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一百六十八章 李史二将会战太原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二十日。

    叛军在严庄的授意下,以史思明为帅,蔡希德为副帅进攻太原。叛军大将高秀岩自大同军南下,蔡希德自上党郡北上,史思明自领军从博陵郡西进,牛廷阶从范阳郡出发,合计十万叛军会攻太原。

    严庄的战略是夺取河东,进而攻打朔方,切断大唐和回纥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在凤翔的唐廷,形成包围之势。

    此时,唐廷则正在部署战略,意图收复西京长安,进而夺取潼关,直逼东京洛阳。在定下这个战略之前,唐廷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时间回溯到同年的正月初四,新年刚过。朔方诸将以郭子仪为首,即将离开凤翔,返回灵武镇守。杨铣也在其中之列,一同离开的还有叶护太子,他将返回回纥再添援兵。

    肃宗于朔方军诸将离开之际,召开御前军议。

    当时是安西和河西兵马抵达凤翔郡,奉命驻扎在大和关外,拱卫凤翔郡的安全。江淮一带的赋税,在第五琦的主持下抵达汉中。

    因此肃宗在这次御前军议前,定下了基调,收复长安和洛阳。

    李泌奏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应将安西、西域之兵,随朔方军和回纥援军自东北而出,进攻范阳,切断叛军的退路。再从北向南进攻,则大事可成矣。”

    肃宗道:“大军调集齐备,应以强兵直取长安,以此鼓舞大唐军民之心。若是率兵从东北而行,是舍近求远也。”

    李泌的这套战略,在最初谒见肃宗的时候,就曾经提了出来。都是旨在避强就弱,将叛军赶出老巢,断其根基,从而四面而围,一举完成平叛。当时肃宗没听进去,现在也不会听进去。

    杨铣附议道:“臣以为先生之言极是。陛下有所不知:安西、河西、西域、回纥等的兵马虽强,但是都耐寒而畏惧暑天。自二月开始,转入暑天,战斗力将大大的折损。一旦叛军退归老巢,正值河北酷热,官军无力再战。如此下去会使得叛乱不息,贻害无穷。”

    肃宗不悦道:“朕要克复两京,迎太上皇还京,不能再拖下去。”

    李泌不敢再进言。

    杨铣进言道:“昔日太上皇面临叛军时,臣曾再三言过四面而围之大略。太上皇不听,招致潼关大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请陛下明察。”

    肃宗恼怒道:“汝以为自己足可称为帝师乎?”

    杨铣心下大骇,额头流汗。

    李泌忙圆场道:“启奏陛下:驸马只是激动一时失言,请陛下原谅驸马这一回吧。”李泌只提杨铣的职位“驸马”,是为了唤醒肃宗的亲情。

    肃宗听了果然稍缓怒色,沉声道:“国家大略,自有诸将从中谋划。杨铣年少,朕不予追究,但下不为例。”

    杨铣只得跪谢天恩。

    唐廷制定了收复两京的战略,首先是出兵收复定州河东郡,剪除长安北面的叛军,进而切断叛军从北面支援的可能。

    如此一来,在唐廷大战略下,能给李光弼的兵马就很少了。

    李光弼手中只有原河间兵五千余人和团练兵五千人,合计一万余人。真正的精锐只有河间兵五千,而李光弼面对的却是叛军十万大兵。

    于是乎,在李光弼升帐议事的时候,有将领建议李光弼应该修筑城墙,以此抵御叛军。

    李光弼道:“太原城方圆四十里,而敌军将至。此时修筑城墙,无疑是徒耗人力。若我等正在修城时,敌军忽然抵达。以我军疲惫之众,抵抗叛军精锐之师是自寻死路。”

    诸将忙问李光弼策略。

    李光弼仔细思考过后,命将领在城外烧制土砖坯,然后运到城内储存起来。

    诸将不解其意,但不好细问,只得遵命行事。

    土砖坯就是未经烧制的土砖,这种砖的质量无法和烧制的砖相提并论,但是具备一定的强度。在很多农村还能看见,是专门用来搭建猪舍。

    诸将虽然对此充满疑惑,但李光弼军令甚严,因此执行的很彻底。连夜烧制出几十万,存在城中。

    不久之后,史思明统率大军抵达太原城,将太原三面缺一的围起来,并派使者送来招降书信。

    李光弼见到来信后,对使者道:“本节度身负国恩,不能投降。请使者回去后代为致意,谢史将军如此看得起在下。”说完,命人将使者带了出去。

    有将领道:“史思明凶残成性,过于杀戮。节度还同这样的人客气什么。直接宰了使者,以示守城之决心。”

    李光弼笑道:“本节度正需要有人会去传达,本节度守城之从容。使敌人以为我准备充分,而心生犹豫。”

    诸将恍然大悟。

    史思明见自己的使者完好回来,又听了使者转达李光弼的话,顿时大笑。

    史朝义不解,问道:“父亲,李光弼守备充分。我军攻城困难,父亲为何反而大笑。”

    史思明道:“我笑李光弼不愧是一代良将,镇定自若,令人佩服。遥想先帝在世之时,高尚曾经建议先帝招揽李光弼,而先帝不听。如今果然成了大患。”

    史朝义笑道:“父亲是来攻城,敌将如此厉害。父亲不恼怒,反而有闲心追忆此事,足见父亲胆略不在李光弼之下。”

    史思明摆手笑道:“为父只是来看戏的,至于这出戏怎么演。端看蔡希德等人的能耐。”

    史朝义这才醒悟。原来父亲是无心攻城,只是跑来凑热闹啊。

    翌日,叛军整顿兵马,三面准备攻城。

    李光弼站在城头眺望,只见叛军以刀盾兵为前阵,个个

    手持大盾,在队正的呼喝声中整齐划一地列成方形阵。每几百人结成方阵,中间存在一定间隙,主要是放置投石车。

    史思明率中军出阵,远远眺望着太原城。令旗一挥,喝声震天。继而鼓声齐鸣,所有的投石车都准备就位。

    在叛军士卒的喝声中,叛军投石车展开第一轮投石作业。

    只见数十块巨石,在空中划出抛物线飞向太原城。

    李光弼命手下士卒,立刻躲避在城墙后面。

    只听“轰隆……轰隆……”很多声巨响之后,太原城纹丝不动。

    史思明望见,脸色瞬间铁青,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于是喝令第二轮投石。

    这回,太原城上出现了一些缺口。

    史思明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见到城墙上有人躲在墙后面捣鼓。史思明为了看清怎么回事,没有下令投石。

    只一小会儿,太原城上的缺口就被用土砖坯给修补好了。

    史思明郁闷至极,命再投石。就这样双方似乎在攻城与守城的对峙中,结束一天。

    但史思明嘴角露出笑意,显示此事不简单。

    这时,士卒来报,说偷袭城东的兵马被唐军发现。李光弼亲自出击,已经击溃了城东的兵马。

    史思明瞬间愕然。其实围三缺一,表面上是诱惑守军逃跑,实际上是造成假象,让唐军误以为城东无人进攻,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余三面。太原城面积如此之大,总能找到突破口。

    没想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李光弼识破史思明的诡计。直接集中兵马,对史思明派去偷袭城东的兵马来一个反突袭。打城东兵马,一个措手不及。

    史思明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召集麾下大将议事,命蔡希德引一军,继续驻扎外围。高秀岩和牛廷阶各率一军精锐,高秀岩从城东发起进攻,然后突然转到城北。牛廷阶则从城西发起进攻,再突然转向城南。

    这种几乎游击行事的打法,旨在寻找唐军的防守破绽,再一举攻城。

    接连三日,李光弼看叛军的进攻,都是飘忽不定。猜出史思明的战法,于是召集众将道:“我等身负国恩,不能不以死相报。上可告陛下,下可对得起死难的百姓和同袍。如今叛军势大,各部需严加防守,如有怠慢,定斩不赦。”

    诸将道:“末将等敬奉节度号令。”

    李光弼遂将兵马安排妥当,每一面都安排一支兵马昼夜巡防。自引亲军驻守在城中,随时支援。也不知道李光弼是怎么办到的,他在分拨兵马结束后,除了自己的亲军,竟然还剩下五百人马。

    李光弼直接让他们作为修城墙的士兵,只好好的修补城墙。

    接下来十余日,史思明用游击方法攻城,因李光弼军纪严明,守城巡防调度有法,而徒劳

    无获。

    面对史思明像风一样的飘忽战法,李光弼这是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史思明有些无奈。

    蔡希德进言道:“李光弼已经识破我军策略,不能再用。不如筑起土山,对唐军居高临下用弓弩压制,再攻城,则城可被攻下。”

    史思明以为可行。

    次日,四面围城而不攻打。一面防备唐军的投降,一面开始在太原城的四面筑起土山。

    太原守城诸将见状,急忙向李光弼问计。

    李光弼自信地笑道:“无妨。就让叛军多筑起土山,我自有妙计对付。”于是唤将领附耳过来,授以妙计。

    将领听了,大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