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父子间情与怨孰多
书接上回,话说广平王李俶因李倓之死,心怀忧惧。一面为李倓之死忧伤啼哭,一面问李泌:我将归何处。
李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并非李泌不知道如何回答,聪明如李泌当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是李泌不敢回答。
因为李俶问的不是自己该到哪里去,而是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避祸。其言下之意,说得直白点就是我是不是该奋力一搏呢。
皇子的奋力一搏,不用猜都知道怎么个搏法。
李泌回答道:“殿下只需要修身养性,友爱兄弟便可。”
这是空话,李俶显然不愿意这个时候听这种话。于是追问道:“张淑妃和李辅国欲害先生和小王久矣,先生能避祸乎?”
这话更直白了,意思是说他们想害先生由来已久,你能躲过吗?潜台词是说快帮我谋划,不然先生就死啦。
李泌答道:“臣初到凤翔时,陛下曾与臣约定,待克复两京,则陛下准许臣归衡山隐居。”
李俶急道:“先生若走,小王就更危险啦。”
李泌道:“淑妃不过妇人而已,殿下只需曲意逢迎,则无所作为也。”
李俶看出李泌的明哲保身的心态,不觉心头凉了几分。心想自己好心和你商量,你竟然只顾着自己,枉费我平常待你一片赤诚。
李泌看李俶神色不对,立刻告退。以李泌的聪明智慧,当然知道李俶心中所想,但是偏偏不能帮李俶实现。
只因天下尚分崩离析,再来一场宫廷的血腥恶斗,则大唐的气数就真的到了尽头。李泌不是张淑妃和李辅国这样目光短浅的小人,而是胸怀天下的君子,自然要以天下大事为重。
因处于战乱之中,且李倓是畏罪自杀,因此李倓的葬礼很简单,前来祭奠的人不多。不过李倓府上只有侍妾,并没有正妃,不免显得有些乱。肃宗下诏命和政公主出面,打理李倓的丧礼,情况才好转。
李柔芸误以为是自己的私心害死三哥,命蘅儿打卦烧纸。当自己在灵堂面对三哥灵位时,放声大哭。
杨铣和李泌望着漫天纸钱,唏嘘不已。
待祭奠李倓过后,杨铣和李泌来到郊外闲步而走。
杨铣道:“我听闻建宁王妃乃是陛下胞妹、宁亲公主之女张氏。”
李泌道:“正是。建宁王与王妃婚后夫妻十分恩爱,琴瑟和谐。谁知命运多舛,次年王妃便病逝。”
杨铣唏嘘道:“建宁王虽然鹣鲽情深,但父子之情、兄弟之义,在建宁王心中都同样重要。建宁王会舍得父子、兄弟,离开人世吗?”
这话看似是在问,实则是在说建宁王不会轻易为夫妻情分就断然赴死,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天家无情,令杨铣不得不怀疑李泌和自己的妻兄,广平王!
杨铣止住脚步,眼神冷冽地盯着李泌。
李泌从容道:“不会。”
杨铣眉头一皱,问道:“那为何建宁王会自杀?”
李泌道:“乃是为了广平王殿下。”
杨铣不信,“难道不是先生和广平王逼迫的吗?”
李泌凝望着杨铣好一会儿,然后阔步向前。杨铣跟随其后,想知道他到底怎么回答。
此时,寒风呼啸,大地一片萧索。
李泌望着雪山美景,叹息道:“建宁王虽被监禁在家,未必与外界全无消息往来。建宁王知道自己将被赦免,才会选择自杀。”
又道:“陛下宠幸张淑妃、偏信李辅国,短时间难以扭转。建宁王深知躲得了这回,避不了下一回。与其将来含着屈辱赴死,不如留有清白在人间。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陛下的护犊之情,不再动移储的念头。同时不让陛下担负杀子的恶名,还能全了自己的夫妻之情。”
杨铣听罢,热泪盈眶。
久在大唐,耳濡目染全是杀伐的冷酷与利益的算计。就连自己的妻子、侍妾都是带着特殊使命嫁过来,何曾再闻世间真情。突然知道李倓如此特殊,不免潸然泪下。
良久后,杨铣哽咽道:“也好。想必建宁王九泉之下,见到王妃,也会十分的高兴。他这一声成全了所有人,包括自己,也算是死而无憾。”
李泌望着阳光下,瑰丽的雪山奇景,不免心神动荡。
杨铣望着奇景,同样如此。忍不住问道:“先生,我有一件事情,憋在心里很久了。想请先生替我答疑解惑。”
李泌回道:“将军请讲。”
杨铣道:“我匆匆忙忙而来,总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需要真情。而我却丝毫感觉不到,我的妻妾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我……”
李泌不等杨铣问完,反问道:“当年吴先生不是曾给将军解惑过此事吗?”
杨铣默然。其实杨铣始终认为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多一个人就不是那么回事。但是这种观念,在唐代恐怕得不到回应,还会被认为是失心疯。
李泌道:“其实情分很多种,不单指爱情。还有恩情,亲情和夫妻之情。我虽然未成亲,但知道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信将军懂我的意思。”
杨铣再度默然。
寒风依旧,雪山依旧,人是否依旧呢?
唐廷正上演一出父子恩仇,而叛军也上演了一幕父子恩仇。但是相比于唐廷血腥中带有一丝温情,叛军则更多是最后的愤怒。
话说安禄山自从十一月开始,浑身都长满了烂疮,饱受病痛折磨。以至于朝中大事,都不得不委任给严庄。经常是安禄山授意,而严庄出去传话。看似大权在握,实则苦不堪言。
安禄山受到病痛折磨,加上脾气暴躁,
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是拿李猪儿出气,就是拿严庄出气。不是拳打脚踢,就是一顿鞭子。
一日,严庄入宫觐见安禄山,奏道:“阿史那承庆将军成功夺下颍川郡,俘获薛愿和庞坚,请陛下裁夺。”
安禄山喝道:“这点小事,何须烦朕。将此二贼千刀万剐便是。”
严庄谏道:“薛愿、庞坚皆是义士,如此杀伐不详,不如赐其自尽。”
安禄山俯身冷觑严庄,冷声道:“汝莫非看朕身体不适,便起了二心,有心向唐廷示好。”
严庄慌忙跪道:“臣绝无二心,天可作证。”
安禄山怒道:“汝若是无二心,怎么会替此二贼求情。还用自尽,这么简单的死法便宜他们。”
严庄支吾,正要回答。
谁知安禄山抡起鞭子,就是在严庄身上来了几下,抽得严庄后背显出好几条血痕。
安禄山抽完,喝道:“将薛愿、庞坚拉到洛水,扒光衣服冻死他们。”
“啊!”严庄感同身受,一时失声。
安禄山听见这一声“啊”,暴跳如雷,扬起鞭子又是给严庄来几下。
严庄不敢再反对,带着满身伤痕离开内廷。遵照安禄山的旨意,将薛愿和庞坚拉到洛水,脱光衣服,绑在河畔的树上。
十二月的天气正是苦寒,可怜两位义士一夕之间被活活冻死。
自鲁炅在叶县被打败,退守南阳开始,颍川郡的命运就注定了。再加上颍川郡太守来瑱奉命支援南阳,带走了颍川郡的不少人马。颍川郡在薛愿和庞坚的率领下,据城死守。拖住叛军,为南阳分担压力。
阿史那承庆为了攻破颍川郡,将附近的树木砍伐一空,制成冲车和云梯,昼夜不停地攻打。终于在夜半的时候,突破颍川郡擒住薛愿和庞坚。
平定叛乱,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由无数的基石奠定而成。
千秋史册对薛愿和庞坚二人,写的极少,少到只留下名字和极小部分事迹。
但两人的功绩却随着鲁炅的大名为后世人所知,鲁炅所守的南阳,全赖颍川郡的据城死守,而有机会在大败之后,稳住脚步。
且说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一片动荡中残酷的过去。带着年尾最后两位义士的鲜血与不甘,来到了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这年的正月初一,叛军诸将本来要朝觐安禄山,但因安禄山恶疾发作,无法接受群臣的跪拜。本以为此事作罢,不想安禄山却派了安庆恩,代替他接受大臣们的朝觐和对朝臣进行封赏。
这一举动,引起一个人的震惊。
此人便是安庆绪。
安禄山这个举动明显是在向朝臣示意,一旦自己不幸去世,安庆恩将会是新的皇帝。安庆恩年少无知,自以为帝
位是他的囊中之物,对自己的二哥安庆绪和对严庄等大臣,都不是十分友好。
安庆绪慌了。一旦安庆恩被立为太子,自己这个二哥就是必死的人。
生死关头,再也不能犹豫。
是夜,安庆绪夜入严庄府,商量万全之策。
严庄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只能放手一搏。”说完,做出一个杀人的动作。
安庆绪眉头深皱,拍案道:“也只能这样做了。父亲代我如寇仇,也别怪我不念父子之情。”
严庄道:“还有一事需要立即处理,此事便是李猪儿。我看李猪儿是早有怨心,应该找到他,大事可成。”
安庆绪点头。
(本章完)
李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并非李泌不知道如何回答,聪明如李泌当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是李泌不敢回答。
因为李俶问的不是自己该到哪里去,而是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避祸。其言下之意,说得直白点就是我是不是该奋力一搏呢。
皇子的奋力一搏,不用猜都知道怎么个搏法。
李泌回答道:“殿下只需要修身养性,友爱兄弟便可。”
这是空话,李俶显然不愿意这个时候听这种话。于是追问道:“张淑妃和李辅国欲害先生和小王久矣,先生能避祸乎?”
这话更直白了,意思是说他们想害先生由来已久,你能躲过吗?潜台词是说快帮我谋划,不然先生就死啦。
李泌答道:“臣初到凤翔时,陛下曾与臣约定,待克复两京,则陛下准许臣归衡山隐居。”
李俶急道:“先生若走,小王就更危险啦。”
李泌道:“淑妃不过妇人而已,殿下只需曲意逢迎,则无所作为也。”
李俶看出李泌的明哲保身的心态,不觉心头凉了几分。心想自己好心和你商量,你竟然只顾着自己,枉费我平常待你一片赤诚。
李泌看李俶神色不对,立刻告退。以李泌的聪明智慧,当然知道李俶心中所想,但是偏偏不能帮李俶实现。
只因天下尚分崩离析,再来一场宫廷的血腥恶斗,则大唐的气数就真的到了尽头。李泌不是张淑妃和李辅国这样目光短浅的小人,而是胸怀天下的君子,自然要以天下大事为重。
因处于战乱之中,且李倓是畏罪自杀,因此李倓的葬礼很简单,前来祭奠的人不多。不过李倓府上只有侍妾,并没有正妃,不免显得有些乱。肃宗下诏命和政公主出面,打理李倓的丧礼,情况才好转。
李柔芸误以为是自己的私心害死三哥,命蘅儿打卦烧纸。当自己在灵堂面对三哥灵位时,放声大哭。
杨铣和李泌望着漫天纸钱,唏嘘不已。
待祭奠李倓过后,杨铣和李泌来到郊外闲步而走。
杨铣道:“我听闻建宁王妃乃是陛下胞妹、宁亲公主之女张氏。”
李泌道:“正是。建宁王与王妃婚后夫妻十分恩爱,琴瑟和谐。谁知命运多舛,次年王妃便病逝。”
杨铣唏嘘道:“建宁王虽然鹣鲽情深,但父子之情、兄弟之义,在建宁王心中都同样重要。建宁王会舍得父子、兄弟,离开人世吗?”
这话看似是在问,实则是在说建宁王不会轻易为夫妻情分就断然赴死,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天家无情,令杨铣不得不怀疑李泌和自己的妻兄,广平王!
杨铣止住脚步,眼神冷冽地盯着李泌。
李泌从容道:“不会。”
杨铣眉头一皱,问道:“那为何建宁王会自杀?”
李泌道:“乃是为了广平王殿下。”
杨铣不信,“难道不是先生和广平王逼迫的吗?”
李泌凝望着杨铣好一会儿,然后阔步向前。杨铣跟随其后,想知道他到底怎么回答。
此时,寒风呼啸,大地一片萧索。
李泌望着雪山美景,叹息道:“建宁王虽被监禁在家,未必与外界全无消息往来。建宁王知道自己将被赦免,才会选择自杀。”
又道:“陛下宠幸张淑妃、偏信李辅国,短时间难以扭转。建宁王深知躲得了这回,避不了下一回。与其将来含着屈辱赴死,不如留有清白在人间。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陛下的护犊之情,不再动移储的念头。同时不让陛下担负杀子的恶名,还能全了自己的夫妻之情。”
杨铣听罢,热泪盈眶。
久在大唐,耳濡目染全是杀伐的冷酷与利益的算计。就连自己的妻子、侍妾都是带着特殊使命嫁过来,何曾再闻世间真情。突然知道李倓如此特殊,不免潸然泪下。
良久后,杨铣哽咽道:“也好。想必建宁王九泉之下,见到王妃,也会十分的高兴。他这一声成全了所有人,包括自己,也算是死而无憾。”
李泌望着阳光下,瑰丽的雪山奇景,不免心神动荡。
杨铣望着奇景,同样如此。忍不住问道:“先生,我有一件事情,憋在心里很久了。想请先生替我答疑解惑。”
李泌回道:“将军请讲。”
杨铣道:“我匆匆忙忙而来,总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需要真情。而我却丝毫感觉不到,我的妻妾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我……”
李泌不等杨铣问完,反问道:“当年吴先生不是曾给将军解惑过此事吗?”
杨铣默然。其实杨铣始终认为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多一个人就不是那么回事。但是这种观念,在唐代恐怕得不到回应,还会被认为是失心疯。
李泌道:“其实情分很多种,不单指爱情。还有恩情,亲情和夫妻之情。我虽然未成亲,但知道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信将军懂我的意思。”
杨铣再度默然。
寒风依旧,雪山依旧,人是否依旧呢?
唐廷正上演一出父子恩仇,而叛军也上演了一幕父子恩仇。但是相比于唐廷血腥中带有一丝温情,叛军则更多是最后的愤怒。
话说安禄山自从十一月开始,浑身都长满了烂疮,饱受病痛折磨。以至于朝中大事,都不得不委任给严庄。经常是安禄山授意,而严庄出去传话。看似大权在握,实则苦不堪言。
安禄山受到病痛折磨,加上脾气暴躁,
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是拿李猪儿出气,就是拿严庄出气。不是拳打脚踢,就是一顿鞭子。
一日,严庄入宫觐见安禄山,奏道:“阿史那承庆将军成功夺下颍川郡,俘获薛愿和庞坚,请陛下裁夺。”
安禄山喝道:“这点小事,何须烦朕。将此二贼千刀万剐便是。”
严庄谏道:“薛愿、庞坚皆是义士,如此杀伐不详,不如赐其自尽。”
安禄山俯身冷觑严庄,冷声道:“汝莫非看朕身体不适,便起了二心,有心向唐廷示好。”
严庄慌忙跪道:“臣绝无二心,天可作证。”
安禄山怒道:“汝若是无二心,怎么会替此二贼求情。还用自尽,这么简单的死法便宜他们。”
严庄支吾,正要回答。
谁知安禄山抡起鞭子,就是在严庄身上来了几下,抽得严庄后背显出好几条血痕。
安禄山抽完,喝道:“将薛愿、庞坚拉到洛水,扒光衣服冻死他们。”
“啊!”严庄感同身受,一时失声。
安禄山听见这一声“啊”,暴跳如雷,扬起鞭子又是给严庄来几下。
严庄不敢再反对,带着满身伤痕离开内廷。遵照安禄山的旨意,将薛愿和庞坚拉到洛水,脱光衣服,绑在河畔的树上。
十二月的天气正是苦寒,可怜两位义士一夕之间被活活冻死。
自鲁炅在叶县被打败,退守南阳开始,颍川郡的命运就注定了。再加上颍川郡太守来瑱奉命支援南阳,带走了颍川郡的不少人马。颍川郡在薛愿和庞坚的率领下,据城死守。拖住叛军,为南阳分担压力。
阿史那承庆为了攻破颍川郡,将附近的树木砍伐一空,制成冲车和云梯,昼夜不停地攻打。终于在夜半的时候,突破颍川郡擒住薛愿和庞坚。
平定叛乱,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由无数的基石奠定而成。
千秋史册对薛愿和庞坚二人,写的极少,少到只留下名字和极小部分事迹。
但两人的功绩却随着鲁炅的大名为后世人所知,鲁炅所守的南阳,全赖颍川郡的据城死守,而有机会在大败之后,稳住脚步。
且说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一片动荡中残酷的过去。带着年尾最后两位义士的鲜血与不甘,来到了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这年的正月初一,叛军诸将本来要朝觐安禄山,但因安禄山恶疾发作,无法接受群臣的跪拜。本以为此事作罢,不想安禄山却派了安庆恩,代替他接受大臣们的朝觐和对朝臣进行封赏。
这一举动,引起一个人的震惊。
此人便是安庆绪。
安禄山这个举动明显是在向朝臣示意,一旦自己不幸去世,安庆恩将会是新的皇帝。安庆恩年少无知,自以为帝
位是他的囊中之物,对自己的二哥安庆绪和对严庄等大臣,都不是十分友好。
安庆绪慌了。一旦安庆恩被立为太子,自己这个二哥就是必死的人。
生死关头,再也不能犹豫。
是夜,安庆绪夜入严庄府,商量万全之策。
严庄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只能放手一搏。”说完,做出一个杀人的动作。
安庆绪眉头深皱,拍案道:“也只能这样做了。父亲代我如寇仇,也别怪我不念父子之情。”
严庄道:“还有一事需要立即处理,此事便是李猪儿。我看李猪儿是早有怨心,应该找到他,大事可成。”
安庆绪点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