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当立
字体: 16 + -

第一章 周后六国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自许久以前的大周时代,便一直在流传。

    相传,若是遇到了残暴不仁的君主帝王,怀有哲才兼备的男子,就当称王称霸。

    而有绝世容颜的女子,便当倾国倾城,祸国殃民。

    无论是大商末年的纣王,还是大周分作前后两段的周幽皇,都是这般残暴不仁的君主。

    最近的前周,最后一代君王周幽皇,更是昏庸不堪的轻信了妖妃息媛,致使民不聊生,百姓霍乱。

    外有西戎进攻,内有农民起义,使存在了近四百余年的大周,彻底的走向了深渊。

    整个天下,都在变得动荡不安。

    一时间,哲夫成城。秦公、晋侯、及各路有才能的人纷纷崛起。

    新的周皇为安抚这些臣民,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便只有采取了分封的办法将他们分国治理。

    之后的百余年间,各种纷乱不断。新崛起的诸侯,不听周皇令,而互相攻伐吞并。

    苟延残喘的大周,这一期间用尽了其五百年的气运,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尘埃。

    取而代之的,是诸侯纷争,与六国争霸。

    天下一直混乱不堪,再也没有统一的号角,去指令他们。

    犹如当年,与商纣王失其鹿,群雄逐之。周皇先祖脱颖而出,执天下之牛耳一般。

    及六国时,分有齐楚辽赵秦郑,居于天下四方,统治各方臣民。

    虽有互相攻伐,却也相对稳定了百余年。

    天下,算的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六国,分别占据一方,守卫着自己的国土。

    如齐,居东海之滨,有土地五千里疆域。掌控着天下鱼盐,为天下最富。

    具东海齐鲁之地,以及淮北诸郡,西临雍丘,为诸侯一霸。

    其初代君主本是东海世家,早在前周开国时就立下了大功,被封为齐君。

    至周乱之始时,齐君也曾举家协助皇室,却终是无果。于无奈之余,方随波逐流的做了一方诸侯。

    而自周国彻底消亡,齐君才彻底进位齐王。建社稷,立宗祠。

    南方之楚,则在在大江之南。曾为周代之前商代的帝王宗室后人所建立,至今为六国疆域最大的国家,疆土两万里有余。

    楚地古有南蛮之称,向来为中原人所鄙夷。

    然而,逃避至此的楚人先祖却视如珍宝,一路披荆斩棘,开拓了这片土地。

    不仅如此,以致淮南荆湘这些本是大周的领土,也在大周霍乱的时候被楚国君主所拥有。

    此外,广阔的南粤也为楚地,使得楚国纵横万里远。

    昔日,大周曾念其偏远,并未过多压迫,反而安抚起来。

    在周兴盛时,楚君也奉周为主,受周册封而平定南疆,一直薪火相传。

    期间数百年,楚人曾未背叛周人,倒是‘尺泽起义’与西戎入侵之时,楚人这才蠢蠢欲动。

    尤其是面对西戎入侵那时,楚君更是大肆支持义军,联合各路军队一起进攻洛阳。

    辽,位幽蓟,与极北的卢龙道内。地跨四千里江山,以及塞外辽东大片冰原。是集农耕狩猎放牧为一体,骑兵最是盛的国家。

    其由幽蓟之地,以及辽北草原,与辽东冰原组成。

    在周代之初,这里并不为华夏所有。

    随着几代大周皇帝的几次英明开拓,才使得大周的疆域到达这里。

    从此大军驻扎,百姓迁徙,使得这里逐渐归于王朝统治之下。

    之前,这里却形式复杂,难以掌控。向来由边军镇守,政令也往往难以到达。

    大周王朝索性分封了其最信任的宗亲姬环,为这数千里辽疆的君,来执掌这片土地。

    成为封国之后,由姬环统一迁移百姓,这才解决之前的问题。

    也正因此,一个辽国才有了最初的起步。

    忠心耿耿的辽君没有辜负大周,即使在周亡之后,实在无力回天之下。辽国,方才建立。

    但,辽君却没有称王称霸,一直保持着大周的封号。

    哪怕到邻国齐君称王了,辽国君主还依旧延续周代的辽君称呼。

    至于赵,地六千里皆为‘尺泽起义’的义民首领赵哲,夺周国江山所得而建立。

    昔日,义军在楚军的支持下大肆进攻中原大地,以致大军一路攻入洛阳,拿下整个京畿地区。

    随后,各路勤王联军也纷纷到达,彼此僵持在洛阳。

    有‘毒士’之称的义军军师司马虞,这时更以大周皇室为要挟,令诸侯‘相王(相互称王,分封天下)’。

    使得天下各路义军纷纷为君或王,就连勤王军队也不难幸免。

    否则,则大周宗嗣不得延续。

    其中,经历多次与诸国诸侯作战,幸存下来的赵哲,便是佼佼者之一。顺势为之,带上了王冠。

    赵国临近北地草原,本就民风剽悍,赵国战力更是诸国之中最强的。

    其主要占据并州,河西诸地。北方连接北戎,南方则是豫州中原大地。

    如今已历数代,国险而民附,更有数代明主治世,五国无人敢小觑赵国。

    秦,则虎据雍凉之地,南有巴蜀之福,关中八百里更是富饶之地。曾经的关中,亦原为前周京畿之地。

    先周分两段,为前周、后周。

    前周末年,戎狄大肆入侵,往前周而后周东迁得以延续。

    秦人祖先帮助周人东迁有功,被封散议大夫,镇守西陲。

    历经数十代,先后战死十余位君主,终于才立足西陲。

    随着周室衰落,‘尺泽’起义的爆发,秦被楚说服加入了反周联军,一起攻破了周国新都雒邑。

    ‘相王’之后才是得以受利,建立大秦社稷。

    而最后的郑国,则是继承周国遗产,乃是末代周皇弟弟建立的君国,数次扩大成就了如今的郑国。

    ‘相王’之后,义军松散的同盟也暴露了出来,郑君借此良机延续了皇室宗亲的命运,使之不至于随着大周的毁灭而彻底消散。

    郑国得以占据中原,西得三川之险要,东接齐国雍丘,南有大江与楚相隔,北方更是占据黄河险要。

    其中间,乃是天下最富裕,最人文鼎盛的中原大地。

    钟灵毓秀,孕育了上载轩辕大帝,下乘无数周代君王贤才。以至于,有人说:‘天下英才共十分,而郑独居其六’。

上一章

目录