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七十章 惨胜石堡城

    且说唐军临洮军被吐蕃军击退,不得不暂时收拢残兵。杨铣奉命第三次率领骑兵,发动正面突击。但唐军骑兵损失三分之二,能否打退吐蕃军,杨铣自己都没把握。

    然而进攻异乎寻常的顺利,迅速击退吐蕃军。就在杨铣正为此高兴之际,发现吐蕃中军帅旗移动,正朝着他这个方向来。

    杨铣大惊,明白吐蕃军不是被击退而是撤退。

    吐蕃军要给自家中军主力挪地方。

    杨铣立刻停止追击,收拢骑兵部队,立刻回撤到步兵的两翼。就在杨景晖和杨铣都以为,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中军主力时,身后鼓声响起。

    一列列整齐划一的唐军,迈着坚定的步伐,结阵出现在临洮军的身后。

    他们是唐军的中军主力。

    “报!传主帅将令,临洮军迅速集结退出战场,迅速支援左翼河东节度使王思礼。”

    传令官说完,翻身上马离开。

    原来哥舒翰早察觉吐蕃军的中军有异动,立刻做出回应,亲自统领唐军的中军主力支援战场。狭路相逢勇者胜,哥舒翰已经别无选择。

    与此同时,唐军的左右两翼正悄然发生变化。唐军的右翼是李晟的河源军和王难得的白水军,人数不多。在朔方军队的支援下,勉强维持不败。

    唐军的左翼是河东节度使王思礼带领的河东兵马。王思礼在王忠嗣被贬后,接任河东节度使。麾下天兵军,其前身是突厥部落,后来归附大唐,由开元名相张嘉贞担任第一任天兵军军使。

    这样一支兵强马壮的军队,正面对付的是吐蕃最强的军队。

    哥舒翰的如意算盘是,以河东部队和临洮军攻打吐蕃军队,尽可能的拖住这支吐蕃军最强部队,使这支部队无法对其他战场的进行支援。哥舒翰自己的中军以多打少,攻克吐蕃的中军主力,结束战争。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两支中军交锋,吐蕃军硬是顶住了一倍人马的进攻。吐蕃主帅也意识到了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几乎没有犹豫,而是亲自带队冲锋,连预备队都用上了。

    如此这般,两军厮杀自正午一直打到傍晚时分。

    残阳如血,泼写一片丹青。

    战争之激烈,到了何种地步。杨铣坐骑黄骠马都连中数箭,翻倒在地。杨铣从马上翻滚下来,身前有好几个吐蕃士兵涌了过来,自认为必死无疑。

    危急时刻,杨景晖弯弓搭箭一连三箭,射杀吐蕃士兵,才将杨铣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杨铣拔出唐刀连续砍死吐蕃兵数名,才来得及换长矛。再抢了吐蕃军的马,继续指挥冲锋。

    大唐另一员大将王难得,眉尖被乱飞的箭给划伤,流血不止。王难得来不及包扎,满脸是血,苦战不休。他知道自己一旦停住脚步

    ,很有可能唐军的士气就泄了。

    战争的激烈,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这时,有两个好消息传来。

    第一个好消息是石堡城被攻克。高秀岩和张守瑜在牺牲了三千士兵后,生擒吐蕃士兵八百余人,夺下石堡城。

    此刻,大唐的旗帜正飘扬在石堡城的城头。

    这个好消息,对哥舒翰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第二个好消息。

    河西兵马到了。

    河西节度使安思顺,率领赤水、大斗二军来援。轰隆隆的马蹄声,响彻唐军的后方。踏踏的脚步声,震碎了吐蕃军的妄图击破大唐的奢望。

    安思顺和哥舒翰素来不和,哥舒翰再向皇帝上书提到援军,没有把河西算在内。主要是担心安思顺不听调度,导致功亏一篑。

    皇帝则另有一番考量,担心仅凭三镇兵马无法对付吐蕃军,遂下诏令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听哥舒翰调度。

    哥舒翰知道后,还是选择不等河西兵马到来,便主动出战。

    安思顺得到诏令后,从大局出发,立刻率河西精兵日夜兼程赶往鄯州。等到鄯州城后,却得知哥舒翰已经出发。稍作休整后,立刻开拔支援哥舒翰。

    如此这般,不早不晚来的刚刚好。

    唐军得到河西兵马这支生力军,士气大增。对吐蕃军发动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吐蕃军支撑不住,只得后撤。

    在天黑前,退到大非川以西一带。

    唐军天黑容易误伤,于是不再追赶。

    这一场战役,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唐军损失三万士兵,临洮军使杨景晖身负重伤,不得不修养一阵。王难得、李晟等人都各有负伤,杨铣也伤到了左臂。

    这些都是一等一的悍将,都负伤若此,更别提其他人。

    吐蕃军损失六万多士兵,其中一大半是撤退时,被唐军击溃斩首。同时死伤多名大将。

    这场石堡城之战,可谓惨胜。

    后来李白在一首诗中,是这样嘲讽哥舒翰。诗云: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损失三万兵卒,是名副其实的攻屠石堡城。

    皇帝却非常的高兴,加哥舒翰特进,是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同时赐物千匹,赐庄园一座,加摄御史大夫。还给予哥舒翰一个儿子五品官。

    其余参加战役的大将,各有封赏。

    同年七月,哥舒翰带着杨铣等将领,携带吐蕃俘虏八百余人,踏上返回长安的路途。

    真是普天同庆,只有一个人不高兴。他还不知道这件事,正在汉阳太守任上养病。

    他就是王忠嗣。

    自到了汉阳太守任上,王忠嗣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在高原征战,让王忠嗣到炎热的地方,出现水土不服。

    王忠嗣常自感生命

    有限,于是伏案疾书,想要写成一部兵书。

    这部兵书有别于孙子兵法等兵书,更像是一部自我领悟兵书后的读后感。

    在这部书里面,王忠嗣提到“不算不如少算,少算不如多算,料敌机先,撤退有度。”是说一定要多谋,做到比别人想得多,还要随时留有退路。

    谋卷里,王忠嗣提到情报的重要性。“善用兵者,能料敌机先。能料者,情报得当也。一人一卒皆可用之,使敌一切行动为我所知也。”

    将卷里,王忠嗣认为应该从基层培养大将。每一个将领都该从单独领一军开始,直到能够统帅全军。而不是学赵孝成王临阵换帅,选择毫无带兵经验的赵括出征。

    一日,王忠嗣身上披着长袍,又在奋笔疾书著写兵书。

    其妻郭氏,亲自端着茶来看王忠嗣。见他的外套快要掉在地上,他都不管不问,仍然著书。忙将茶杯放在桌一旁,上前将长袍,重新给王忠嗣披好。

    并劝道:“夫婿著书乃是善事。但需要注意身体,不要操劳太过。”

    王忠嗣轻叹一声,放下笔回道:“圣人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每次驻足江前,见大江东去,思圣人之言,不由得悲从心来。深感我是多么的渺茫,只似一朵水花而已。”

    郭氏劝道:“夫婿所言极是。但夫婿自幼冲之年纵横天下,为大唐开疆拓土。自始至终,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亦无愧于心。纵使不能青史留名,也能无愧于己。如此这般,还有什么值得遗憾呢。”

    王忠嗣苦笑道:“娘子之言是也。”

    郭氏看在王忠嗣自己的劝导下,心情好转,于是立刻建议道:“夫婿今日天气刚刚好,不如随妾身出去踏青如何。”

    王忠嗣经过郭氏的劝导,心情开阔不少,点头同意。

    在郭氏搀扶下,两人沿着荷塘边散步。正值七月,荷花别样红。

    王忠嗣望着一池荷花,心情大好。

    就在这时,有府中小厮来报消息,见女主人在,不敢说。

    王忠嗣厉声问道:“什么事情?快说!”

    小厮只得道:“回太守话,大唐损……损兵三万,攻占石堡城。”

    “啊!”王忠嗣气血翻涌,喉头一甜,一口血喷在荷花上。

    王忠嗣长期担任四镇节度使,现在的很多军镇士兵都是在王忠嗣时期悉心培养起来的百战精锐。竟然一口气损失三万多,叫王忠嗣怎么能不痛心。

    “夫婿!”郭氏连同小厮扶住王忠嗣,仔细一瞧已然昏厥。

    郭氏连忙命小厮们将王忠嗣抬回房中,同时派人去请大夫。

    她之所以不让小厮们说这件事,就是怕王忠嗣听到后会情绪激动。没想到,事情如此凑巧。

    大夫来后,给王忠嗣施针,

    才让王忠嗣缓过气来。

    王忠嗣悠悠醒来,自知大限将至。命屋中除妻子郭氏外,其余人都出去。

    郭氏含泪坐在床沿。

    王忠嗣伸手,温柔的为郭氏拭泪,并柔声道:“人生死有命,不能强求也。你我夫妻相守数十年,不想今日要永别了。愿娘子保重身体,不要以我为念。”

    郭氏悲不自胜,无法答话。

    王忠嗣又道:“帮我把所写的兵书,拿来。”

    郭氏不知道王忠嗣要做什么,还是遵从。一边流泪,一边将王忠嗣所写数卷捧到床前。

    “抬火盆来。”

    郭氏听到这话,心中隐隐有不好的预感。但丈夫的命令,她不忍违抗。于是命下人抬来了火盆,放在床前。

    王忠嗣伸手抚摸着郭氏怀里抱着的书卷,泪水像大江一般流不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