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风云
字体: 16 + -

第23章 虎口拔牙(1)

    在虎鲸-tuv实战检验期间,小海燕在赤城号舰尾处拍摄到了清晰的影像,徐烁把这些情报一并带回海雕情报营进行分析。其实,在虎鲸突击旅海上情报数据库中,早就存有赤城号甲板布局的详细情报,但按照海上情报搜集标准操作规程,徐烁仍需把这些情报及时上交,由情报分析员进行比对分析,及时更新数据库。

    今天,负责赤城号影像分析的是李沐上士,别看他只有中等教育程度,但在图像情报分析领域,他可是长着一双出了名的慧眼。就赤城号而言,李沐的分析工作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比对赤城号甲板上可能发生的变化,二是对小海燕抵近情报搜集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升级或改进建议。对于这些例行分析工作,李沐早已轻车熟路,不到一小时他就完成了全部分析工作。

    李沐对军事影像学有着极大兴趣,对他来说,影像情报分析不仅是项工作,而且也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做得出类拔萃,那么发自内心的热爱,绝对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按操作流程,李沐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余下的工作就只剩下书写分析报告。可李沐并没有急于拿起笔,川岛刀劈蜘蛛侠的那幅画面引起了他极大地兴趣,他一连回放了好几遍,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如果从纯粹的艺术或美学角度看,李沐很非常欣赏小海燕捕捉的这个瞬间,他甚至想象着自己挥舞军刀腰斩蜘蛛侠。

    除此之外,李沐还非常欣赏蜘蛛侠的投送过程,他觉得,让蜘蛛侠登上日军航母实在是太炫酷了,蜘蛛侠的那句台词也很经典。李沐唯一不太满意的,就是川岛刀劈蜘蛛侠的结局,按照他的想法,蜘蛛侠应该机灵地一闪身,先躲过那一刀,然后奋起反抗,这才符合蜘蛛侠的一贯风格。

    又过了足有一个多小时,李沐打算为影像文件增加索引和标签,然后按规定书写分析报告一并存档。就在李沐指向“确定”选项关闭映像文件时,他若有所思地停了下来,脑海中又浮现出川岛刀劈蜘蛛侠的画面,他隐隐觉得,那幅画面似乎有某种不寻常之处,可一时又没有明晰的判断。

    人工智能分析和交叉比对并未发现异常,可李沐相信自己的第六感觉,他再次调出小海燕无人机的侦察图像,局部放大后用肉眼仔细端详起来。在川岛斩断蜘蛛侠前后的一分二十八秒钟里,十多名水兵身着白色海军制服,陆续走近舰尾,他们就站在岸谷身后不远处,连官阶和配枪等细节都看得清楚。

    当李沐的目光移到右下角时,他终于找到了画面中的不寻常之处。在围观水兵后排,有一名中年男子身着笔挺的白色制服,但他没戴军帽。其实,远远看去,他

    的着装和仪表与其它水兵并无特别之处,但缺少军帽这个细节,还是在潜意识里引起了李沐的注意。

    接下来,李沐在观察过程中又有新的发现,画面里中年男子的着装显然不是标准日本海军服,既没有官阶和肩章,腰间也没有配枪,看上去更像是平民装束。按常理说,执行巡逻任务的航母上是不应该出现平民的。

    当然,舰上人员着装差异可能有多种合理解释,比如说,中年男子的真实身份可能是随舰记者,而不是战斗人员。李沐对这个细节没有十分把握,他决定在画面上加上警示标识,在分析报告中也加以注释。

    按照海雕情报营的标准操作规程,李沐提交的分析报告被列在“虎鲸海试计划”目录下方,徐烁和周清等各自提交的行动报告也在这个目录下。待参与行动各方提交完整报告后,戴勇会亲自审核报告内容,书写总结并签字后归档。

    今天上午,戴勇去虎鲸岛了,天黑才回到情报营。戴勇快速浏览当日情报简报后,他抓紧今天最后一点时间审阅海上行动报告。由于虎鲸-tuv实战检验结果是成功的,报告主体大多属于程序性内容,他没有过多关注海试过程,而是将目光转向李沐加注的警示内容。戴勇仔细翻看了小海燕获取的侦查画面,李沐发现的这个小细节却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然而,戴勇很快否定了李沐关于这名男子身份的推测,他认为赤城号执行的是战斗巡逻任务,舰上情况和执行任务内容从来未对媒体披露过,除非日本媒体在几天内首发赤城号相关新闻,否则在航母上出现战地记者不合逻辑。

    当然还有其它可能,比如这名男子是航母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师,这类人员登上航母多半是执行维修任务,或者实地考察情况,准备为航母安装新的装备或设施。因维修维护人员或装备工程师都属于日本海军战斗系列,他们理应身着标准日本海军军装或者工作服才对,而不应当是制服,所以戴勇很快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那么,这名神秘男子究竟是什么人呢?戴勇思前想后,没有任何头绪,忙碌一天后,觉得自己的眼皮都直打架,他自言自语到:“等天亮再说吧”。他看了看时间,连军装都没脱就倒在床上,随手拉过被子盖上,眨眼的功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醒来,戴勇脑海里还想着昨晚的事情,其实,在确认这名男子身份及其在赤城号上的使命之前,这个线索的重要性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戴勇对这幅侦查画面的执着,更多地体现了他的个人办事风格。

    在多年海上情报生涯中,戴勇不自觉地养成了一种习惯,他只要遇到可疑问题就必须跟进,无论问题大小,都要究其所以然,直至找到满意答案。

    打开电脑

    后,戴勇直接登录东海舰队海上情报数据库,他交叉检索了赤城号相关情况,并没找到任何搭载平民巡航的历史记录。戴勇找来李沐,把这名男子从背景中提取出来进行面部特征识别,但交叉比对未能得到任何结果。

    可戴勇还是不死心,他让李沐在原图上标记拍摄时间和地点,然后与对日情报处数据库共享,看看战区军事情报局是否有相关记录。

    当天下午,对日情报处对这幅共享图像进行了处理,分析员交叉检索情报局数据库,同样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一般情况下,这只能提示两种比较极端情况:一是分析对象与军事或情报毫无关联,这种可能性最大;二是分析对象身份特殊,我情报机构尚未掌握相关信息,尽管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但其潜在意义重大。

    因交叉比对无果而终,对日情报处分析员对侦查图像进行标注后,按操作流程将其放入数据库存档,待日后获取相关信息时,再利用或补充其内容。对日情报处各部门各司其职,一般情况下,这类日常情报分析不会引起反谍报科的注意。

    然而,反谍报科这次为虎鲸的海试计划提供了情报支持,作为跨部门协作项目,反谍报科海情组收到行动总结简报,李沐最初标注的警示信息也赫然在目。

    近年来,在中日海上博弈中,除了海军装备领域的激烈角逐外,海军情报暗战也趋于白热化。仔细分析这幅侦查画面后,程潜认为,赤城号上这名中年男子不像是普通平民,他更可能是日本外务省海事厅官员,或者是特高课的海上特工。

    无论他是何方神仙,在能登上赤城号核动力航母的人员名单上,其中多数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背景。战区军事情报局数据库素有百科全书的美誉,但在数据库中居然找不到这名中年男子的任何信息,这是最令人不解的一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