的主官。经济建设也全部交给李旭安排,他左宗棠保证不干预并保证大力支持---一句话,名义上的陕甘总督是他左宗棠,实际治理统统交给李旭这个闽浙总督。左宗棠要集中精力剿匪和准备日后进军回疆---阿古柏占据新疆一事迟早要解决!

    对于左宗棠的信任和直言不讳,李旭深感敬佩!同时也知道大西北这个烂摊子光靠一个左宗棠也确实难以有效应对。李旭不在乎替左宗棠治理陕甘实际上是为人作嫁,他更看重人心的影响力,派兵派人甚至出钱都可以,只要能进入西北立足就行。

    但是,派谁去呢?李旭决定派一直从事农村工作的刘世光前往左宗棠那里负责开展西北农村工作,同时派沈思德去帮忙筹建各级官府幕僚机构。

    李旭叫来刘世光

    、沈思德两人,告诉他们准备派他们去陕甘工作---刘世光要扎根陕甘,主管陕甘农村工作并且作为李旭在陕甘的代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沈思德要帮助建立健全官府幕僚系统后再返回铁血会组织部长任上。

    李旭交待从闽浙赣各厅局抽调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官员和干校毕业学生前往陕甘,以便尽快开展工作。另外要从陕甘招收干校学员,全面培养当地干部,为发展和巩固义勇军的势力奠定基础。

    三十多岁的刘世光和沈思德正是心智身体最健全的时候,自然清楚义勇侯委以重任的含义,一致表态绝不辜负义勇侯的信任,一定搞好陕甘工作。

    李旭满意俩人的态度和决心,又语重心长地告诉刘世光---陕甘地方工作农村是重头,不能控制农村就不能稳定局面。当地历经回乱,地广人稀,广大乡村破坏严重。这种情况既有利于义勇军惯常的农村工作也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地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工作,在有效控制农村的同时尽快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李旭特别强调政治工作必须和经济工作相结合,在充分使用强大的思想武器的同时,要尝试结合金钱的力量来推进政治工作和经济建设。

    同治十年正月过后,刘世光出任陕西布政使、沈思德则以陕甘总督首席师爷的身份两人带着数百名义勇军系统的官员和干校毕业生前往西安,开始了义勇军对陕甘地区的渗透控制。

    同月,李旭以义勇军的名义建立了农业银行,中行、工行和建行分别入股。农行的建立标志着天朝四大行的正式确立,也标志着义勇军开始运用金融手段向广大农村渗透控制,不仅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也为义勇军牢牢控制天朝众多的农村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行首先在闽浙赣陕甘等地拓展业务,向土地所有者提供以土地抵押贷款,并且向各地农业公司提供低息贷款,扶持农业生产。积极引进适合各地情况的高产农作物,赞助成立了西安农科所,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研究。

    四月初,兵部调令到达了杭州,李旭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出兵陕甘的问题。各部队自从平定捻军,早就闲得发慌,纷纷请战。牛大勇当仁不让,粗声大气地率先发言要求派一师出战。黄玉金、吕亮、张五伢等人自然不干,纷纷说不能什么好事都是一师当头,大家谁都不是后娘养的!

    牛大勇脸皮深厚---自从孙三官去干了海军,再也没人有资格跟他叫板了!他一拍大腿,瞪眼嚷嚷道:“怎么?各位不服气?一师一师,天下第一师,自然有事要先上,不服气也不行!”

    赵向东笑道:“就你大牛歪道理多!”

    张五伢也不服气地说道:“教导师独一份的名号,怎么不如一师了?凭啥不能

    教导师先去啊?”

    黄玉金也一拍大腿,说道:“是啊!难道二师就永远都是千年老二不成?”

    吕亮也不服气,说道:“大牛,你这话咱可不爱听!要不,咱俩换换,你来三师当师长!”

    聂大彪垂头丧气地说道:“都是陆军旗下,咱警卫团啥时候也能上战场啊?你们各位好歹还能争一争,咱连争的本钱都没有啊!”

    李旭笑道:“好了,各位都别争了!这次咱们就轮换参战,每个部队都去西北练练兵。西北地域不同江南黄淮,大家去见识见识没坏处!”

    于是会议决定义勇军首批参战部队五千官兵分别从各部抽调成建制单位组成西北纵队,牛大勇为总指挥。半年后轮换由张五伢任总指挥率五千官兵接替,然后是黄玉金、吕亮等人。后勤部负责后勤保障,司令部规划轮训计划和作战计划,政治部负责人事调配。考虑到轮训的目的,除了骑兵部队还在整训暂不参加外,其余各部都要参加包括宪兵、警卫团和陆战队等。众人皆大欢喜,这一仗人人有份!

    五月,义勇军西北纵队出发前往西安。李旭在给左宗棠的信中特别说了这支部队去西北就是剿匪打仗,请左宗棠放心使用,千万别蹲在西安摆好看。

    左宗棠接信大喜,心说牛大勇来了,不用白不用---这家伙能征惯战,一定让他啃硬骨头!

    此时左宗棠指挥清军刚刚攻克宁夏金鸡堡,彻底消灭了马化龙乱军。但清军也是人困马乏,难以继续追杀各地乱军。而回乱诸军在退出陕西后又遭金鸡堡惨败,遂大部分逃入肃州依附马文禄统领的回民乱军。马文禄自得了渭南、金积堡、河州、西宁等地被清军击散退却下来的陕甘乱军余部后,将十几万乱军集中在肃州一带,负隅顽抗。

    左宗棠决定将牛大勇率领的义勇军西北纵队派去打头阵,他告诉牛大勇乱军势大,不可硬敌,只要控制要道即可,待清军主力休整后集结再战。

    牛大勇表面上恭谨领命,心里说扯淡!大军作战瞬息万变,哪能坐失良机!再说咱也就呆西北半年,总不成在肃州荒郊野地呆半年就回家吧!遂说道:“左帅,请允末将临机决断之权---能打末将就打!”

    左宗棠点点头---你乃友军助战,本帅自然不能阻你立功!只是不可轻敌浪战坏我大局,否则军法不贷!

    牛大勇率部赶到肃州,此时已经是八月份了,离计划年底轮训的期限就四个月,张五伢马上就要率领第二批轮战部队出发了。牛大勇心想得赶紧找机会干一仗,否则就便宜了张五伢那小子,那家伙打仗可不是省油的灯!遂和众将商议,决定主力不动,派出精干分队四处攻打乱军营寨,诱迫乱军出战。

    马文禄听说只有数千官军来犯,又见肃州外围营寨被打破

    了不少,遂决定出动大军消灭这股胆子不小的官军---管他楚军义勇军,数千人马还能翻天不成!

    于是一场五万乱军对阵五千义勇军的战斗打响了---战斗很简单,战果不简单---乱军当场战死的人数高达八千,其中死在机枪下的人数就有五千多!乱军负伤、被俘的人数达两万余人,余者溃逃。义勇军阵亡十二人(主要是乱军马队第一波冲锋时乱箭所杀),负伤百余人!

    接到战报的左宗棠目瞪口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