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当立
字体: 16 + -

第二章 哲夫之亡

    因此,郑国曾在大周苟延残喘之机,收拢了天下士人,以致大周灭亡前后郑国从弱小到从夹缝中生存,一举成为诸国之中最强大的存在。

    以致,曾经被以为最有能力避免乱世的国家。

    却不料,被其国中一位‘弃徒’投奔他国所算计,未能如愿的强盛下去。

    加之诸侯的干涉,郑国只能蛰伏待机。

    与诸国接壤,又处在其中,注定了成为四战之地。

    其本身的强盛,更为周边诸国的联盟提供了攻伐的前提,使之受到各国的夹击。

    历经多次磨难,纵然元气大伤,其国内却仍旧有无数贤才佐定,使之未曾彻底的衰落。

    二十余年前,又有一位‘弃徒’卫公勉入了西秦,为之变法图强,再次打破了郑国的强势。

    短短数十年,郑国一时变得大厦将倾,危如累卵。

    直到十二年前,郑国再次出了一位叫做文昭的贤才,才使得郑国再次焕发生机。

    文能提笔安邦,武可走马定国。

    文昭的惊世才华,再一次使得郑国强大起来。

    文昭出身于郑国大姓文家旁支,自幼便有‘锦绣良才’的称呼,更常以复兴郑国为己任。

    彼时,恰巧遇上了魏颂丧师与卫公勉的时节,郑国一时陷入深深危机。

    文昭临危受命,一举反败为胜,更高歌猛进至秦都长安,天下震惊。

    若不是诸侯逼迫,秦国或早已经灭亡了。

    卫公勉因此获罪,被车裂而死。

    而文昭,则因此而一举受到郑国百姓爱戴,风头一时无二。

    当时无人不称,无人不赞,以致有人请求郑皇裂土封疆褒奖其功劳。

    最终,被封武安君。

    有人劝进,想让文昭借着空前的声望当胁迫郑皇禅让。至少,也需得一片封疆,才能自保。

    文昭并未采纳,并赶走了这人。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郑皇便以叛乱的罪名诛杀了文昭全族。

    郑国上下,君臣惶恐,近乎乱作一团。

    曾经强盛的郑国,在文昭逝去之后,也在由盛变衰。

    随后不到一年,郑国便被其他五国联合攻破,瓜分的干干净净。

    骁勇的秦将扶渠梁,更是一马当先,率先攻破郑都洛阳,拿下了郑国西部包括洛阳在内的精华之地。

    自此,强大了将近两百年的郑国,正式的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而就在此时,一句话也因此被流传了下来:

    哲夫得才而不王,则必自亡。

    郑国灭亡,诸国之间少了缓冲,而多了更多的接壤。

    接壤越多,冲突就越多,越发的冲突四起。

    秦与赵,赵与齐,齐与楚辽都是纷争更盛,愈演愈烈。

    在此之中,楚国与郑国的上庸郡一事,更是引发了秦楚大规模冲突的根源。

    自‘尺泽起义’之后,与诸国一同建立的有个卫国,也算是强盛一方的存在。

    一度享有诸侯位置,占有一方土地,也有纵横捭阖的能力。

    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大浪淘沙。曾经的上百个封君诸国之中,慢慢的被淘汰的只剩下几个最大的国家。

    而卫国,不可避免的衰落,甚至于成为郑国附庸,举国受到郑国的掣肘。

    即使如此,卫国社稷依旧存在。

    虽然只能极少的兵马,且国策受到郑国的干涉,但国君依旧。

    算不上体面,却侥幸能够活下去。

    本来它位于郑国南境,可就算得是国中之国了,是郑国嘴中随时可以吞下的一块肉。

    但郑国一直为卫国宗主,又为诸国文明的榜样,自然庇护卫国周全,始终没有去掉卫国的国号。

    最多做的,也只是强加管控,却并未完全占领它。

    卫国地处四面为郑,自然不敢忤逆。

    而正因此,也侥幸得到一丝安宁,在诸强环伺的乱世中得以苟延残喘,算得上难得。

    令卫人一直也不曾想,也不敢想的是在短短数年中,强大的郑国竟因文昭之死而分崩离析,瞬间走向灭亡的边缘。

    郑国都城洛阳被攻陷的消息传来,正是五国瓜分郑国的机会。

    六国时代已经过去,五国争霸即将到来。

    五国同盟议定:谁夺得的便是谁的,若有一方不满其他诸国,并擅自起刀兵的时候,诸国共伐之。

    卫国这个附庸位于郑国南方,理所当然的是楚国的盘中餐。

    而楚国,也可借此吞并大部北方国土,而获得北方纵深。一举向北延伸三百里,获得洛阳南方汝宁郡以南的大片土地。

    从此,涉足中原不再是梦。

    而自商代先祖的基业,也变得光复有望。

    这,可谓楚人世代的梦想。

    唯一的不快,却是楚人曾经狠狠地侮辱了卫人,并将他们的荣光所剥夺,使得卫国不得不投靠郑国。

    于是,卫国的出路不再是抵抗与否的问题,而是投秦还是降楚。

    因此,这也成了卫国面临的最大问题。

    不过,就眼下的情况而言,却已经有了明晰的答案。

    降楚,势在必然。

    秦郑世仇,秦国东出必定伐郑,而楚国为了不让秦国东进反而多次帮助郑国。

    卫于法于理之间,本该投降楚国,为报宗主之耻。

    卫国群臣,也一致以为秦楚之间当以楚先,投楚却秦报仇雪恨。

    却未料到,这投秦降楚之事还来不及卫国君臣选择,就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先有奔袭千里而来的秦军焦挺,后有卫君驳斥了群臣的意见,直截了当的投靠了秦国。

    城头变幻大王旗,速度之快,令天下人都震惊。

    一夜之间,这卫国上庸之地,便变成了秦国地域。

    上庸,也本是地处秦郑楚交界地,向东延伸数百余里的郑国区域内。

    在郑未灭亡时,其并不算很重要,最多算各方国境的内部延伸。

    而至郑灭亡后,其则成为了秦楚新的边境的时候,它便变得无比重要。

    只要任何一国得了,都无异于掌控了出手的先机。

    一郡二十四县,至关重要的凤鸣、怀化,以及卫都弋阳都为秦全取。

    联盟之约,自然是谁攻取的地方,谁就得到这方地域。

    各国商定,自无反悔的道理。

    但,秦夺了,楚皇自然不难受不已。

    各国之间,对于秦楚交锋自然乐见其成。

    随后的七年间,上庸边境战火四起,各地满目疮痍,近乎没有一片宁静的土地。

    因为上庸的争夺之战,哪怕是昔日曾经联姻结盟的好友之国,也变得破碎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