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隋唐之缘起
字体: 16 + -

《第八十四章》普贤寺授书(下)

    正当此千钧一发之际,就在那刀光剑影即将出现之前,一队人马从山门外冲了进来,大概有百八十人的样子,不多一会儿便把已如沸时油鼎般的斋堂给围了个水泄不通。为首的一名军官在挤进大门之后,指着里面的一众人等就质问道:“快说!究竟是何人敢如此胆大妄为,居然在这佛门圣地之中闹事?啊?”

    一看来了官兵,且还人多势众,宇文化及的手下之人遂赶紧将握着的短刀给重新藏回了怀里。

    ……

    “不知大人该如何称呼?”宇文承基迎上去抱拳问道。

    “本官如何称呼重要吗?”那军官将手一扬反问道,“先回答我,尔等为何要来此普贤寺中生事啊?说!”

    “你哪只眼睛看到我们生事了?”宇文化及在一旁不服气地问道,“我们就是来朝山拜佛的,你凭什么说我们在此生事?啊?啊?”

    “你又是何人?怎敢在本官的面前如此放肆?”那军官将手指向宇文化及问道,“如果没有得到确切的报告,本官又怎会知道你等的恶劣行径呢?”

    “本大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宇文化及是也!知道当今的宇文世家吗?那便是府上!”宇文化及目空一切地叫嚣道。

    “看你打扮也不像平常人等。”那军官一脸严肃地训斥道,“既是高门大户出身的贵族,那就更应该遵守法度才是!否则,以身试法不仅害了自己的性命,还会败坏了家族的名声,更是丢了咱朝廷的脸面……”

    军官的一番说辞把个善于在私底下狡辩的宇文化及给弄成了锯嘴的葫芦,一时没了道理不说,更是语塞到了无言以对的程度。正当其找不到发泄之处,憋得面红耳赤之时,宇文承基却退过来悄声说道:“父亲,好汉不吃眼前亏,强龙不压地头蛇,对方不但人多势众,还都是此处的官府中人。我们带的这几十个弟兄可都是向金山郡封大人借的军卒啊!若是当下被这些人拿了去,则封大人那边不好交代也就罢了,但如此一来,被查出的这一星半点儿的事情如让政敌们知道了而捅到皇上那儿去,再定您个以待罪之身擅自离京,那到时候搞不好就会吃不了兜着走,不是吗?且有可能连祖父和公主都救不了咱们。就像以前和突厥人做交易那档子事儿一样,您和叔父不都是好不容易才保住了性命的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宇文化及被儿子戳到了痛处,虽觉得很不舒服,但也认为还有些道理。于是,在向智仁拱了拱手之后,他即极其不情愿地说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了!”说罢,把手一招的他便悻悻地带着儿子走了。

    另外的三十个壮汉尽管未听到正式的命令,但一见主子走了,遂不再敢说是先前跟着来的。反正一改了刚才仗势欺人的鹰犬相,

    一帮子人低头哈腰地麻溜儿地就尾随着主人跑了路。

    ……

    见宇文化及一行离开,因怕其还会回转,那军官于是赶紧收队前往监视,实则乃是欲对其“礼送出境”。

    “大人且慢行,您可是新来的峨眉县尉杜大人?”智仁法师于身后招呼道。

    “本官正是峨眉县尉杜如晦。”那军官回身答道,“方丈,本官还有事要办,就不多叨扰了,改日再来专访吧。”

    “既然杜大人有事,那老衲便不多加挽留了,只是今日之事当还请受我寺僧众们的一拜才好!”

    “方丈不必谢我,待会儿自有人来向您解释的。”杜如晦说罢,即带着手下人急匆匆地离开了。

    ……

    正在此庙里众人不明就里之时,一个矫健的身影忽从院墙外伸进寺中的一根大树杈上一跃而下,接着,又以极快的速度冲到了斋堂的门口。

    见此情形,僧人们一片错愕,可就当净空挡在智仁法师的前面准备摆开架势迎敌之际,但见那蹿到面前之人却于突然间跪下来不说,还口口声声地称呼起了“恩人”。

    ……

    “施主快请起,老衲与您以前可见过?”智仁法师不解地问道,“老衲何曾有恩于您呐?”

    “方丈大师还记得当年法门寺的事情吗?”跪在台阶下的那人反问道。

    “老衲的确曾在十年前去过法门寺讲经,但不知施主是如何知道的?”回忆了片刻的智仁法师当即笑着问道,“再说……以施主的年龄想来当时也不可能会与老衲有过什么交往,对不对啊?”

    “方丈大师不记得晚辈实属正常。”那人依旧埋头答道,“晚辈当时还小,也没什么太深的印象,不过大师,您应该是记得晚辈父亲的才对。”

    “令尊大人是……?”

    “晚辈之父乃唐国公。”

    当那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没等智仁法师开口,站在后面张望的杨令源竟率先喊道:“贤弟,真的是你吗?”

    众僧一听,迅即就给被挡的杨令源让开了一条道。接着,其便搀扶了卢太翼来到智仁法师的身旁。

    ……

    “世兄,小弟不知您也来了呀!”那人当即抬头拱手道,“没想到居然还有卢大人,这……这也太巧了点儿吧?”

    “去把李二公子赶紧给老朽扶起来!”卢太翼同神荼吩咐道。

    智仁法师这时也向净空交代道:“此为老衲的故交,你去扶他起来吧。”

    ……

    被对方两人联手扶起之后,这个叫做“李二公子”的人当即上前一步施礼道:“晚辈李世民代父亲大人向二位尊者请安!”

    “二公子不必多礼!”智仁法师还礼道,“这里不是叙旧的地方,依老衲之见,大家还是去方丈室吧,那里清净。”

    ……

    来到方丈室中,待各方坐定,先是打发了那个贴身徒弟出去准备茶点,接着,智仁法师即向李世民询问起了

    相关的情况来。

    见房中都是自己人,李世民遂将其前前后后所经历的那些事情都详详细细地给大家讲了一遍。原来,通过一条暗线得知了宇文化及夺书阴谋的李渊于情急之下便只好派了自己的二儿子亲自上峨眉山去报信。可不曾想还是晚了一步,因宇文化及的先遣队于那时已潜伏到了普贤寺当中,所以,李世民也就失去了此提前预警的机会。再加上智仁法师闭关不出,于是,这便愈发地让其感到为难了。无奈之下,他遂不得不选择了去客栈里偷袭宇文父子的下策,可没料到的是,竟又遭了杨令源于无意之中的破坏。面对如此难上加难的复杂情形,怕也只有他李世民的智商能够应付得来。在离开客栈之后,趁着峨眉县衙点卯之前的空当,他试着找到曾有过一面之缘的同为京城世宦大家出身的杜如晦,目的即是想让对方带兵去赶走宇文化及及其手下。而让人感到欣喜的是,杜如晦还真如传闻中所言,乃系一个嫉恶如仇的正人君子。听了李世民的陈述,当场点齐所属兵马的他即去了山上的普贤寺救急。至于说接下来发生的,则想必各位看官都应是清楚了的才对,因此,我便不再在这儿赘述了。

    ……

    “今日好险呐!”杨令源称赞李世民道,“要不是贤弟机智,那此场劫难怕是要用流血的方式才能得到化解了!”

    “哪里哪里,兄长过奖了!”李世民谦虚道,“若非世兄带来了圣旨,则那宇文父子想必也不会是有甚顾忌的。”

    “贤弟,愚兄在此当要向你赔罪。”杨令源深施一礼道,“昨夜在客栈里坏了你事的人正是愚兄啊!”

    “这怎么可能?”李世民很是诧异。

    于在场人的不解目光中,杨令源遂把个中的缘由给大伙儿解释了一遍。

    ……

    “老衲倒觉得世民被令源阻止或许是件好事。”了解了情况的智仁法师却当即发表个人见解道,“那宇文父子穷凶极恶惯了,世民若单独与之对阵,则怕是要出危险呀!”

    “对对对!老朽也赞同智仁师兄的说法。”卢太翼从旁插话道,“世民,刚才听你把话说到一半,如今可否给大家讲一讲你是如何认识方丈的啊?”

    李世民听了,便把以前发生在法门寺中之事给讲了出来。说完,他还不忘提醒卢太翼道:“老大人,这便是当年请您为晚辈取名的起因所在了。”

    “这天下之事还真可说是无巧不成书呐!”卢太翼抚掌大笑道,“真没想到那因果循环竟会应在了此处啊!”

    “师弟,看来你我还均与这位二公子的缘分不浅。”智仁法师也笑着说道,“今日老衲若不拿出点儿见面礼来,则只怕是佛祖也不会同意的了!”

    “师兄,难道您是想……”见对方微微点了点头,明白了其意的卢太翼遂不

    再追问。

    转而,他立即提醒李世民道:“二公子何不快拜?这是方丈大师要收你当关门弟子呀!你可知道,他老人家都已是多年不收徒的了?”

    “师父在上,请受徒儿一拜!”李世民是个聪明绝顶之人,经卢太翼这么一点拨,遂立即跪在地上认下了师父。

    “好!老衲今日便破例收下你这俗家弟子来做个关门人。”智仁法师微笑道,“只是还需请师弟帮忙做回见证才好。”

    “这个自然!”卢太翼拱手回应道,“愚弟先恭喜师兄了!”

    “世民,愚兄在此预祝你学有所成哦!”杨令源也在一旁恭贺道。

    ……

    三日过去,在收到杜如晦传来的关于宇文父子确已离开峨眉县境的消息之后,辞别了智仁法师和李世民,以及普贤寺一众僧人的卢太翼和杨令源随即坐上神荼驾驭的马车便往东都洛阳复旨而去……

    再说那李世民,因被智仁法师留在了山上修习佛法和禅武,所以便没能同杨令源一道回京。一晃又是三个月,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虽已小有所成,但不曾表现出半分浮躁心态的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重复着每天的单调修行生活。

    这日,被智仁法师叫到了方丈室,甫一进去,他就看见师父已正襟危坐在了佛堂之上,不敢怠慢,赶紧走上前不说,接着更是恭恭敬敬地跪拜了下去。

    睁开微闭的双眼,智仁法师先是吩咐贴身徒弟出去把小院门关好,并守在外面不让旁人进来,随后,又让李世民赶紧关了房门。

    见一切已备妥,于是,智仁法师这才开了口道:“世民,老衲观察了数月,现已认定你是一个可以治国安邦的大才。若假以时日,则你必是能救民于水火之难、解民于倒悬之危的。”

    “师父过誉了,徒儿承受不起……”不明就里的李世民当即叩首道。

    “不急!先听师父把话讲完。”阻止了对方的智仁法师接着说道,“下面的话你可要听好了!宇文化及想夺的那本《武侯遗书》的确存在。上次师父应算打了回妄语吧,皆因那是为师祖上传下来的宝物,不可轻易与了别人。不过,为师现已决定传授给你了,只是在此之前,师父需先问问,你可已经下定将来要济世安民的决心了吗?”

    听到此处,李世民不觉暗暗吃惊,心想:“看来父亲的安排确实没错!来之前,他说师父俗姓姜,可能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伯约的后代,而姜伯约就是姜维,也就是诸葛武侯的那个唯一亲传弟子。所以,安伽陀说智仁法师手上有《武侯遗书》便不是什么空穴来风之事,并且,现师父所说的亦似已印证了父亲之前的分析……”

    “世民,在想什么呢?”智仁法师看着出神的弟子问道,“你可曾听清了为师的问话吗?”

    “听到了,只是徒儿……

    有不解……”李世民抬头望向智仁法师答道。

    “说说看,你有何不解啊?”

    “徒儿不解的是,师父有那么多的弟子,且个个都很优秀,何独独选了世民来承接这如此重要的宝物呢?”

    “原来是为这个啊?”面露微笑的智仁法师解释道,“这一嘛,是因为为师早年出家,没有后代可传;这二嘛,师父的弟子们大多是出家人,他们得了《武侯遗书》没有任何用处不说,还极有可能招惹来祸端。所以,经过再三地考虑,为师便认为还是要把此书授予你这个‘世俗之人’方才妥当,明白了吗?”

    “徒儿还没完全明白……”

    “何来没有完全明白?”

    “师父,咱袁师兄不也是俗家弟子吗?您老人家如何都不传与他呢?”

    “为师明白你的意思,不过你用不着担心这些。”智仁法师答道,“你那大师兄乃是个隐士般的人物,他对经世济民的学问从来都不感兴趣,因此,为师也只是将奇门遁甲和课算历卦之类的技艺传给了他。”

    “既是这样,那徒儿便领受了!”双手捧过智仁法师递来的《武侯遗书》,李世民郑重其事地再拜谢道。

    ……

    次日,怀揣着奇书,同时也“怀揣”着安定天下之梦想的李世民带着师父的嘱托——第一,永远不能将《武侯遗书》示人;第二,永远脱离师门,不准对外宣称自己是智仁法师的徒弟——下山而去。从表面上看虽有些不近人情,但因明白其是师父的良苦用心,所以,他也就不再多问什么原由了。

    在经过峨眉山上那著名的黑白二水交汇处时,回望着意念当中的普贤寺,李世民忽有感而发道:“蜀水悠悠蜀山青,闲坐高台听清音,古寺晨钟惊飞鸟,林间明月照禅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