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当立
字体: 16 + -

第二十七章 长安令的麻烦

    夜色已入,长安城的最高行政官员长安令依旧与各位属官在一起,似乎是商议着什么。

    作为大秦大秦皇帝的国中最重要的一块区域,长安令近乎是进入三公九卿最近的路。

    机遇总是带着麻烦,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行政长官常葛承受的压力往往要大上许多。

    无论是天子脚下任何事都要小心谨慎,也或者各种各样奇异的案子都需要他来解决。

    而这次楚国使团的事,则让他愁心不已。

    典客署的典客令将责任送与了廷尉,廷尉又把这调查的事送给了长安令,并责令他半月之内调查出结果。

    作为三公九卿的上级,长安令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再将责任推下去的话,无疑是他的失职了。

    长安与地方官员一致,除了中央行政,其他各方大同小异。

    依然有着执掌长安司法的贼捕椽与贼曹椽。不过,按照规矩来讲,都不是查这些事的人。

    而真正掌管的闻风司,似乎还把犯人送给了被刺杀者。

    这一系列的运作,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力。

    这让他困惑无比,也麻烦的紧。

    “诸位可有办法?”他厉声问到。

    这里都是他的下属,都是主管一方的诸曹,以及书佐记事。

    囊括了长安城近乎方方面面的官吏,从治安到军政。

    除了卫戍官员禁军属于皇帝陛下,其他都在这里。

    但他的质问,无人敢回答。

    事情的复杂,任何人都看出来了。对于上级的事,他们也无计可施。

    “都哑巴了?平日里怎么不见这种默契,吭一声都不敢!尔等的血气,与精神呢?”

    “大人……”长史轻道。

    谨慎的走到他身旁,对着他耳旁道:“此事,本就和我们长安令下属无关。若强加下来,只怕下边也很为难”

    “我曾听人说大人侥幸得到石溪先生教诲,不妨去请教一番,也许会有所收获”

    石溪先生,姓蔡名白,家居住于石溪,因此得名。

    是秦国少有的名士,受是张晋一系门生,善于洞察人心。

    早年的时候,曾经做过太傅,是帝师级别的人物。

    虽没有做过相邦,但其才华毋庸置疑,门生故吏遍秦国。

    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整个帝国,凡他谏言,秦皇大多听从。

    所作所为,大益于秦,秦人称他为‘隐相’。

    常葛曾经有幸得到这位传奇人物的教诲,算得上半个弟子。

    “哼!尔等最好还是想想,若我行为未查出事情原委,给不了楚国使团交代,最后倒霉的可不只是我一个”

    怎料,他似乎没有接受。

    也或者,像是没有听见。

    “尤其是你,贼曹椽司明玉,捕贼椽方国安。要是真怪罪下来,尔等必定首当其冲”

    指着前方两个穿着皂衣的官吏,他指责了一道。

    这两人中,都是寒门提拔的官吏,做事兢兢业业。

    捕贼椽司明玉,是跟随扶渠梁南征北战的一个校尉,多次战场冲锋陷阵。

    其人谨慎勇猛,做事向来点子多。本有着进一步,甚至做一方偏将的能力,奈何战场受伤太重,断了经脉是不出力。

    如今二十八九,正值壮年时期。

    个子矮直,面黄肌瘦,多半是创伤太多的缘故。

    贼曹椽方国安是一方胥吏,因为治理有方,心思灵活且有作为而被举荐。

    如今已经四十多了,面色黝黑而显瘦。

    两人面对长安令常葛的话并不敢去接,只有低头听着。

    “还有你们,一个个都想想法子”

    “张书佐与陆记事,明日且随我去拜访拜访楚国使团,看能不能查出些什么”

    点名张书佐官张琼,以及记事陆伯英。

    “还有,让尔等准备的刺客行踪的调查,立刻交给我”

    又指着贼曹椽方国安道。

    叫来诸人之前,他就已经安排了诸事。

    但,他还是询问了诸人是否有谋划。

    若有,且可用,自然用之。

    若无,他则可以顺势将上边的压力,给下边同样施加一遍,作为训诫。

    这,是他的为官之道。

    令他气愤的是,长安令下部署官员二三十余竟想不出一点对策。

    甚至,连一点建议也没有给他。

    这是什么?是真的没有对策?

    显然的不是,这是逃避。

    显而易见的,这里没有一个傻子。他们都看出了这件事本不是给他们的,也不该他们管。

    如果可以,不接手自然再好不过。

    不过,该来的从来不会缺席。

    一套命令之下,诸人只有允‘诺’了。

    ……

    “居住过客栈……,去过云景楼?”

    翻看着调查来的消息,他在云景楼这一条上停顿了。

    云景楼作为一个齐国游侠儿的产业,想不关注也不行。

    “大人,就在昨日的时候,卑职从各方验传(身份查验)处得知了两人相貌后,一路询问才得知二人带着一伙人曾去过那里,且好像见过一个人”

    “中间似乎与羌家公子起了冲突,田家姜家公子也在其中,还有……一个不知名的丫头”

    “闹得很厉害,酒楼许多人都有看到,且……那个丫头的背后不简单”

    “貌似是……”

    “你与我仔细说说”

    大概两个时辰前发生的事,常葛就收到了来自闻风司与廷尉的同时支令。

    要求他,调查出这件事的幕后指使。

    短短时间内,他近乎没有聚集,就很快将命令传了下去。

    匆匆整理的东西,都是分散开各司其职的获得的。

    而书佐张琼,则负责的是各方客栈的验传调查。

    也是如此,这事落在他的头上。

    作为一个将近五十的老官吏,他靠着对律法以及处事的经验,而作为长安令书佐。

    已经头发带白的他,做事一丝不苟。

    对于每一件事,他都不敢有一点松懈。

    一字一句的讲述着当日的事情,以及被询问者的看法。

    “那个富态管事……”

    “已经失踪了,还没有事发,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他也有调查,陈列之前他就发现这里是关键。

    不过,正如诸人的想法,他也不愿冒这个头。

    “不过,据说他是泾源一个田姓的管家,真实身份很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