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95,胜保争功

    天亮了,义勇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寿州城。苗沛霖统帅的部下大部分在睡梦中就被俘虏了,而且都被凶神恶煞一样的义勇军官兵和亮晃晃的刺刀吓傻了。除了攻打苗沛霖住所时打死了二百多人外,其余地方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斗---当然义勇军的迅速行动也避免了战斗的发生。

    吕明向坐镇苗沛霖大宅的李旭报告,俘虏苗沛霖练勇和长毛一万余人,包括关押在地牢中的陈玉成及其部下将领。缴获钱帛粮草物资约数十万两,可谓丰厚。

    李旭对众人道:“今我军攻占寿州,诛杀反叛苗沛霖,俘获匪逆陈玉成,如何处置?各位说说意见吧。”

    众人皆曰报功朝廷。唯独罗文才有不同意见。

    罗文才说道:“军门,我军乃客军过路,突然攻杀寿州必遭人言!杀贼擒匪虽有功劳但不能据此邀功,一来安徽地方不满;二来胜保见我杀了苗沛霖抢了陈玉成,必然眼红恼怒;三来日后其他省份必然对我戒备,不利我军长远发展…请大人斟酌。”

    李旭闻言点头,笑道:“文才所言正合我意!风物长宜放眼量,岂能贪图些微小利!”他起身来回踱步,然后说道:“但是我军攻占寿州一事也不能不报,否则朝廷也会疑虑…这样吧文才,你替我起草信函给恭亲王,让他知道事情经过和我军苦衷即可。”罗文才点头。

    李旭又道:“把苗沛霖的人头和陈玉成及其部下铁杆全部派人交给在临淮的署理安徽巡抚李续宜,这个人情就给他吧,让胜保去跟他扯皮吧!呵呵…”

    李旭心说表面上是胜保和李续宜争功,背后却是满人权贵和汉人势力矛盾冲突,嘿嘿,好事啊!

    吕明问道:“军门,那些俘虏和缴获也要给李续宜一些吗?不能太便宜他了吧?”

    “呵呵,当初本官和他兄弟因为九江屠城闹得不愉快,现在给他李续宜一个面子也够了!其他的就别想了,俘虏和东西都带走---江西正需要这些人力物力。”

    李旭命人押来陈玉成,对历史名人他总是很感兴趣地要看看活的。陈玉成很年轻,身体壮实,五官端正,眼睛因为幼年患有眼疾而留下疤痕,远观如四只眼睛,故人称陈四眼。虽然陈玉成貌不惊人,但英武之气溢于言表,纵使被关押虐待数日也难以掩盖!

    李旭和陈玉成彼此注目,相互感叹顿起惺惺相惜之意。李旭拱手道:“久仰大名,不愧是纵横苏皖的巨枭!”

    陈玉成哈哈一笑,说道:“某亦久闻阁下大名,独力支撑江西,抗击洋夷,何其勇也---憾某未能与汝一战耳!”

    “呵呵,阁下勇略亦令本官佩服,惜尔误入歧途,可愿迷途知返乎?国家稀缺人才啊!”

    “某自幼追随天王,至死不敢背叛!汝之国非我之国,道不同不相为谋,愿死耳!”

    陈玉成目光平静,慨然说道:“然某愿将家小托付阁下,死而无憾也!”

    “放心去吧,李某自会妥善照顾汝之家小!若有来生,愿为兄弟!”

    “哈哈,阁下之言正合我意!阁下杀了苗沛霖这个小人,受某一拜!”陈玉成磕了个头。

    李旭暗叹,目送陈玉成而去---这是一个同样忠于自己理想的英杰啊!

    义勇军在寿州休整二天后继续启程返回江西,随军是一万多人的俘虏和自愿跟随义勇军去江西的黄淮百姓数万人---黄淮一带捻军太平军官军练勇你来我往的折腾,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听说江西安定又见义勇军纪律严明不骚扰地方,老百姓自然愿意依靠这样的军队保护。

    李旭见百姓愿意跟随自己,命令部队前后保护,严防土匪乱兵滋扰。大军连着百姓浩浩荡荡一路南行,安徽这几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地方官府也是疲于应付。现在见百姓愿意跟随义勇军迁徙,自然乐得视而不见---人少了从贼的也就少了,贼也就慢慢少了!

    在临淮驻节的李续宜刚听说寿州遭到一股官军攻占,正在惊疑不定准备派人打探情况,忽然就收到李旭派人送来的苗沛霖人头和陈玉成等人,不禁又惊又喜---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功劳啊!等他看了李旭的信函,方知义勇军送来大礼的原因---敢情人家因是客军顺带消灭反贼,不想让他这个安徽巡抚面子难看,这才让功于他!

    李续宜感慨不已,心说李旭度量够大,有原则有风度还够朋友!和人家比比,自己确实有点那个小肚鸡肠了,惭愧啊!

    这边李续宜忙着向朝廷上报,派人押送陈玉成等人进京献俘。那边胜保不干了!本来他还在颍州府等着苗沛霖将陈玉成送来好向朝廷报捷,突然听说义勇军攻占了寿州。不仅杀了苗沛霖抢了陈玉成,还把苗沛霖的人头和陈玉成一干钦犯全部交给了李续宜!

    胜保这个气呀,自己人没了,功也没了,折腾半天什么都没捞着!很快又听说李续宜派人押送陈玉成等人进京献俘,胜保大怒,心想我才是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剿匪,你李续宜绕开我直接报功朝廷,什么意思嘛!这帮湖南土包子眼里还有没有咱这钦差大臣了?李旭年轻不懂事,你李续宜堂堂安徽巡抚也不懂事吗?汉人就没一个好东西!

    胜保一怒之下,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派人去拦截李续宜押送陈玉成的部队,同时上书朝廷参劾李续宜和李旭。说李旭妄杀降将抢夺功劳,说李续宜目无钦差欺上瞒下。胜保的人在河南延津县追上李续宜的人,双方各不相让,大打出手,轰动一时。

    朝廷听闻此事也懵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等到接到李续宜和胜保的奏折,方才明白事情缘由,顿时议论纷纷。满臣骂李续

    宜,汉官骂胜保---倒是都没人骂李旭,因为李旭没做错啊,你胜保说苗沛霖投降你了,证据呢?空口白牙谁知道啊,反正大伙儿都知道苗沛霖朝秦暮楚不是个东西,李旭杀了他不但没错还有功!

    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召集众臣商议处理此事,毕竟事涉满汉大员,不能不谨慎处置。工部尚书、同治帝老师倭仁说此事起因皆由义勇军客军过境,未得授权擅自剿匪所致,追本溯源,李旭实有难以推脱之责!

    众人一听傻眼了,怎么又把李旭扯进来了?这边胜保和李续宜的事还没掰扯清楚呢!这不越整越乱嘛,倭仁老糊涂了?

    兵部尚书爱仁出班奏道:“太后,奴才以为倭仁大人所言谬矣!义勇军离京之时已得兵部饬文,准允李旭所部沿路剿匪安民。请太后明察!”众人连连点头。

    僧格林沁说道:“太后,奴才以为李续宜本该将人犯交与钦差自然无事。怎奈该员目无钦差致使事态闹大,奴才以为朝廷该严加申饬以儆效尤!”满臣一片嗡嗡的赞同之声。

    大理寺卿曹毓瑛道:“李续宜署理安徽巡抚,职在剿匪安民。又为钦差帮办,区区押解人犯之事还不能做主吗?若这等小事也要报经钦差批准,胜保大人岂非管得太宽了?”汉官也是一片嗡嗡。

    文祥也说道:“此事实乃胜保好胜争功所致!太后,奴才以为略加申饬即可,请太后定夺!”

    大臣们七嘴八舌吵得慈安太后脑袋都疼了,慈禧也被说得发昏。她看看奕?,问道恭王以为如何?

    恭亲王奕?出班说道:“回太后,臣日前已经收到李旭来函,对此事前因后果大体清楚。臣以为此事焦点不过是评功赏罚!论功,李旭诛贼擒匪当为首功;李续宜忝为巡抚,尽职当差,也不为过;胜保身为钦差,拥重兵却不能诛擒捻匪张乐行,招降宋景诗等匪众却管束不严,争功于部曲而剿贼无方!臣以为当申饬以观后效。”

    奕?的话又引得众人议论纷纷。倭仁、僧格林沁等满蒙权贵表示不能纵容汉人目无上差的毛病!而文祥等人也批评胜保办事不利徒费钱粮…慈安太后头疼,先行离殿回宫歇息。

    慈禧怒道:“廷议各有所言,难以决断,难道事情就这样拖着吗?那长毛匪首尚在河南延津等待处置,总不能不管吧?”众臣又是嗡嗡一片。

    最后奕?建议再听听各省督抚意见,于是密诏各地督抚问询。不料,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巡抚一致指责胜保养贼自重贪贿地方,认为李续宜身为地方巡抚本就有权剿匪平乱。于是六月初朝廷发下上谕,将陈玉成等人于延津处斩,胜保调赴陕西平乱,李续宜实授安徽巡抚,李旭剿匪有功,赏三等义勇伯。

    胜保接到调令甚是不满,但也不敢违拗朝廷旨意,只好带领手下

    绿营和收编的各地土匪,郁闷地向陕西进发。朝廷另派僧格林沁统领满蒙八旗骑兵和北方绿营军队清剿活跃在黄淮大地的捻军。

    僧格林沁的八旗马队在抵抗洋人的通州之战中元气大伤,现在总算恢复了不少。向来看不起汉人的僧格林沁决定用手中的万余骑兵彻底消灭捻军,让自己手中的战刀饱饮那些该死的汉人的血!

    不过有一个汉人令狂妄的僧格林沁也不得不服,就是那个叫李旭的年轻人---他和他的义勇军让僧格林沁深感敬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