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二百三十五章 泄露

    杨铣具备很深的忧患意识,深知:宦途亦迷途,无人不糊涂。到了明白时,已上黄泉路。杨铣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罪了多少人,又让多少人记恨着。将来有一日自己病老归西,只希望自己的子女们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方法。

    华阳公主在杨府高兴的玩了一天,又在杨府用过晚膳之后才回宫。

    如果在普通人看来,这只是一次平常的走亲戚。在元载这样的重臣看来,就是一场充满很深政治意味的暗示。

    试问一个公主出宫,为什么不去别家比如郭家,郭暧的妻子升平公主还是华阳公主的姐姐。却只去杨家,这很令人值得玩味。

    有人猜测,这或许是代宗在向群臣表示,自己对杨铣的信任就像是普通人家的姑爷一样。

    李泌也是这样和杨铣开玩笑,只把杨铣笑得前仰后翻。一件小事也能被解读出这么多内容,叫人好笑。

    依照惯例杨铣在长安待数日之后,便要返回陇右。

    代宗在杨铣离开前,为杨铣引见一人,朱泚。

    朱泚是去年九月入朝觐见代宗,代宗于延英殿设宴款待他。不过朱泚运气很差,遇到了一个坑哥的弟弟,朱滔。

    杨铣和朱泚见面之时,朱泚还在酒后说起此事。

    “我弟朱滔谋略深长,我真是远远不及啊。谁能想到他哄我当上节度使,只是为了给他自己铺路而已。”朱泚说到激动之时,忍不住一口干了杯中酒。

    代宗和杨铣只当没听见,互看一眼,继续饮宴。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的时候朱滔哄朱泚说,河北诸藩镇一直没有人主动入朝觐见代宗,朱泚如果去的话,就可以得到很多赏赐。

    朱泚信以为真,于是真的于去年七月动身,前来长安。临行前以朱滔为节度留后,代掌兵权。没想到朱滔等朱泚走后,不停的调换将领削弱朱泚的势力。等朱泚参加完大朝会,准备回去的时候,已经晚了。

    饮宴完毕,朱泚有自知之明,遂先行告辞。

    杨铣问道:“陛下给臣推荐朱泚,不知有何想法,请陛下明示。”

    代宗道:“朱泚心存忠义,又有统兵之才。我不想埋没人才,有意授朱泚凤翔节度使之职,让他在你的麾下听用,不知贤卿意下如何?”

    “陛下有命,臣自当遵从。只是原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又该如何安置呢?”

    “我有意升李抱玉为山南西道副元帅兼山南西道节度使,贤卿以为如何。”

    “臣唯陛下之命是从。”

    山南西道是宝应元年三月,由原来的观察使升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府邸在梁州。非常巧合的是,山南西道正好把剑南道和荆南道隔开。其中的奥秘,自是不言而喻。

    去年蜀中大乱,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居然私下许诺杨

    子琳为夔州刺史,代宗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杨铣道:“臣自担任四镇节度使,忙碌不已,唯恐不能为国尽力。再加上两道的副元帅更是雪上加霜,有些不堪重负。请陛下念臣年岁渐长的份上,准许臣辞去关内道副元帅一职。”

    代宗心头一凛,立时猜出杨铣的意图,这正中下怀,于是假意问道:“贤卿若是辞去辞职,恐无人合适担任啊!”

    杨铣推荐道:“郭老令公担任此职,最为合适,望陛下恩准。”

    代宗又思索片刻,最后同意了。

    杨铣主动让出关内道,就等于是失去了对凤翔、同华、廊坊等州节度使的调度权。不让出陇右道,是保证自己继续能完成遏制吐蕃和安抚蛮夷的战略。

    代宗乐得在不损害国家大事的前提下,削弱杨铣的兵权。

    杨铣也能稍微心安。

    郭子仪一直出镇河中府,担任着拱卫两京的重任,但是地位却不如杨铣的重要,引起郭家子女的不满。如今老父亲重新得到关内道副元帅,家中儿子们都来庆贺父亲。

    郭子仪一脸不悦,遣散自己的儿子们,自己单骑带着数名护卫来到杨府,面见杨铣。

    杨铣闻知此事,出府相迎,并请郭子仪入内,双方见礼。

    郭子仪道:“嗣业为国家大事考虑,辞去关内道副元帅。如此不慕名利,老夫着实敬佩。只可惜老夫的儿子们却不这样认为,居然还来为老夫庆贺。老夫恐这些事情传入嗣业的耳朵里,有些不妥,特来见嗣业当面说明此事。”

    杨铣见郭子仪胸襟坦荡,心下感动,沉声道:“实不相瞒。我真的是分身乏术,以后还要请郭老令公多多担待。至于令郎之事,我根本不放在心上。这些年是我轻狂怠慢才对,与他们无关。”

    “哪里、哪里,如今正值多事之秋,正需要你我同心协力,为大唐用命。有些事情还是说清楚的好。”

    “郭老令公胸襟宽广,晚辈真是远远不及啊。”

    杨铣又设宴款待郭子仪,两人尽欢而散。

    同年四月,杨铣和李泌还回陇右。恰在此时,吐蕃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长安求和,代宗依旧同意,并且派大夫吴损出使吐蕃。

    杨铣和李泌练兵视边,以防吐蕃偷袭,不在话下。

    且说代宗朝此时的宰相分别是元载和王缙,管理天下赋税的人分别是刘晏和韩滉。

    王缙是王维的弟弟,兄弟感情极为要好。当年王维陷入安禄山的手中,被囚禁在长安。后来被解救出来,朝廷要治王维的罪。是王缙用自己的官位和俸禄,在肃宗面前求情,才保下王维。王缙却因此被贬出京。

    王维临终之时,又用自己功劳,推荐王缙回朝。只可惜王维连王缙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就去世了

    。

    王缙在代宗时期拜相,这样一位崇好佛学、看上去人品不错的人却在宰相任上,十分不称职。若是碌碌无为也就罢了,他还对元载阿谀奉承,更助纣为虐。

    元载和王缙一起收受官员贿赂,奢侈靡费。

    代宗见内外都得到了安宁,又时常听到元载大肆贪财的事情。开始着手对付元载,渐渐的收其相权。

    整个事情的开端,是从成都府司录参军李少良开始。

    五月的一天,李少良到长安述职,趁机上奏代宗,历数元载的罪行,请代宗铲除这个祸患。

    代宗见李少良位卑职小,竟然敢于直言,遂下诏命李少良入宫见驾。

    李少良行君臣大礼之后,代宗问道:“朕见卿奏折里所言,元载有大罪十三条,其中有几条属实啊?”

    “每一条都是实情。”

    “说给朕听一听!”

    “元载为独揽大权,上表陛下,请求吏部、兵部六品以下官员不用审核,他却私自开后门,卖官鬻爵,借此敛财。此其一也。其二,元载和王缙串谋,以河中为中都,奏折方呈御前,自己就提前命下属营造宫殿,私修住宅。其三,元载专权伊始,便谓下曰:百官如果有事论奏,都应当先告诉部门长官,由各长官告诉宰相,然后再奏报陛下。”

    李少良在代宗面前历数元载罪状,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代宗赞赏之余,随口说道:“卿家所言,朕都知道了。待朕查实此事,再来计较。卿可先回去,他日朕再召回受教。”

    李少良极力保证自己没有笑出来,请安告退。

    代宗瞥见李少良的样子,心里反而不踏实起来。以前身边都是像杨铣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像李少良这样的小官,笑容都写在脸上,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样叫代宗如何放心。

    回到后宫,代宗将自己所见的事情,说给独孤贵妃听。

    独孤贵妃道:“李少良必然泄露对话。有道是机密大事不可轻易对人言,李少良的表情难以瞒过元载的耳目。事若泄露,反而不妙。”

    代宗心里提前做好准备。决心万一事发的时候,挖一条护城河,再把泄露机密的人都埋进去。

    李少良在京中有两个发小,一个叫韦颂,另一个叫陆珽。韦颂乃是著名大族韦氏一族的族人。陆珽之父名叫陆善经,是名噪一时的大学者。

    不久,韦颂和陆珽见李少良难得到京,就请他喝酒。

    三杯酒下了肚,李少良心情太激动了,没管住自己的嘴,酒后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韦颂和陆珽。

    韦颂也是个管不住嘴的人,他千不该万不该,又把这事当吹牛皮一样,说给了自己的朋友听。

    他的朋友,并不是一般人,而是元载的心腹。

    元

    载因此得知此事,他找来了陆珽,喝道:“陆珽你若是敢在本相面前有所隐瞒,看你脖子上有几个脑袋!”

    陆珽委屈道:“下官不知何处得罪元相公,还请明示。”

    “啊~你要明示?好!我就给你明示。”元载阴沉着脸说道,“当日胡姬酒肆内,李少良向汝和韦颂的所言之事,汝可还记得。”

    陆珽听了这话,便知道此事走漏了风声,只得跪在地上道:“下官并非有意隐瞒元相公,只是不想无缘无故招惹是非,请元相公恕罪。”

    元载听了,冷哼一声,冷笑道:“你说的话倒也诚实,立刻将李少良所说的话,原原本本说给本相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