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风云
字体: 16 + -

第16章 瞒天过海(6)

    为解决虎鲸-tuv的全隐形问题,陆洋从海洋生物学角度做了诸多尝试,他早就摩拳擦掌,听到罗川问到他,陆洋示意吴畅开启3d互动式投影设备。

    随着吴畅潇洒的手势指令,会议室中央二十七立方米的空间,顷刻间变成了一片虚拟海洋,水中不时有各种海洋生物进入画面,很快又从画面中消失。

    一条成年斧头鲨进入画面,青色背部和白色腹部显得异常醒目,它对称隆起的头部,看上去像一把劈柴的斧头,内置特殊感受器。这条虎头鲨正紧贴海床搜寻猎物,它忽然发现了什么,开始用头部用力挖掘起来,掀起的沙子把海水搅得浑浊不堪。几秒钟后,斧头鲨口中衔着一条大多宝鱼,心满意足地离去。

    斧头鲨刚走,一只绿海龟缓缓游进画面,它的背甲长度超过一米,体重至少有一百公斤。它慢慢滑动肢体,悠闲地在水中漫游,几条小鱼在它背上不停地忙碌着,它们齐心协力为绿海龟清理背甲上的寄生虫。在绿海龟后上方,还有一只大水母,一边随波逐流,一边滤过水中的养分。

    最后出场的是一条奇特的海洋生物,灰蓝色背部和灰白色腹部很醒目,其扁平的身体大致呈菱形,长近六米,宽达八米,无论从那个方向看,它都像是一只拖着条细长尾巴的巨型蝙蝠。此时,它不停地煽动三角形胸鳍向前游动,姿态优美飘逸,宛如翩翩起舞的天仙。

    根据陆洋的介绍,这是一条蝠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魔鬼鱼,画面中显示的是一条日本蝠鲼,在日本海很常见,它的活动区域较大,从浅表水层直至一百多米深水域。

    与绝大多数鱼类都不同,魔鬼鱼是卵胎生,而且每次只生一胎,它性情温和,主要捕捉浮游生物和成群的小鱼吃。别看那扁平状的硕大体型,魔鬼鱼行动起来非常敏捷,游动速度也不慢。

    魔鬼鱼有一项独门绝技,从较深水域上浮至水面时,它会在加速运动同时做旋转动作,借助惯性和旋转所产生的推力,它可跃出水面高达四米。由于魔鬼鱼身体是扁平菱形,它跃出水面时会做出空翻动作,优雅而震撼。

    在同一片海域,如果有几条魔鬼鱼同时做跃升动作时,它们强壮的扁平身体不断撞击水面,会接连发出响亮的拍击声,和谐的视觉效果加上有节奏的拍击声,在海平面形成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

    陆洋想出一个绝妙办法,利用魔鬼鱼为虎鲸-tuv提供天然掩护,在不改变现有设计的条件下,助其躲避敌军雷达、声呐和视觉探测。

    最初,陆洋用自由活动的野生魔鬼鱼进行了尝试,这些可爱的动物最喜欢吃浮游甲壳生物,陆洋亲自下海捕捞,把甲壳磨碎后,制成富含氨基酸的浓

    缩匀浆。当虎鲸-tuv需要掩护时,它会向海水中释放少量浓缩氨基酸,魔鬼鱼的嗅觉异常灵敏,很快会被吸引过来。

    初步试验效果非常好,多时能引来十多条魔鬼鱼凑热闹,即便虎鲸-tuv处于半潜状态,都很难在鱼群中找到它。

    可陆洋很快发现,这个方法最大问题是效率太低,在需要掩护的海域内,不一定恰好有魔鬼鱼活动。有时候,引来的魔鬼鱼太多也成问题,十多条魔鬼鱼在水中上下翻滚,还不时跃出水面,反而容易引起怀疑。

    陆洋深知,在浩瀚的海洋中很难有效控制野生鱼类的行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增添人工智能元素,但设计高拟态机械魔鬼鱼变数太多,实用性有限。陆洋做博士后研究时,曾掌握一种用芯片控制鱼类行为的方法,虽然物种不同,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陆洋决定尝试。

    陆洋需要把芯片植入魔鬼鱼的神经系统,形成机器芯片和海洋生物杂合体,然后用人工智能驯化野生魔鬼鱼。在需要时,可通过微电流刺激模拟天然神经传导信号,引导魔鬼鱼以特定速度和方向前进,其优势不言而喻。

    有了这个系统,陆洋就能指挥魔鬼鱼,让它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出现在虎鲸-tuv附近,为其提供天然掩护。

    人工智能芯片和其神经接口技术有现成的,根据陆洋提出的具体控制参数要求,吴畅用三天时间协助编写控制程序。

    陆洋和杨澈利用这段时间结伴出海打渔,他们借助移动声呐扫描系统,用一个小时就捕获九条魔鬼鱼,经过挑选,陆洋留下了两条雄性魔鬼鱼,平均体长两米,体宽三米。

    经过五天环境适应后,在魔鬼鱼头部后方两厘米处,陆洋用微创介入手段把控制芯片植入体内,这个步骤比较简单,全部过程只用了六分钟。然而,在微电极和神经纤维之间建立连接可是个细活儿,需要神经显微外科手术完成。

    首先,陆洋借助三维神经功能区标测系统,准确定位好每个连接点,然后在显微镜下连接六根微电极。每根生物电极细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六根加在一起,比一根头发还要细。

    一周后,魔鬼鱼康复得非常好,魔鬼鱼活动如常,好似什么都没发生过。陆洋决定在近海进行试验。

    上午10:00时,虎鲸中队全体出动,分乘四条快艇出发了,其中三艘快艇在求龙山咀以东十海里处集结。陆洋和吴畅乘一艘快艇,负责释放、控制和回收带有芯片的魔鬼鱼。韩潮和博涛乘一艘快艇,博涛负责声呐扫描仪,监控追踪魔鬼鱼的踪迹,韩潮负责记录魔鬼鱼游动情况和跃升运动。

    杨澈和尹鸿乘一艘快艇,杨澈负责水下摄影,记录魔鬼鱼的

    水下活动情况,尹鸿协助工作,同时负责杨澈的水下安全。

    秦淮和罗川搭乘第四艘快艇,他们只航行了一海里,然后在近海停下来,他们的任务就是释放虎鲸-tuv。此时,杨澈正带着高清摄影装备在水下待命,吴畅协助陆洋把魔鬼鱼放入大海中,入水后,魔鬼鱼开始自由向前游动。

    等魔鬼鱼适应周围环境后,陆洋发出中微子指令,植入芯片实时将指令转换成神经电信号,刺激魔鬼鱼的运动神经中枢。在水下的杨澈看到,魔鬼鱼仿佛像风中飘荡的风筝,在水中做出一个华丽的转身后,径直朝着杨澈所在位置游去,然后以杨澈为圆心,绕着他在十米半径内兜起了圈子。

    植入的人工智能芯片工作良好,可随心所欲地控制魔鬼鱼的运动行为。当陆洋发出一组新的脉冲信号时,魔鬼鱼转过身来开始加速螺旋上浮,几秒钟后,它完成了一个完美的跃升动作,高度近三米。

    等陆洋完成适应性准备后,秦淮选定智能自主巡航模式,把虎鲸-tuv放入水中。虎鲸-tuv按照预设任务和坐标,先掠海飞行三海里,然后转换成水面快速机动模式,全速滑行了五海里。

    距离魔鬼鱼所在水域不足一海里,虎鲸-tuv关闭机翼上的螺旋桨,垂下机头潜入水中,依靠泵喷系统推进隐秘潜行,在行进中,虎鲸-tuv发出信号,让魔鬼鱼向自己靠拢。很快,虎鲸-tuv和魔鬼鱼会师,在魔鬼鱼的掩护下,虎鲸-tuv朝着假想目标隐秘机动。

    魔鬼鱼海试成功后,陆洋为另一条魔鬼鱼做了微创植入手术,现在他有两条魔鬼鱼可供使用,基本能全天候支持一架虎鲸-tuv行动。十天后,虎鲸中队再次以江苏号为假想敌进行实战检验,在两条魔鬼鱼的掩护下,虎鲸-tuv成功抵近江苏号航母,其隐形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