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当立
字体: 16 + -

第二十章 较量之始

    “这是彼此都不会触碰的底线,可以在边缘中寻求一些筹码,却不能以此而触碰到战争的号角”

    “就这点而论,以及先前诸等表现,当代秦皇可谓是雄才大略了”

    不忘对秦皇赢华的感慨,苏湛也曾幻想过如果没有秦郑的敌对,他会不会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一起进军天下。

    但,事实就是事实,早已经不容改变。

    “其二,在乎国民锐气,必须时刻点燃”

    “我曾听闻秦国十数代君王,都有一个临阵拒敌的习惯。君主上阵,鼓舞士兵勇气,可保持全军锐气不减反增”

    “早年间,秦国国土狭隘而又处于西陲边缘,一直受到诸国的排挤,以及戎狄的侵犯”

    “对于那时候的他们来说,礼仪远远没有生存下去更具有诱惑力。为了生存,君王也必须放下他们高昂的头颅,与将士站在一起共抗外敌”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们为了生存而斗争的体现,被关东诸国嘲讽为虎狼之国”

    “而这次,由我们楚国挑起的战争,对于早已经算的是百战不殆的秦国来说,这算是一场来自队友的挑战”

    “纵然秦皇不想,民众也会群情激奋,喊着要一雪前耻。秦皇的每一个决心,都将决定着他的子民如何看待”

    “如此大张旗鼓,加之让子民都知道秦皇的决定,可不仅仅在于可以给我等施压”

    “更能调动百姓,与他们站在一起,‘同生死,共休戚,以共赴国难’”

    这种精神,近乎成了秦人的慨哥。

    正是在这种无畏和休戚与共的精神里,他们才唱出了《无衣》。

    “第三则有些打破成规了,也许秦国会想到,也许他不会想到,这就需要看秦国君臣的智慧了”

    “哦?”

    苏湛停顿了两三息,又开口道。

    “地理上的南北,塑造了环境上的优劣,也给予了各方的优势,与各自不同的劣势”

    “人常言:南舟北马,这便是南北之间的差距”

    “骑兵”

    “你说的是骑兵?”

    骑兵作战不是很成熟,一旦遇上军阵,就很难抵挡。

    但却灵活多变,可瞬间奔袭百里不在话下。

    由于养马条件的欠缺,以及草料等条件的限制,马的作用并不大。

    可一旦用于偷袭粮草辎重,或是骚扰敌军治安,可就易如反掌了。

    秦人善于牧马,马匹数量位居各国之首,就连最重视骑兵的赵国,在民间的牧马也不及秦国的十分之一。

    南郡地势接近中原,广阔而平坦,之前曾多次遭到秦国洗劫。

    这几年来,一直如此。

    但侥幸的是,秦国素来只是以小股骑兵侵入,并没有太大的骑兵作战袭扰。

    而这次看来,就算是为了前两个条件,秦国也不一定会吃亏。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秦国敢于再次逼迫楚国太深,就不怕四国联合抗秦吗?

    答案,是否定的。

    这就得说保守的楚王了,其本人对于这次损失来讲,他也明白联合诸国最好。

    可齐楚却是素来已久的仇恨,无齐则只有赵国,辽兵难以南下。

    有了齐国,齐皇必定会百般刁难,甚至割地江淮。

    因此,这天然成了掣肘。

    只要不是生死存亡,楚国都会甘愿忍下这口气,也不会去求与齐国。

    屈文谦每每想到这里,心里就是一阵发堵。

    昔日,秦与凉奴世仇,犹然与之苟且而对付西戎。

    堂堂大楚,却没有这个魄力,来压制已经崛起的秦国呢?

    “我大楚……,何日才能如同秦国一样锋芒毕露”

    这种事,除了叹息,只能是叹息。

    苏湛随着他点了点头,只道是:“天生我材,绝非一蹴而就,激流勇进的去开拓一个别人也不可思议的未来,才算的是真英雄!”

    这几日相处下来,苏湛发现这屈家竟然出了一个耿直忠鉴,正直为国如同自己对待自己的命一般的屈文谦。

    也不知道,在妖孽一般的世家争斗的楚国,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屈文谦,到底是幸运,也或者不幸。

    兴是一时起意,他随口便劝道:

    “很多东西,我们决定不了,但我们依然可以怀着一腔热血去改变”

    “嗯!听苏先生一席话,文谦感慨在心”

    屈文谦应到,又认真的补充了句。

    “屈氏虽驽钝,但亦有一腔热血”

    看着他认真的表情,苏湛却是在心底摇了摇头。

    一腔热血?是去阻挡那昏暗的潮流吗?

    有一句成语,叫做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

    “华仲,来……继续喝茶”本该迎接此次楚国使团的秦国官吏,正是相邦才举荐不久的成夏。

    成夏,小字华仲,本也是郑国的一员。

    早在三十多面前,他家先祖就来到了秦国,早已经算是秦人了。

    随后一直为黔首之家,并没有什么富贵可言。

    十多年前,其父亲做了小吏,也因此长了些见识。

    便专心的在教养他的子嗣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卓尔不群的唯有他一人。

    也是在其父的谆谆教导之下,他才得以迅速习得各种知识。

    四年前,他被相邦范绌看中,得以入府做幕僚。

    “相邦之意下官明白,可不去迎接也就罢了,如果失去我国风仪……”

    “欠些火候”

    范绌喝了一口茶,便指着炉子中的茶,吩咐下人去煽火。

    “这……”成华仲低下了头。

    “火候差太多了!”范绌砸吧砸吧舌头。

    却一脚踢开了下人,又喝了一口,忽的享受一般。

    再也不说什么欠缺了,反倒津津有味。

    看着成华仲,笑道:“你可明白我的意思?”

    “下官明白”

    第一句‘欠些火候’,是说他虑事不周,缺乏判断力。

    第二句‘火候差太多了’,是在责备他没有听进去他上次的教育。

    凡遇事,处变不惊方为治世之道。

    一点小小的暗示,便足以让他自惭形愧,也或者表现出其他各态,这并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去做的。

    “明白就好”

    范绌对于华仲的急智,和近乎完美的理解能力,很是欣赏。

    如今他不过三十有七,正为一个人壮年的时候。假以时日,其人必成大才。

    “下马威,也当是一种与外使谈判的一块心理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