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二百七十六章 强明自任

    自代宗去世之后,杨铣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自梁州赶回祭奠,一路上风尘仆仆。又是哭灵,又是守夜,还要参与君臣对话。少吃少喝,以寄托哀思。

    一个多月下来,杨铣明显精神差了许多。回到自己府里,洗个澡就匆匆的睡下了。李柔芸见杨铣眼神里充满了疲惫,也没有多说话。夫妻几乎一夜无话,转眼到了第二天。

    次日一早,杨铣身着素服,再度入宫参与朝议。有了前车之鉴,杨铣这次出门带有数十名护卫,以防止刺客案再发生。

    这次朝议,主要是商议群臣继续服丧的时间。所谓为君王继续服丧,是指还要再穿多久的素服。

    宰相常衮道:“依据周礼,臣为君应服丧三年。汉文帝时服丧三十日,高宗以来,皆遵汉制。到了玄宗、肃宗之时,则服丧二十七日。先帝遗诏:‘天下百姓,只需服丧三日即可。’然古时卿大夫都是跟随君王服丧,如今陛下服丧二十七日,其他朝臣也应该如此。”

    德宗以为有理,正想遵从。

    中书舍人崔祐甫出列奏道:“臣以为不妥。先帝遗诏,只说天下百姓,并没有朝臣、庶人之别。朝野内外,莫非王土。故此应遵从先帝遗诏,三日即可。”

    常衮怒道:“中书舍人之言荒谬!有道是先君而后臣,岂有在陛下之前,免除服丧的道理。”

    崔祐甫进言道:“陛下乃先帝嫡子,于国应遵从遗诏,三日可脱下丧服,然于家却需要服丧二十七日。臣等皆陛下臣子,同时也是先帝的臣子,自当先遵从遗诏。”

    “陛下……”常衮还想再说。

    德宗抬手打断道:“此事暂且搁置一旁,容我思考之后,再行商议。”

    群臣退下。

    德宗单独召见杨铣,商议此事。

    杨铣一直在外地任官,从不参与朝政。面对德宗的询问,杨铣只好道:“若陛下问老臣以用兵之事,老臣能对答如流。若问礼法,则一窍不通。”

    “姑丈快人快语,甚合朕心。我固知姑丈不善礼法,只是询问而已。”德宗显然并不是为了商议礼法而来,是有别的事情商议。

    杨铣笑道:“陛下有事只管问,老臣一定知无不言。”

    “嗯。”德宗命宦官将一份奏折交到杨铣的手上,“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奏朝廷,愿意献钱三十万缗,以充国库。不知姑丈以为此事可否?”

    “陛下以为此事如何呢?”杨铣反问道。

    “我以为李正己分明是有意试探我这个新皇帝,并非真心献钱。”

    “既如此老臣以为,陛下可派使者前往慰劳淄青军。所赏赐之物,就是李正己所献的三十万缗。若是李正己真的肯拿出这笔钱来,陛下就可趁机拉拢淄青军的人心。若是李正己不拿出来

    ,他反而要遭埋怨,使上下离心离德。再者,也可以向天下百姓及各藩镇表明朝廷不爱财,杜绝有人打着朝廷幌子敛财。”

    “姑丈果然策略深远,就依照姑丈的意思办。”

    “谢陛下抬爱。”

    “还有一事也需要姑丈帮我解决,我有点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何事?”

    “此事与神策军使王驾鹤有关。”

    杨铣瞬间明白了德宗的意思,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其他的大臣可以暂时不更换,但唯独神策军使必须更换。

    只因神策军太重要了。

    神策军本是唐代军、城、镇、守捉等军事区域组织中军一级的戍边军队。在鱼朝恩接手神策军之后,不断吸纳诸如英武军等兵马,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朝廷最强的一支禁军。

    代宗执政后期,神策军的驻防更是扩大到奉天、武功、扶风、好畤、麟游、普润、兴平、天兴、鄠县、陕州等京畿地。

    如此一支拥有数万人的庞大军队,又宿卫长安。他的指挥官神策军使,如果不是自己人,会让德宗寝食难安。

    神策军使王驾鹤,原是鱼朝恩亲信。后来代宗为诛杀鱼朝恩,暗地里诱使王驾鹤为自己所用。王驾鹤成功助代宗诛杀鱼朝恩,从此深沐皇恩。在神策军使任上十余年,一直勤勤恳恳,谨小慎微度过。

    但这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王驾鹤不是德宗的亲信。

    杨铣问道:“陛下属意何人接替王驾鹤之职?”

    德宗道:“司农卿白志贞,姑丈以为此人如何。”

    杨铣知道此人,白志贞原名白琇珪,曾在李光弼帐下效命。这个人颇有谋略,李光弼遇事不决,常找他商议。李光弼去世后,代宗委任白志贞为司农少卿,如今又成为了司农卿。

    “陛下恕臣直言,白志贞谋略有余,胆略不足。若是委任他为神策军使,必使军心动荡,难以自安。”

    杨铣明知德宗不可能答应,还是要说出来。

    德宗听了态度大变,冷声道:“我请你来是商议如何夺取王驾鹤兵权,不是让你告诉我谁可以,谁不可以。”

    “是,老臣明白了。”杨铣心里有些不高兴,但是没有表现出来:“陛下可让崔祐甫请王驾鹤到家中饮宴,陛下趁机派白志贞到军中执掌兵权。待王驾鹤回去,神策军已不归王驾鹤所有。”

    德宗闻言一喜,笑道:“就依照姑丈之言。只是……”

    “陛下请说。”

    “姑丈为何不请王驾鹤,反而是让我派崔祐甫宴请?”

    “其一,老臣和王驾鹤不熟。其二,老臣曾为禁军将领,王驾鹤对老臣多有防范。为避免打草惊蛇,还是应该由崔祐甫去比较合适。”

    “有理。姑丈且退下,有事情再传姑丈前来商议。

    ”

    “臣告退。”

    杨铣虽然和德宗有过共事的机会,遥想当年张掖西域诸国会盟,就是两人共同完成。但是杨铣的儿子杨暇按照代宗临终遗诏,是要娶独孤贵妃之女华阳公主为妻。

    德宗对内颇为忌惮李迥,连带着就很忌惮杨铣。

    杨铣当然也知道其中的奥妙,没有往心里去。只盼着早日离开长安,返回山南西道。

    德宗按照杨铣的计策,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去。结果李正己吃了哑巴亏,王驾鹤被成功夺权,这些事不用细说。

    且说杨铣在长安又待了一个月,期间发生了一件事。

    中书舍人崔祐甫遭贬,被贬为河南少尹。

    这件事原本杨铣是不知道的,是郭子仪登门造访说起此事,杨铣才知道。要说贬官不是大事,郭子仪却亲自登门说这件事,其中恐怕大有学问。

    “郭老令公认为我们该怎么办?”杨铣问道。

    “你我皆是宰相,常衮却在不通知你我的情况下,代你我二人在诏书上署名这就太不应该。老夫以为应该上表陈述此事,以免陛下得知后,怪罪你我。”郭子仪眼神里大有学问。

    杨铣一听,猜出这恐怕是的德宗的主意。心说:陛下不好出面贬常衮,才找的郭子仪。再请郭子仪出面,拉拢我一块儿上奏。

    杨铣这样想是有根有据。大唐国土辽阔,政务繁重,因此宰相是轮流处理政务。如果遇宰相轮休,非重要诏令,不需一一告知,值班宰相可代其署名。到如今已经形成惯例。而杨铣自己和郭子仪挂着宰相的名头,却不实际参与政事。

    常衮代两人在诏书署名,纯属正常。郭子仪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且他为人素来宽大,不与人为仇。这样做只有一个解释,出于德宗的指使。

    “既然郭老令公这样认为,我即刻上表奏请陛下,询问崔祐甫被贬之事。”杨铣既然看明白了,再不情愿也只能被当枪使。

    郭子仪满意的去了。

    杨铣送走郭子仪后,回到书房提笔上奏朝廷,直言此事。

    德宗得到郭子仪和杨铣的两份奏折之后,传旨申斥常衮。并且下诏贬常衮为河南少尹,崔祐甫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两人来了一个官职对调,德宗真是有恶趣味。

    不过德宗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口气对朝臣和心腹进行更换。又架空郭子仪和杨铣两个功勋最为卓著的武将,的确担得上“强明自任”四个字。

    只是德宗能坚持多久呢?这就不得而知。

    杨铣于七月上表朝廷,请求返回山南西道。德宗表示同意,并且派太子李诵和舒王李谊,为杨铣送行。

    太子李诵是德宗长子,母亲是淑妃王氏。舒王李谊原名李谟,是昭靖太子李邈和杨铣长女杨朦所生之子。

    德宗将李谊养在宫中,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教养。

    太子和舒王一个代表朝廷,一个代表家人,算是给足了杨铣的面子。

    杨铣看到自己的外孙长得眉清目秀,器宇轩昂。心中着实有几分欢喜,当下告别两人返回山南西道。

    得知杨铣返回山南西道,百姓无不夹道欢迎。从梁州城门口一直到梁州的节度使府,可见十分壮观。

    这和杨铣的治理有很大的关系。

    说起来山南西道应该是大唐最贫瘠的地方,虽然有十五个郡,但税赋还不如中原的三个县。自从安史之乱后,此地常被山贼抢掠,人口也流散大半。

    自从杨铣到任之后,率军进剿山匪,安抚百姓,劝课农桑、征集财富。还编练士卒,怀柔异族。使整个山南西道堪称“大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