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字体: 16 + -

八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

八、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

八、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

佛经称之为契经,就是一定要契理、契机。‘理’是真理。现代人讲真理,佛法里讲‘真如本性’,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心,一定不可以违背。凡夫用心是妄心;佛菩萨用心是真心。从真心里说出来的话就‘契理’,其次要‘契机’。‘机’是众生的根器,也就是能领会接受的程度。如果佛说的法门,虽然契理,但讲得太深了,我们听不懂,那等于白说,没有利益的。如果我们有相当的程度,佛说得太浅了,我们不需要听,也收不到效果。所以,必须要能适合众生的根器。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为众生所宣说的,每部经都符合这标准。如果不符合,就不是佛法,也就不是佛所说的。既然每部经都合这标准,为什么说本经最殊胜?这是在于‘契理、契机’。

一切经都契理、契机。本经殊胜在契理达到究竟之理。一切经典里,讲契理都比不上这部经。如果讲契机,那就更不如本经。因为本经‘三根普被,利钝齐收’,上能契合等觉菩萨,下能契合地狱众生。这的确是一切法门、一切经典所没有的,我们从这一点能认识本经的价值。

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

现代人学佛,尤其是年轻人,第一、要求新。旧的、老的都不要学,一切要学新。第二、要求变。第三、要求快。这是现代社会潮流,不能说他错。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人都追求‘新、变、快’。要怎样才真正达到最新、巧变、最快?诸位要记住,这三种求法决定离不开‘戒、定、慧’。如果离开戒、定、慧,便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什么?

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末法时期(就是指现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是魔子魔孙。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去见世尊,告诉世尊,‘我要破坏你的佛法’。因为佛法要度众生出三界,魔王最不愿意看到众生超越三界,这是他最不喜欢的事。魔王说,‘我要破坏佛法’。佛就告诉他说,‘佛法是正法,正法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破坏的’。魔王说,‘等到末法时候,你的法缘衰了,我就派我的魔子魔孙都出家,都剃了头,披了袈裟,来破坏你的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之后,一句话也不说,流眼泪了。所以我们要记住,要警惕。

因此,在今天须知不一定穿上袈裟,剃了头,就能代表正法。有些居士学的是正法,而有一些出家人是学邪法。在魔子魔孙和居士里,也有学邪法的。果真如此,这世界麻烦大了。所以在现前社会里,我们怎样亲近一位善知识,实在是太难了。善知识头上也没有贴个标签:‘我是善知识’。假如他头上真贴了一个善知识的标签,恐怕又未必就是善知识。

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一位善知识不谦虚,都能自谦且能尊重他人。所以,正法、邪法;或真的佛法、或假的佛法,一定要用我们的智慧辨别。如果不能辨别,有一个方法可以用,只要你老实就不会上当,‘老实念佛’就可以。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都平等恭敬,平等心看待。魔王能力再大,也没有办法障碍;我们也不会受其害,反而能得到他的利益。可是各位要记住,原理、原则绝对不能违背,那就是‘戒、定、慧’三学。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的修学以‘定’为枢纽。‘戒’是帮助得‘定’的手段,而非目的。‘定’是修行的关键;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开智慧。智慧从那里开?从定开。所以,智慧没有办法求,只要得到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慧是同一桩事。‘定’是体,‘慧’是用,有体当然就有用。由此可知,我们只要得定就不怕不开慧。

在净宗里的定就是‘一心不乱’,也叫做‘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禅定。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定。所以,古德极力提倡‘持戒念佛’,戒律非常重要。《无量寿经》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都是讲‘戒律’。我们依照这一本经修行,不必再找麻烦。念佛人求的是清净心,能把‘五戒十善’修好,对于我们求‘一心不乱’,求‘念佛三昧’决定有帮助。所以,只要依照《无量寿经》来修就好。

本经的特色是把‘戒、定、慧’融合在‘信、愿、行’三资粮之中。信心清净了,信心里就具足戒、定、慧。因为清净信心,不会有过失,戒就在信心里。信心清净绝不动摇,就是定在其中。信心清净不生疑惑,就是本经讲的“住真实慧”。可见‘清净信’包含三资粮;一个‘信’把戒、定、慧都包含在里面。你们想想看,这不快乐吗?你要求快、求新、求变,都在里面,总出不了三资粮。

‘愿’、‘行’也是如此。愿、行坚定,戒在其中。不会三心二意,不会犯一切过失。因为只有一个愿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没有闲工夫去想坏事,做坏事,所以愿、行里也是戒、定、慧三学都包含在其中。

信、愿、行中,‘行’是持名。二六时中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念相继,无有间断。你们想想看,戒、定、慧三学在不在其中?都在这句名号之中。实在找不到还有那个法门比这更新、更快、更善巧,所以你要求新、求变、求快,在此经经文之中都说尽了。

通常我们只知道,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这些等觉菩萨,他们‘住真实慧’。我们连什么叫真实慧都不懂。刚才我透了这么一点消息,你能信,能愿,能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真实慧’。我们自己‘住真实慧’而不自觉,这是迷,不是悟。迷没有关系,因为你还是永远住在真实慧之中。假如一旦觉而不迷的时候,你的信心清净,不生烦恼,对世出世间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现前的生活幸福、快乐。在这世间你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真的,不是假的。悟了就得到,迷了就得不到。这是‘住真实慧’。

‘住真实慧’就是念这一部经,念这句‘阿弥陀佛’。要从信心、愿心来念这部经,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住真实慧。念一个小时就住一小时真实慧,念两个小时就是住两小时真实慧。要是不念,就住在烦恼里,不念经就打妄想。念经、念佛,把一切妄念都放下,就是住真实慧。

住真实慧的利益就是下面一句“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正如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你自己得到的利益。‘开’是开显。‘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变,‘变’是变化。开显变化显示什么?显示真如本性!禅家用参究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净宗用信、愿、持名的方法,同样也达到这目的。而且净宗的方法比禅宗更稳当、方便、快速。这就是自利。

“惠以真实之利”,就是利他。‘惠’是给予,是惠施。我们自己住在真实慧,得到真实之际,自己得到好处,要把这好处介绍给别人。惠以真实利,一切经典里,没有比此经更真实的了。

同修之中有不少是听第二遍,也有听第三遍、第四遍的。心里应该明白,一切经里,没有比这一部经更真实。这部经是一切诸佛修行成佛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用这方法修行成佛的。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把他成佛的方法传给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用这方法成佛的。

我跟诸位说过《华严经》修行的次第。有些同修们还没有听到,现在要注意听。我们诵经念佛,是不是为求解脱?答案是否定的。我在此地讲,你们在此地听,是不是想契入经的境界?答案也是否定的。你要是抱著我来听听经文的内容是什么意思,那就错了,你听到的是皮毛。要怎么样听?记住马鸣菩萨教人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经的时候就是戒定慧、闻思修,三学三慧一时齐修,同时圆成,这就是住真实慧,才会开悟,才能契入。听我讲一句话,把这句话记在心里,甚至怕记不住,还要写在纸上,这是打妄想,你所听的都是邪知邪见。为什么?你看《金刚经》上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世尊四十九年都没有说过一句法,我还有什么可说。的确佛一句话都没有说,我也一句话没说。你怎么听那么多?所以,我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们应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才相应!这是相契,才会开悟。

在讲堂听经一个半小时,专心在这里听,听经是修行。一个半小时专心听,不打妄想,不起分别,不起执著。读经是三学三慧,念佛是三学三慧,听经还是三学三慧。听经会修,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样样都是三学三慧同时圆具,这就有成就了。这是一切经所诠之事理。

本经确实第一殊胜,十方诸佛用此方法成佛,一切诸佛劝导六道众生依此法门,修此法门,当生决定成佛。有的人以为难,当然难。你看看那些人像不像一生成佛的样子?念佛法门只是对成佛人说的,有人此生成不了佛,他对这法门当然不能接受,他会学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或是教你成菩萨,教你成阿罗汉,教你得人天福报;唯独这个法门是教你现在成佛。我们的根性真成熟了。怎么知道自己根性成熟?如果听了此经生欢喜,真正能信得过,真正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愿见阿弥陀佛,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成佛的机会成熟了,你就是念佛法门的当机者。一点都不会错。

这三种真实,“纯一真实”的理念,不掺杂丝毫的虚妄,纯真无妄,比《华严经》、《法华经》还要纯。《华严经》到最后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还有欠缺,就不圆满。我们在《华严经入法界品》看到的就是《普贤行愿品》,称为《四十华严》。前面三卷半是本会,后面吉祥云以下是末会。佛以善财童子作为修行的典范,也就是教导一切修行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佛。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代表‘住真实慧’。善财在文殊会下成就‘念佛三昧’。我当年读《华严》,讲《华严》的时候,在《华严经》里生起了疑问:善财童子到底学那个法门?无量法门中,他学的是什么法门?文殊菩萨学什么法门?普贤菩萨学什么法门?然后再仔细的查经,原来他们学的都是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我发现这个事实,所以才回过头来,对净宗念佛法门再也没有怀疑,死心塌地接受了。这才真正找到门路,真正相信念佛了。

善财童子是在文殊会下成就‘念佛三昧’,也就是般若经里所讲的‘根本智’。根本智是‘无智’,无智即是实相般若。他修的是大定,只有无智的大定才能把烦恼断尽。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要先断烦恼,再学法门,这就是开慧。烦恼没有断,所学的法门都变成烦恼。烦恼已经够多了,再要增加烦恼,怎能成就?烦恼没有断,所学的世出世间法,都变成所知障。所知障里必定会生烦恼,所以你的烦恼障、所知障是天天增长,与道相违背。‘道’是什么?道是清净心。与你的清净心相违背,你学了佛,一天比一天烦恼,一天比一天苦,一天比一天糊涂。

从前李老师很客气的说,那些不善学的,一个个都学成佛呆子了。念书不会念的,念成书呆子;学佛学不成,都变成佛呆子了。所以,善财童子的确是一个教人学佛的好榜样。大家一定要记住,要修清净心,先要断烦恼。不但佛法如此,儒家教学也是如此。

孔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断烦恼,修清净心,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语’。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说话非常重要。第三才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政事’就是办事的能力,训练技能,在社会上才有谋生的能力。今天台湾的教育,只有后一半,前面一半丧失了,因此知识愈丰富,社会愈不安定。这就是没有道德的基础。佛法也受了影响,四弘誓愿前面两愿不要了,从‘法门无量誓愿学’学起,愈学烦恼愈多。不学佛的时候烦恼还少,愈学烦恼愈多,愈学罪业愈重。最后往生到三恶道,这很可惜。怎么知道生三恶道?只要他每天修学佛法,增长的是贪、嗔、痴、慢,不是增长戒、定、慧,不是增长信、愿、行,就往生到三恶道去。增长贪、嗔、痴,这是颠倒,这是学佛学错了;这是愚痴,不是智慧。

我们看到《华严经》显示的四弘誓愿的次第: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后成佛道。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先在文殊菩萨那边断见思、尘沙烦恼;出来参学,从德云比丘一直参访到弥勒菩萨,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遇到普贤菩萨(第五十三参)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把次第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这一部《四十华严》就是四弘誓愿的详细解释;我们要是不相信,不遵守,就没有法子。

在此经中,‘住真实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你要晓得真实慧是什么意思,用现在新的术语叫‘落实’。使真实慧落实,就是落实到这部《无量寿经》,只有这句‘阿弥陀佛’。若能把它抓住,若能每天都去念诵,就是‘住真实慧’。后面的利益,自然会得到。所以,本经是“纯一真实”之经。讲到真实,它超过了《华严经》、《法华经》。

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却在本经。

古德对本经的看法,以蕅益大师说得最明白。他在《要解》里说,《阿弥陀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我们念这部经就等于念全部的《华严经》,念全部的《法华经》;也等于念了全部的《大藏经》。又《华严》、《法华》是《大藏经》的精髓,而本经又是《华严》、《法华》之精髓。所以你们要在这一切经里挑选,试问问你挑选那一部?本经是佛经里的第一经,古人称为中本《华严》。《八十华严》是大本,此经比《华严》分量少,所以称中本。有大本、中本,还有小本。小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与本经是同部。古人说两经只有繁简不同,本经说得详细,《阿弥陀经》说得简单,但义理没有差别,完全相同。

这是讲到契理,我们一定要知道。知道了,我们的信心才能建立,才能真正的相信它。其次讲契机。

机者:根机。至于契机,更是本经之独胜。

‘独’是指一切经里,它是第一殊胜,没有比它更殊胜的。又说《华严》的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权教、二乘、凡夫都没有资格。《华严》虽然是圆顿大法,圆里还有欠缺,不能度中下根基的人。像达摩传来的禅,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得很明白,他所接引的根器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中以下都没分。六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之人。而神秀大师的标准低一点,他所接引的是大乘人。北宗就是神秀,接引的是大乘人,南宗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由此可知,中下根性的人都没有分,虽然是顿,圆顿还有欠缺;唯独此经才是圆顿到极处了。

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圣齐收,上上根全体承当,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这一段是总说。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上上根全体承当”。上上根是那些人?《华严经》上说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是上上根人。他们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一点怀疑都没有。这是讲到最上根器者,而下下根人也可一样得度,也能以这部经得度,能成就。这比《华严》、《法华》,六祖、神秀,又圆得多了。《华严》、《法华》,六祖、神秀,还有很多不能度的中下根器的人,而这一部经、这法门,下下根人都能得度。“下至五逆十恶”一样能得度。五逆十恶是极重之罪,立刻就要堕无间地狱。‘五逆’是杀父亲、杀母亲、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的五重罪。这样的众生在其他大乘经里是没救的,一切法门都救不了他,唯独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能救他。你就晓得这法门力量有多大。

犯五逆十恶的人如何能得度?“临终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之大愿,就是指五逆十恶到临终的时候,有机缘遇到善知识教导他,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能信受,真心忏悔,念一声到念十声佛号,都能往生。在一切经、一切法门里是找不到的。所以,这个法门是对这种根器人讲的,确实在一切经中最殊胜。它是独胜,第一殊胜,无比的殊胜。

诸位同修必须牢牢记住,我们不能以投机取巧的心,看到犯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念佛还可以往生,现在我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临终还有救。你要是存这种心,到临终时堕地狱,就不能怪我,也不能怪此经不灵,要自己负责。经上讲的没错,五逆十恶临终得度,要具足三个条件。想想这三个条件,你到临命终时能不能具足?

第一、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楚。大家不妨到医院看看重病的人、快要走的人,有几个人临终的时候头脑很清楚?如果临终的时候迷惑颠倒了,人家帮你助念,你都不会念,甚至于听到佛号还生烦恼,那就不能往生了。所以,第一个条件就很难,临终的时候,头脑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行。

第二、在这关键时刻,有缘遇善知识提醒你念佛。你能不能有把握,到临终的那一刻有人来提醒你?

第三、是善知识一提醒,你立刻就能觉悟,立刻就忏悔,深信切愿念佛往生。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以上这三个条件在理上讲得通,事上也是真实的,决不是假的。我们临命终时,能不能具备这三个条件?要是没有把握的话,现在就要加紧努力,决不存侥幸之心,一定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往生西方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平素看破放下,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诵经念佛,力求净念相继。用这方法,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往生的一条正路。第二、是临命终时才遇到佛法,十念忏悔往生。这两种方法中,以‘净念相继,积功累德’是正常的。临终十念是很不容易,这样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而在这一生迷失了本性,造作一切罪业;临终遇到善知识,一唤就把他唤醒。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我们千万不能存侥幸之心。如果存侥幸之心,这一生自己一定会犯下大错,错过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作佛机缘。所以,要依教奉行,走这条光明的正道。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管你是什么品位,即使是五逆十恶之人,临终一念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横出三界,圆登四土”。念佛往生的成就不可思议,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同修们已将《无量寿经》念过很多遍,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一样不平等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你就是什么样子,你长得跟阿弥陀佛一样高,体质肤色也跟阿弥陀佛一样,一切受用也一样,这是平等法界。十方诸佛法界都不平等,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这些道理和事实都记载在这部经上,要详细向诸位报告。

“顿与观音势至并肩”。观音、势至是等觉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跟菩萨都平等了。现在在这个世界看到观音、势至的像,就拜他求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老兄老弟,学长学弟了。如果我们要用通常的方法来修行,诸位想想,要修到那一年才能跟他们平等?而念佛一法,往生就成功,就能跟他们修成平等。所以,在一切法门里没有比这更殊胜,“可见此法门究竟方便”。一切大乘法都是方便法,但不究竟。连《华严》也不能称究竟方便,它不能度中下根器的众生,就不能算是究竟方便。唯独此经、此法是究竟方便,净念相继,没有一个不即身得度。除非你不信,不愿意见阿弥陀佛,那就没法子了。你若能相信,肯见阿弥陀佛,愿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得度的,这才是究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