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字体: 16 + -

五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即是本来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

五、 观经 云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即是本来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

五、《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即是本来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截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这是《观无量寿佛经》讲净宗的原理。净宗修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什么是‘佛’?‘心’是佛。所以禅家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心’跟‘性’是同一个意思。‘性’是本性,是从体上讲的;‘心’是从作用上讲的。有体当然就有作用。体不变,体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我们现在迷失了本体,迷失了自性;虽然迷,它还是起作用。这能起作用的,我们还称它作‘心’。虽然是‘心’,心上面要加个‘妄’字。‘妄心’就是迷失本性所起作用的名称。‘妄心’也称为无明。‘明’是明了;‘无明’是不明了。对于自己,对于环境,对于宇宙人生都不明了。本来是明了的,现在不明了了。

所以佛教我们修行要修明心,使不明的心恢复光明。‘心’只要不迷,便恢复光明,心本是净。把本性比喻作水,把不明的心比喻作波浪。水若是起波浪,波浪虽然还是水,但它观照的作用失掉了,就不明了了。现在要怎样修?要把这水静下来,让它恢复到平静。水在平静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为什么会失掉了本性?因为心动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波浪,波动使一真法界变化为十法界依正现象。

佛讲‘十法界’。除佛法界外的九法界,其差别就在妄心振动的幅度大小不一样。九法界里地位愈高的,振动的幅度愈小。像菩萨,菩萨心还是动的,但是动的幅度很小,微微的浪花,还算是平静的。愈往下层,心的妄动愈来愈严重。三恶道众生的妄心是大风大浪,所以迷惑颠倒,完全迷失自性的真相。

由此可知,佛法修学的枢纽在‘定’。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道、门径。方法、门径尽管不同,修学的目的却相同,都是修‘定’。念佛人就是修‘一心不乱’;不是修别的,绝对不是修得见神、见鬼、见菩萨、见阿弥陀佛、见莲花。若是修到见什么,就是你的心在妄动,这不是好现象,是错误的。我们修的是一心不乱,修的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心就是净土,这是关键之所在。极乐世界弥陀净土,就是清净心性显现出来的。

‘佛’是‘觉’的意思。通达一切法,称为‘佛’。《华严经》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变现,那有不知道的道理。自己造的业果通达明了,即是明心。明心就是见性,因为心就是性。现在我们的心不明了,所以性颠倒了。其实佛法里的这一句,跟儒家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相同的。

‘德’就是本性,就是真理,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是光明的,现在再加上一个‘明’,这个‘明’是动词。‘明德’之上何必要再加一个明?可见现在不明了,不明就要使它恢复光明,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同一个意思。中国的孔夫子与释迦牟尼佛的见解相同。佛经说得详细,而儒家的经典文字少,说得简单扼要。

实在讲,《四书》不亚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四书》的确是我们中国国粹的精华。要真正懂得《四书》的意思,一定要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四书》的注解。《四书》里有理论,有方法。《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和《孟子》,就像《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孔夫子说出来了,并且作样子给我们看;孟夫子也作样子给我们看。这道理很相似,很接近的。从这个角度去读《四书》,就非常有味道,趣味无穷。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无非是为一切众生展现大智慧觉者的快乐生活,教人学习。

佛法真正不可思议,让我们晓得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是心是佛”。每个人都有真心,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虽然有妄心,妄心是依真心起的,没有真,那来的妄。好像我们人,人身是真的,影子是妄的。影子是依人身而有的,离开人身那来的影子?离真没有妄,妄依真起。要把真、妄确实搞明白,就不迷了。不迷就明心,就成佛了。这是从理上说的,人人本来就具有的,无有差别。九界众生跟佛没有差别。

上面说的是‘性德’,下面这句讲‘修德’。要紧的是修德,“是心作佛”这句重要。我们要想成佛,这一念就作佛。有人求人间的富贵;求家人的平安;或者求来生升天,他没有想到要求作佛。向往升天,天界不究竟,并不圆满。天上福报比人间大一点,寿命长一点而已。欲界天也有生、老、病、死,所以不究竟。纵然生到无色界天,死了之后还要轮回。我们把这些现象搞清楚,搞明白了,为什么不发心去作佛?若以为作佛太难,佛太高了,怕作不成佛,认为自己这一生业障深重,罪业无边,怎么能成得了佛;其实这些想法、看法都错了。你只看到现象的片面,没有看到整体。如果你看到整体,就不会怀疑。

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就在我们的现前一念,这才是真正的事实。所以,我们的心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萨就是作菩萨;念罗汉就是作罗汉;念天,将来能够升天;念贪、嗔、痴就堕三恶道。贪心堕饿鬼道,嗔恚心堕地狱,愚痴堕畜生。愚痴就是是非、邪正搞不清楚。是非颠倒,邪正不分,就堕畜生道。这事实真相我们搞清楚了,我们要想作佛,作佛是怎么作法?刚才说了,你就‘老实念佛’,必定作佛。所以人的心理、观念很重要,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看看上了年纪的人,身体不好,常常生病。为什么那么多病,病都治不好?因为他一天到晚想病,他就作病人。自己想病,这病怎么能好!所以我劝同修们,心只要念念想佛,不要想病,病就没有了。即使真的有病,病也会没有了。为什么?你不想它,它就没有了。可见一切法真的是由心想生。

我过去在讲席中曾经告诉诸位,身体是一部机器,无数的细胞就是组合的零件。什么力量在控制它,组合它,就是‘念头’。我们常常想病,它就组合成病,那就生病,就受病苦。若念念想作佛,它的组织就不离佛,就会改变体质。这种改变不是因为进补吃药,吃药改变不了,而是在观念上改变,念头上改变。不在饮食,不在医药,是在念头上、心理上改变,你的体质也就自然改变了。一个健康的人为什么天天想病?这是愚痴!

我们要作佛,就要想佛,常常想佛,念念想佛。自心念佛,即是如来正觉。这‘如来’不是别的佛,是自己。经上凡是讲到‘如来’,都是说的自性。“如来果觉”就是自性觉。我们能念自心,心心想见佛,心心想成佛,就是自性觉,就是本来成佛,即是“是心是佛”。

念佛法门不可思议,无比的殊胜。教你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即是“是心作佛”。在修行里是真正第一。成佛,并不是成别的佛,是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经上讲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课诵本里常念‘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十方世界中,阿弥陀第一’。我们现在成佛,要成第一的阿弥陀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你本来是佛,本来具足自性觉,现在又念佛,想阿弥陀佛,就是现在又作佛。如是修持那有不成佛之理。

我们见面常常都会问:‘你今天做什么?’有没有人回答,‘我今天在作佛’。这很重要,你今天作佛,天天作佛,怎么不成佛?当然成佛。所以,千万不要把宝贵的光阴去打妄想。打妄想是造六道轮回的业因,就是造无边的罪业。同样是这个心,与其造无边的罪业,不如念念作佛。佛就是把这秘密的法门教给我们,传授给我们。你若学密宗,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的密咒。这是真的,一点不假,念这咒就成佛。

念密宗里的那些咒,你未必能成佛,念得不如法,会变成魔。念阿弥陀佛决定成佛。念阿弥陀佛,“当下即佛”。念佛的时候,当下就是佛。念念相应,你的心、愿、行只要与佛相似,就相应了。心是佛心,愿是佛愿,行是佛行,这是相应。如果不相应,口里念阿弥陀佛,心与阿弥陀佛不一样,愿也不一样,行为也不一样,这是不相应。若不相应,虽念不能成佛,所以古德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定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心,阿弥陀佛的本行。这些在那里?全在这部《无量寿经》里。这一部《无量寿经》要是念熟了,你都能理解,你的心、愿、行就与阿弥陀佛相应。那个时候念这句佛号,跟普通人念的就不一样,是念念相应。所以,本经不可不读,不读不相应!

也许有同修要问,‘我们在《往生传》里看到许多老公公、老太太,一生只念这句阿弥陀佛,往生时瑞相很好。他们没念过《无量寿经》,怎么能往生?怎么能成佛?’说老实话,那些老公公、老太太是上上根人,我们比不上。人家心地清净不打妄想,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弥陀佛,净念相继。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就比不上人家。如果你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什么妄念都没有,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可以不念经。如果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本经是非念不可!这不能不知道。

夏莲居居士是菩萨再来,应这个时代众生的需要,把《无量寿经》重新整理会集,成为一部新的经本,普度末法众生。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可以说是非常深厚。在这本子流通还不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人手一册,就能依照这本经来修行,这是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因为这法门“直截了当,方便究竟”,比《华严》、《法华》还要直捷。《华严》后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拐弯才去的。我们不必经过那条路就到达了。这方法确实非常‘方便’,一句阿弥陀佛随时随处都可念,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障碍。人人能修,人人能学,人人能成就,这是‘究竟’。

“奇特殊胜,不可思议”。八万四千法门里,这确实是最特别殊胜的一个法门,任何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