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一百四十三章 潼关失唐廷危机

    自安禄山造反以来,局势风云突变,终于转向有利于唐廷的一面。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切断了河南叛军和范阳的道路。郭子仪和李光弼正积极谋划,准备一举攻克范阳。

    在南方,阿史那承庆等将短时间内无法突破由鲁炅所率领的南阳军。在东南方,令狐潮等将也无法过雍丘。就算过了雍丘,还有许远镇守的睢阳城。

    局势可谓一片大好,恰恰在这个时候,潼关守将哥舒翰和宰相杨国忠,爆发一场激烈的冲突。

    用现在的话说,有些人真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这种政客式的人物,历史上多如牛毛。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鄙哉!

    话说哥舒翰镇守潼关已有半年有余,潼关在他的治理下固若金汤。哥舒翰虽然抱病出征,又是把军务分给了下属。不代表这位能征惯战的大将,是那种碌碌无为的草包。

    他深知叛军势大,只能固守潼关。等到其他几路人马获胜,再行出击才能收到奇效。

    善于用兵的将领都能看得出来,杨国忠看不出来。他不仅看不出来,还想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那就是兵权。

    杨国忠和哥舒翰曾经有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蜜月期,当然是指在安禄山还效忠唐廷的时候。随着安禄山的造反,杨国忠已经不需要依靠哥舒翰,蜜月期随之结束。接踵而至的是,猜忌。

    有人对杨国忠进言道:“叛军是打着杀右相的旗号造反,现在哥舒翰手握重兵。万一他学袁盎劝说皇帝杀右相,以此削弱叛军的旗号,对右相可谓是大大的不利啊。”

    杨国忠深以为然,立刻向朝廷上书,说潼关有失天下动荡,恳请陛下恩准募兵屯于霸上以备不时之需。

    杨铣看穿了杨国忠的意图,上奏道:“潼关,乃是天下雄关。只要哥舒翰坚守不出,叛军是不可能进入潼关。一旦叛军进入潼关,别说万余人就是十万余人也无济于事。不如免了这些俗事,等着将财帛留着犒赏平叛有功的将士。”

    皇帝大喜,遂从了杨铣的话,不屯军于霸上。

    百官退朝,杨国忠指着杨铣的鼻子骂道:“汝串通哥舒翰,意欲何为!”

    杨铣冷笑道:“右相不思安邦定国,却总想着争权夺利。现在都到了什么时候,还想着这些花花肠子。”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杨国忠气得直跺脚。

    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他找来了严庄,告诉他此事,一起商量对策。

    严庄道:“陛下这是天赐良机。陛下可派细作潜入长安宣扬崔乾佑兵少,不足为虑。再命崔乾佑只以老弱病残示人,唐皇昏聩必然中计。到那时哥舒翰从潼关出征,天下就是陛下了。”

    安禄山大喜,从了严庄的妙

    计。派手下人潜入长安,大肆宣扬说叛军已经人心不齐,只剩下老弱病残了。

    朝廷知道此事后,召百官商议。

    杨国忠力主出战,一举消灭安禄山。

    杨铣极力反对:“启奏陛下:安禄山三面出击,虽然受制,但足见其兵强马壮。是绝对不可能只剩下老弱病残,这必定是诈术。春秋时,楚武王领兵讨伐随国,故意以老弱病残示弱。当时随国大夫季梁,就认为这是诈术。随公不听,招致惨败。”

    杨国忠道:“杨铣之言,大谬也。今天下的顺逆已经知道了,安禄山三面受敌疲于应付。正因为如此,才会全是老弱病残。请陛下让哥舒翰出兵讨伐逆胡安禄山。”

    有大臣附议。

    这时,杨铣哈哈大笑,并说道:“今天下形势大好,乃是天下数百万军民苦战所得。贼情汹汹,贼势巨大。这个时候,不以平稳的方法稳定天下,却冒险出击,是大败的征兆。”

    杨国忠奏道:“陛下,杨铣屡次违反陛下的意志,请陛下降罪。”

    有大臣附议。

    皇帝冷了脸,沉声道:“杨卿毫无人臣之德,责令将其重打二十军棍,以儆效尤。以后不许入朝议事。”说完,命人将杨铣押出了朝堂,在外面打了二十军棍。然后命人抬回府。

    杨铣回到府时,已经昏了过去。隐隐的听到哭泣声,睁开眼一瞧,见是自己的妻妾在哭泣。苦笑道:“不要哭,我这不是好好的。”

    李柔芸道:“二郎一心为国家,却也要爱惜自己才是。”

    杨铣苦笑道:“大唐国势去矣。”接着小声叮嘱道:“立刻按照我所说的收拾好,准备随时离开入蜀。”

    李柔芸点头,退下准备。

    霍小湘在杨铣身旁伺候,低声道:“当真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吗?”

    杨铣重重的点头。

    次日,朝廷下诏让哥舒翰出关据敌。

    哥舒翰立刻上书,表示安禄山绝对不可能兵少,只宜坚守不出。皇帝看过奏疏后,勃然大怒责问哥舒翰是不是怯敌。

    有高仙芝、封常清之事在前,杨铣挨打之事在后,哥舒翰知道不从君命的后果。只得整军出潼关,与叛军决一死战。

    当指挥调度完毕,帐内诸将散去之后,哥舒翰独自在营帐抚摸着马槊,痛哭流涕。喃喃自语道:“大丈夫杀敌报国,终于有了今日,不亦悲哉。”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初七日,哥舒翰领精兵数万出潼关,与叛军将领崔乾佑决战于灵宝西原。

    哥舒翰命王思礼率精兵五万为前锋,庞忠率十万兵殿后。哥舒翰自引三万精兵登黄河南面的的山头观战,并且擂鼓助战。

    一时间杀声漫天,鼓声如雷。踏踏的脚步声、哒哒的马蹄声交相辉映,

    构成一幅壮丽的死亡诗篇。

    崔乾佑却反而采取守势,南靠山,北倚黄河,据险而守。只派数千老兵在前打头阵,暗伏精兵在后。

    哥舒翰看崔乾佑兵少,于是催动三军向崔乾佑所部发起猛攻。

    崔乾佑立刻传令这群人往回撤,佯装不敌的样子。

    哥舒翰被迷惑了,不疑有他,再次催动三军进攻。

    唐军一路追赶着所谓的败军,进入了隘道内。崔乾佑立刻发动伏兵,一时间滚木礌石如下雨一般,砸向唐军。

    唐军死伤无数,由于道路狭窄,连兵器都施展不开。哥舒翰见状,立刻命轻骑出征,妄图突破包围。

    忽然大风刮起,吹向唐军。崔乾佑心生一计,以牛粪等点燃恶臭的东西,装上几大车,在风中点燃。

    由于大风是吹向唐军,导致唐军步骑们都闻到恶臭,顿时呕吐不止。又加上那么多车同时点烟,导致唐军看不清楚道路。

    崔乾佑又命人故意擂鼓,摇旗呐喊,只当是正向唐军猛攻。

    唐军中计,自相残杀。当时哥舒翰登高,也被浓烟遮住双眼,看不清前面发生的状况,因此没有冒然传令。

    直到大风停止,浓烟散去,唐军才知道是杀错了人。

    此时,已经接近天黑,唐军只得后退。

    崔乾佑立刻将早就准备就绪的数万精锐骑兵投入战场,从南山而出,拦腰截断了唐军。致使唐军首尾不能兼顾,顿时大乱。王思礼等将止不住,只能随着逃兵四散逃跑。

    崔乾佑见时机成熟,亲自领军引叛军数万在后面对唐军穷追猛打,一路所向披靡,直奔着哥舒翰的中军帅旗就去。

    哥舒翰在前逃跑,只听身后杀声震天,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叛军,只能拼命的逃跑。

    唐军在逃跑的过程中,因天黑看不清楚道路,不小心跌入了十几米高的大坑里面。由于叛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唐军都惊慌失措接二连三的跌入大坑,不一会儿就将坑道填满了。

    后面的人踏着前面的人过,惨状不可全都说清楚。

    哥舒翰只带了八千余人逃回潼关,而其他兵将都逃散了。

    崔乾佑不容哥舒翰有喘息的机会,立刻率军猛攻潼关。

    六月初九日清晨,潼关陷落。

    哥舒翰马不停蹄的逃亡到关西驿站,好不容易歇一歇脚。却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出门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亲兵将领火拔归仁,率领着数十亲兵将官驿团团围住。

    哥舒翰问道:“你们想要做什么?”

    火拔归仁道:“将军引大军二十万据敌,如今大军安在?将军忘了高仙芝、封常清的事情吗?不如趁机降燕军,以求自保。”

    哥舒翰听了,骂道:“非我自保,而是尔等忘恩负义想要自保。”

    火拔归仁冷笑两声,大手一挥亲兵们涌向自己的大帅。

    哥舒翰年迈又多病,导致力有未逮,最终被他们擒拿住。扭送到崔乾佑的面前,崔乾佑对于这位老将很是看重,解去哥舒翰的绳索,好酒招待。

    随后派兵用囚车押送哥舒翰前往见安禄山,一同前往的还有火拔归仁等哥舒翰的亲兵。

    潼关陷落,唐廷震动。皇帝惊慌失措之下,想起杨铣来了。又急召杨铣入宫商议对策,当时杨铣重伤未愈,只能拄着拐杖觐见皇帝。

    皇帝看到杨铣这样痛哭流涕,悔道:“都是朕误听人言,才会招致此祸。还请杨卿看在君臣份上,出谋划策。”

    杨铣道:“为今之计,只有立刻弃长安入蜀。”

    皇帝一怔,沉默不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