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一百七十章 李光弼妙计破叛军

    叛军败退,史思明率领史朝义等人慌忙逃走,亲军追随左右。

    就在撤退时,史思明忽然计上心头,直接抽出箭囊的一支箭,插在自己的右臂上。

    “父亲!”史朝义失声叫道。

    史思明低声呵斥道:“别吵。为父这么做,自有道理。”

    史朝义只好闭嘴。

    李光弼与其他唐军汇合,趁着叛军撤退时,冲杀一阵旋即退回太原城。这一场智慧的较量,以李光弼的完胜结束。

    话说李光弼早就挖好通向叛军大营的地道,但是如何诱叛军出营,却始终没有良策。

    直到哥舒翰的信到了,李光弼灵光一闪,借机诈降。他知道叛军主帅史思明不会相信他是真投降,肯定会率军严阵以待。如此一来,叛军就得被出营。李光弼再亲率大军出城吸引叛军注意,使从地道而出的唐军有机会结阵冲杀叛军。

    叛军在各自大将的收拢下,终于稳住阵脚。此时传来噩耗,史思明中流矢负伤,流血不止。

    蔡希德得知此事,立刻到中军营帐探视史思明。到时,只见史思明躺在床榻上,面色苍白,右臂绑上了绷带。

    史思明见蔡希德来了,忙命史朝义将他扶起见蔡希德。

    蔡希德忙上前道:“节度受了箭伤,应安生静养。末将是节度部下,何劳如此相迎。”

    史思明边咳嗽边缓缓地道:“本节度是有一事相求,望蔡将军答应。”

    蔡希德道:“节度请讲,末将一定多加考虑。”

    史思明缓缓地道:“太原城已是瓮中之鳖,破城只在数日。本节度负伤严重实在是不宜指挥,还请蔡将军准许本节度带兵回去。”

    “这……”蔡希德不敢做主,“末将需要向陛下和严右相奏报此事,才能答复节度。”

    史思明立刻剧烈咳嗽起来,哭求道:“既如此,不如让犬子史朝义领军追随蔡将军,本节度独自回去。”

    蔡希德夹在史思明和朝廷之间左右为难,还是不敢答应。看史思明可怜,只得道:“节度可自回,末将向朝廷上奏,到时再说令郎和兵马的事情。”

    史思明欣然点头。

    蔡希德见史思明再无别话,遂起身告退。立刻上表朝廷,不在话下。

    且说蔡希德刚走,史朝义低声道:“父亲为何要留下自己的部下和士兵?”

    史思明低声道:“你放心。只要为父能脱身,严庄肯定会同意让我的兵马回去博陵。”

    史朝义大惑不解,但看史思明似乎胸有成竹,遂不再追问下去。

    翌日,史思明在少数士卒的护送下,离开了中军大帐返回博陵郡静养。

    再过几日,蔡希德的奏疏递到严庄的手中。

    当严庄看到奏疏上说,史思明负伤已经只身回博陵郡。气得严庄将奏疏狠

    狠地扔在地上,骂道:“蔡希德真是蠢笨如猪,没看出史思明的诈伤脱身之计,竟然还上表替史思明说话。”

    时高尚在侧,听严庄如此说,遂宽慰道:“史思明虽走,但其兵马却留了下来。也算是有得有失,蔡希德正好指挥史思明的兵马攻城,使之消耗兵力。”

    严庄苦笑道:“史思明的兵马,除非史思明在,试问谁能调动兵马。有探子来报,唐军朔方兵马正在集结,目标很有可能是蒲州河东郡。一旦唐军夺下河东郡的话,我军在太原的兵马就被前后夹击。史思明的兵马不受制,反而会拖累太原的进程。”

    高尚眉头微皱,轻捶桌案叹道:“史思明真是狡诈,现在该怎么做?”

    严庄叹息一声道:“为今之计,只有命史朝义将史思明的兵马带回,其余兵马继续围困太原,务必夺下太原。”

    严庄的如意算盘是,夺下太原,进而威胁朔方。如此一来,朔方军就不敢轻易进军河东。失去朔方军的支援,肃宗夺取长安的计划,只能无奈地搁置。

    这个谋略,固然深长。但是抵不过前线的变化,随着史思明的精兵撤去,叛军气势就弱了几分。

    李光弼敏锐地察觉到这点,立刻组织死士。自己亲自带领,趁着蔡希德兵马的士气尚未恢复,指挥尚未清晰的时候出城激战。

    是日,双方奋力厮杀。唐军无不以一当十,呼声震天,在李光弼的旗下浴血奋战。叛军本就士气低落,又一时缺乏有力指挥,被打得大败。斩首七万,取得太原之战的大胜。

    蔡希德只得率叛军撤退,退回上党。

    自此太原之围解开。李光弼取得以少胜多,十分重要的一战。李光弼的地道战略和惊人的胆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战例。

    肃宗闻讯大喜,授李光弼司空,领武部尚书,进封魏国公。

    有了太原大胜的垫底,朔方军进攻河东,胜算大增。这是第一喜,第二喜是安禄山之死传到凤翔郡。

    李俶当时在自己的府邸里用膳,得知此事喜不自胜。放下碗筷,就往外走。

    独孤无垢忙问道:“殿下要去哪里?请用完膳再去啊。”

    李俶笑道:“我去三弟的府上,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啊……”独孤无垢本想出声提醒,却又不忍心。

    李俶听见登时愣住,忽然想起自己的三弟已经不在了。迟疑片刻,李俶迈步出去。

    独孤无垢看李俶想起李倓之死,却继续往外走。起身到屋门口追问道:“殿下何往?建宁王已经……”

    李俶头也不回地道:“我去三弟的坟茔,告诉他这个大好的消息。”

    独孤无垢望着李俶远去的背影,一声轻叹。

    这个大好的消息同样传到禁内,肃宗大喜,特地

    招来李泌,并向李泌说了此事。心情大好的肃宗,甚至做起了收复两京的美梦。

    皇帝的美梦就算不真实,也不能轻视。李泌在一旁吹彩虹屁,吹得肃宗舒服至极。

    肃宗笑道:“待两京收复,该如何论功行赏呢?”肃宗怕李泌当成笑话,更进一步解释道:“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宰相,一旦平定叛乱,如何赏赐呢?几乎是赏无可赏。”

    古代帝王面对臣子赏无可赏的时候,就是杀之。

    李泌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忙道:“古时官职是以能力授予,爵位是酬谢功劳。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虽然推行郡县制,却同时让有功者得土地。这种制度在前隋的时候,也没有改变。我朝太宗时期,想要恢复古制,分土为王,却被百官阻止。”

    又道:“如此一来,官职成了赏赐臣子的手段。但弊大于利,才干不能担当自己所领的重任,权重则往往干出大逆不道之事。有功之臣身居高位,因官职无法传之子孙,导致那些臣子拥有权力时,就无所不为。倘若使安禄山得到百里之地,未必能造反。为今之计,不如效法前朝,以土地分封臣子,打不过数百里轻易制止。对于臣子来说,也是万世之利。”

    肃宗深以为然。

    李泌这套鞭辟入里的治国策略,算是为大乱之后的大唐提供了宝贵的喘息的机会,避免有将领因封赏不均,而再度起兵谋反。只可惜出发点是好的,用策略的人错了。

    肃宗虽非庸主,也只能算是中上之主。后面肃宗还会急功近利,为安史之乱的平定,带来巨大的麻烦。从而让这套治国策略,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契机。

    继其之后的代宗和杨铣,都将为对付藩镇割据而奋斗终生。这些是后话,暂且说到这里。

    且说太原大胜,远在灵武的郭子仪闻讯少了一块心病。于是召集诸将,部署攻打河东郡的战略。

    三通鼓毕,朔方军诸将抵达节度使府。

    郭子仪朗声道:“近闻李节度在太原大破叛军,短时间内解除了朔方东侧的威胁。我军当趁此良机收复河东郡,为即将克复西京打下基础。”

    朔方军诸将闻言大喜,无不庆喜。

    “诸将听命!”郭子仪突然道。

    “末将等在。”朔方诸将回道。

    郭子仪喝道:“朔方都知兵马使何在?”

    杨铣出列道:“末将在。”

    郭子仪命道:“大军到洛交时,兵分两路。汝率一军夺坊州,过白水进而收复冯翊。仆固怀恩和回纥援军随汝一同前往,务必最快速度收复冯翊。然后与本节度会师于河东郡城下。”

    杨铣道:“末将遵命。”

    郭子仪又道:“其余诸将随本帅出发到洛交后,随本帅夺鄜城,取澄城,进而到河东

    城下。到时与杨铣合兵一处,夺下河东郡。”

    其余诸将道:“末将遵命。”

    至德二年二月初三日,大唐朔方军从灵武出发,抵达洛交后兵分两路。杨铣自领一军朝着冯翊进发,夺占冯翊逼迫长安。郭子仪依照约定,率军去夺取鄜城等地。

    杨铣率军的第一战,就是从叛军手中夺取坊州。

    抵达当日,杨铣一面安顿兵马一面部署警戒军队,准备次日攻城。

    是夜,月明星稀。杨铣站在一座小山丘上,望见坊州城内灯火,不由得叹息一声。

    仆固敏在身边,问道:“将军何故叹息?”

    杨铣道:“我一想到坊州明日就要生灵涂炭,不由得叹息一声。”

    仆固敏有些意外,笑道:“我以为将军见惯了刀光剑影,人该硬气不少,没想到还是像女子一般。”

    杨铣愕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